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走親戚會無憂無慮地玩幾天,現在為什麼去了親戚家很快就會離開了?

土哥在鄉村


以前過年走親戚,交通工具自行車,三馬子,一天也就走一兩家親戚,而且坐著聊天,炒菜待客。基本每家親戚都來往,走親戚能持續到正月十五後。

而現在,出門基本都是私家車,一天就走完所有的親戚,甚至有些遠點關係的都不怎麼來往了,進去把禮品一放,不到半個小時就出來了。成了一種完任務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個人人為:

1.以前年假都在十五後,現在的年假,有些單位基本沒有,有些正月初三就開始上班,有些大年三十聚一聚,第二天就趕回去上班,時間太短。

2.現在是看人的時代,沒身份地位,沒錢沒能力的人,走到哪,都被嫌棄,導致有些人不願來往。

3.以前的人,後代較多,親戚多,現在的人口少,關係遠的不往來,近的也就那麼幾家。


用戶3752172453436


過去農村走親戚會無憂無慮地玩幾天,現在為什麼去了親戚家很快就會離開了?

記得小時候,每到春節,就會出現一家一家走親戚的熱鬧景象。那時候,沒有汽車,大多數家庭連自行車也沒有,而是靠雙腳。二姨家離我們有十五六公里,因此,為了去二姨家,往往我們都要從早上7點鐘就開始走,一直走到中午十點多。到了二姨家後,稍稍休息一下,開始吃雞蛋,然後大人們開始喝酒,熱熱鬧鬧的,吃上兩三個小時。喜歡打牌什麼的,還要打一下牌。一般情況下,都是往回趕,原因就在於,第二天還要去另一個親戚家。

而每家為了迎接親戚拜年,都會早一天就準備各類菜餚,就算菜餚不多,準備工作還是要認真做的。不然,會被親戚認為不客氣。

當然,在一家一家串門的同時,有時候也會在其中一家呆上兩三天。只是,這一呆,問題就來了,晚上睡覺。因為,人比較多,有時候一張床上要睡四五個人,擠得呀,根本無法睡。儘管如此,大家還是很開心,覺得有過年的滋味。畢竟,吃的是好的,能吃好的,當然比睡好的開心了。

而現在,一家一戶都是閉門不出,過自己的日子。就算聚會,也是到飯店,根本沒有熱鬧的勁。所以,生活條件確實好了,過去那種熱鬧和親近的氣氛則大大減少了。也許,這就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吧。


譚浩俊


小時候,常常盼望有親戚來,要是那天,突然有遠方的姑媽來了,好久不見的舅舅來了,母親便會十分地忙碌,家裡馬I上會熱鬧起來。


來了客人,攵親便在母親的催促與叮囑下去小鎮上買點肉或小魚之類(當時也只有這麼點東西)。我們小孩也有事,背點米或麵粉,去小鎮上磨粉機阿姨那磨米粉,搖餛飩皮等,看到有人磨粉,整個生產隊都知道誰家來客人了。有空的左鄰右舍,阿孃阿婆,一般會聚攏來,一起做塌餅,一起包餛飩,比如現在季節,肯定一起裹粽子,完成之後,左鄰右舍,大家總要多少分一點,最開心的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吃的!充滿濃濃的鄉情親情!

那時候,特別喜歡下雨天,一可以讓父母不用幹農活,在家陪我們覺得很開心,二來的親戚可以多呆一天,當時雖然條件清苦,客人來了搭地鋪,但聽大人有聊不完的事說不盡的話,我們覺得也好奇和開心。


這一切,很快成為遙遠的回憶,雖然現在懂了,當時親戚來了,父母親需要平時多麼精打細算,省吃儉用,才能讓親戚多呆一天,依照現在的標準看,菜也許簡單,量也許不多,但都是自己動手,大家幫忙,那份清香,那份熱情,那份溫馨,真的不是現在的客人來了,去飯店訂一桌能比較的。

現在的人,或許都忙,或許吃得多了不稀罕,走個親戚像傳遞情報,參加酒席如交糧捐稅,恨不得送了錢隨了禮轉身就走……

以前是鹹菜就米粥,人情熱絡絡,現在是紅包滿天飛,人情薄如紙。


風輕雲淡有情天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奶奶去走親戚,特別是正月期間,我最喜歡讓奶奶帶著我去舅姥爺家玩。我記得去舅姥爺家要走很遠的路,要經過一個大水庫,有一年冬天為了就近走,我和奶奶還有小姑姑,就是從冰凍的大水庫上小心翼翼的走過去的,當時覺得特刺激,現在想想特危險。

奶奶每次帶著我和小姑姑去舅姥爺家,都會在那裡住上幾天,其實那個年代誰家都不富裕,也沒有什麼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可是舅姥爺家有好幾個跟我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我們白天一起跳房子,晚上大家盤在熱乎乎的炕頭上甩撲克牌,玩的特別開心。每次去了我都是流連忘返,不願意回家,總覺得還沒有玩夠。



