「轉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稱簡介

「轉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稱簡介

相傳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這就是中國別稱“九州”的來歷。

到了舜時,從冀州析分出幷州和幽州,從青州析分出營州,故有十二州。

到了漢代,由於疆域的擴大,新增加了兩個州,一個是南方的交州,一個是北方的朔方。

後來,朔方併入幷州,雍州改為涼州,梁州改為益州。這樣,東漢時就有十三個州:司隸(直轄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益州、荊州、交州。比如,江西省在漢朝時屬於揚州範圍內。

晉初分為十九州,在東漢的基礎上將涼州分為雍、涼、秦三州:

將益州分為梁、益、寧三州,將幽州分為幽、平兩州,將交州分為交、廣兩州。

州在漢到南北朝時期,一般都是監察區,有時也是一級行政區。但從南北朝開始,州的數目越來越多,範圍卻越來越少。

到了隋朝時,天下已經有了兩百多個州,所以,隋朝將州縣制改為郡縣制,但不久又恢復為州縣制。

到了唐朝,又恢復了州縣制,此時州的數目已經有三百多個了。

此時的州雖然是行政區,但已經不是一級行政區了,其上還有道。

宋朝的州和唐朝一樣,仍是二級行政區,之上還有路。

明朝改州為府,只留少數直隸州直轄於省,散州隸屬於府。

戰國時期,各國就開始不同程度的實行郡縣制,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征服南粵後,增加到四十郡。

此後,歷代都有郡,只是數量逐漸增多而範圍逐漸縮小。隋朝一度取消了郡,唐代則是州郡迭改,但都是行政區域。

宋代廢郡,此後,作為一級行政區名稱,郡完全消失在歷史當中了。

漢代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國是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級行政區劃名稱,地位相當於郡。

漢代中央政府對諸侯國的管制很嚴,諸侯國的國相一律是由中央政府任命,不是諸侯王任命的。國相地位相當於郡的太守。

道始行於唐,不過當時屬於監察區,相當於漢代的州,只不過後來逐漸實化為一級行政區域。

太宗貞觀年間,全國劃分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玄宗開元年間,析分為十五道,即從關內道分出一個京畿,從河南道分出一個都幾,再把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宋代的路最初是為徵收稅賦轉運漕糧而劃分的區域,後來逐漸演變成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成為一級行政區。

最初全國分為十五路,後來增加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區已經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河北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陝西路、江南西路(江西)等和今天的省區大致相同。

元代也有路,不過已經從宋代的一級行政區降為二級行政區了,相當於宋代的州府。

本是中央官署名稱,如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

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設行中書省(相當於中書省駐各路的辦事處或者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

後來行省正式稱為一級行政區劃名,簡稱省。

依唐代制度,大州稱府,因為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護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隸屬於路。

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轄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

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劃名。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隸屬於路。

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

縣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基層行政區劃名。秦代的縣屬於郡,漢代的縣屬於郡和國,後代的縣屬於州或府。

現在的縣屬於地級市或地區。

本文摘自:獵鷹個人圖書館 (360doc)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