除了舅姥爺家,就是跟著我媽去我大姨家。當時兩個弟弟還小,媽媽用獨輪車推著兩個弟弟,我跟著跑,每次去大姨家我都累個賊死,可還是願意去,因為大姨家有比我大幾歲的哥哥姐姐,可以帶我去他們村的山上撿松板,還有我不記得名字的蟲子。撿回家後,埋進鍋底下尚未完全泯滅的草木灰裡面,幾分鐘後再掏出來吃,那個香至今令我忘不了。似乎再也沒吃到那麼好吃的野味兒。更開心的是大姨的鄰居家裡,也有好幾個跟我同齡的孩子,我們在一起玩的也是忘乎所以。



現在的孩子,恐怕再也找不到我們當年的快樂了,他們不再願意跟著大人們去走親戚,因為即使有同齡的孩子,他們似乎也不會那麼融洽,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有個性。更主要的是,與其跟著大人去走親戚,還不如自己在家裡玩手機玩遊戲。去了人家家裡,首先是不自由,而且還要裝模作樣的表現的有禮貌,跟親戚說一些自己不想說的話,孩子會感覺很不自在。在別人家裡那麼拘謹,還不如在自己家舒服,想吃什麼玩什麼都隨自己,免去了許多客套。


別說現在的孩子不願意走親戚,大人也一樣。春節期間走親戚實在是不願意去,只是有的親戚出於禮節又不得不去,去了以後恨不能放下東西就往家走。過去走親戚有時候真是為了蹭頓飯吃,可現在誰的肚子裡也不缺飯,想吃什麼完全可以在自己家吃,不需要去親戚家。去親戚家拜訪,完全是出於禮節,而且還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去,平常更是不走動,因為大家都忙。過去農村人只要不是農忙時節,就有時間走親戚,現在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一年四季都為了生計奔波,哪有時間走親戚?誰家有什麼大事小情的,去看看就趕緊走,禮節到了就好。所以,似乎現在人和人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了。


靈子


所有的回答都是扯蛋,什麼生活節奏快了,感情淡了!!其實就是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條件都馬馬虎虎了,公路也是村村通,基本是家家戶戶有車,還有就是大部分親人都住在同一個城市,像我所有的直屬親戚都在市區或縣城,經常見面聚餐,沒有了以前那種一年或幾年見一面的久別重逢感,還有就是以前你親戚如果離的遠,你根本當天也回不去,以前我去我外婆家,也就離了50公里左右,大清早的走路去國道坐班車或火車,等就是半天,兩頭走路就有10幾公里,還不是很偏僻的地方,有毛馬路,問題是沒車,90年代初,只能走路,到我外婆家都下午幾點了,又累又餓,不要說當天回,就是隔天回都難,累了一天必須休息幾天,就是這些原因,難得見面,多留幾天。


亂我心絃


小時候過年過節(端午,中元,中秋,春節)都是在外公外婆家,媽媽是60年代的,那個年代毛爺爺倡導要多生,媽媽有6姊妹,跟我和大哥一起長大的表姊妹,年齡差不多,所以能玩到一起,過年過節都是堆起來睡。爸爸是外婆最喜愛的女婿不打牌,會跟外婆燒火,打下手,外婆會做柴火飯菜,特別好吃,小孩子們在一起就是看看電視玩玩遊戲;媽媽和姨子們舅媽打打小麻將,舅舅和姨夫們打打跑得快什麼的,他們一打就是通宵。每次吃飯都是八角桌2大桌,或者圓桌2大桌,男士們一桌喝酒吃肘子,女士小孩子一孩子一桌飲料青菜各有所愛。剛好24歲結婚後,第一年媽媽過世,之前(外婆外公相繼過世),第二年爸爸過世,過年什麼的都是在婆婆家,工作孩子小的原因,走親戚都是匆匆過客,基本是春節拜年一次團聚一頓,聊聊孩子聊聊小時候。媽媽過世後的7年奶奶健在,基本過年過節都會回去看望,總覺得那裡是生我養我20來年的家,骨子裡帶來的生命氣息。漸漸的和小時候來往得多的親姨親舅親表姊妹來往較少!漸漸的話題也少了!平常沒有很頻繁的來往,所以過年走親戚的時候肯定是比較匆忙的。

小時候鄰居的家拜年是去擼糖果,長大後是匆匆作揖茶也來不及喝就走下一家。小時候在親戚家可能去魚塘網魚就會玩得了好幾天,長大後是買禮物也不知道買什麼然後去吃飯會選擇給錢。小時候去親戚家玩一個黑白俄羅斯方塊和超級瑪麗會玩得不亦樂乎,長大後寒暄幾句就會低頭玩自己手機,看朋友圈刷dou音,看頭條新聞。以前是慢生活,現在是快生活。小時候有寒假暑假,長大後放假前就要計劃好幹這幹那時間所以會在親戚家停留時間短。



阿爾卑斯0101


走親戚,對於九十年代以前的農村孩子來說,是件高興、幸福的事,除了趕集,走親戚是最開心的,一般都會小住幾日,濃濃的親情。

小時候走親戚,不管是舅舅家,還是三個姑姑家,亦或大姐家,都是非常開心的,記得上三級時,在大姑家玩了半個月,要不是回家做暑假作業,還想玩。

為什麼現在走親戚都急著回家呢?

一、生活節奏變了

以前,農村人很少外出,大部分人都是日復一日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為了溫飽而勞作,是不是上山弄點山貨換錢。每逢過節或農閒時,都會走走親戚,放鬆下勞作的艱辛同時也重溫親情。那時候沒有電話,親戚朋友一年半載才碰面,串門是拉近關係的重要方式,所謂親戚要“走”才親。如今,大部分人都外出務工,通訊方便,都在急著掙錢,串門就少了;

二、交通改變走親

過去,農村通公路的都很少,走一趟親戚,都要翻山越嶺,遠一點的,走一趟當天就趕不回家,索性去了就小住幾日,或第二天回,談談家常,相互問候下身體,交流下莊稼情況,擺擺龍門陣,其樂融融。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從羊腸小道變成了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從開始的摩托車到現在的小汽車,原來需要兩三個小時的腳程現在二十分鐘就能到達,交通改變了距離跟時間;

三、通訊工具拉近彼此距離

通訊工具的普及,縮短了時空上的距離,以前,親戚朋友需要走動才知道彼此間過得好不好,有的甚至兩三年才見到一次,正因為這種難得的相見與交流,增加了濃厚的親情。現在,不管千山萬水還是相隔萬里,一個電話、一次視頻、一次聊天或語音,交流變得平常,拉近距離的同時,親情也在開始滿滿變淡,沒有大事,串門就少了很多;

四、生存形式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解決溫飽到現在的小康,生存形式也發生著變化。過去,大家都在解決溫飽,勞作時間,農忙時節大致相同,在時間上有共同的時間,且相對於現在,更多。如今,各自都在拼命的賺錢養家及改善生活,時間的不對等,你忙你的,我忙我的,差異化較大,就算串門,還不一定能遇到人;



五、觀念在改變

很多人感嘆,現在的親情淡如水,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隨之改變。由於社會的發展,生活質量不同,追求不同,價值觀也不同,以金錢論交情愈演愈烈,這在農村,甚至整個社會,都是這種世態。高攀不起與自卑共存,攀比盛行,親情在淡;


綜上所述,也就導致了現在農村走親戚小住幾日的情景越來越少,逐漸變成了兒時的回憶,不知道您的家鄉是否如此?對此,您怎麼看?


下壩毛哥


現在走親戚吃飯的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年輕人人,撂下禮物就走,水也不喝,不是因為忙,主要是無聊,再說他們和老人也沒有共同語言,無話可說,所以一般就是急匆匆離開,更多的是為了省心,現在走親戚都是年輕人,老人年紀大了,他們已經無能為力了,年輕人開車快,一天走好多家親戚。

現在大家都不缺吃不缺喝,什麼都不稀罕,不是以前了,我們都喜歡過年,能吃到肉,還能穿上新衣服,現在呢?過年不過年無所謂,天天吃肉,衣服天天都是新的,所以現在喜歡過年的沒有了,現在過年就是累,就是麻煩。

走親戚無非就是吃一頓飯,關鍵是現在不稀罕了,不是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了,就是為吃點肉解解饞,現在還稀罕嗎?所以大家都選擇放下禮物抓緊回家,主要是圖清靜,大家對吃飯根本就沒有感覺,什麼都吃夠了,總得來說根本就不想吃。

記得小時候一說走親戚高興的了不得,那時候都是媽媽拉著架子車,拿上一個大西瓜,有時候帶點饅頭,那個年代走親戚拿饅頭就了不得了,不像現在各種禮品,什麼都沒有,就是饅頭,果子,夏天拿個大西瓜,就是這麼簡單,小時候經常和媽媽去姥姥家這樣走親戚。

後來我慢慢長大,經常騎自行車帶著爺爺走親戚,特別開心,回來的時候親戚給一塊錢的壓歲錢,別提多開心了,所以每年走親戚都是我去,非常開心,再後來哪裡也不想去了,只想待在家裡,再後來一些老親戚都相互不來往了。

以前親戚之間感情特別深,很多時候走一次親戚會住幾天,這是真的,那時候人無聊啊,現在呢?大家天天忙的要死要活的,誰有時間,現在走親戚除非去岳父家吃飯,其他吃飯的很少,每年我們去姑姑家都是吃完飯回家,因為沒有辦法,說什麼姑姑都不讓來,他們都是提前安排好酒菜,其他親戚基本上沒有吃飯,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親戚還是要走的,畢竟都是至親,這是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


大海傳媒


來者歡迎,去者歡送!我記得7一8O年代,我們的親戚姨媽,表姑娘一來就是十來天,殺一隻羊吃通為止,另走還把園子,餛飩等等帶:親戚一走我們自己做人家節儉,吃點紅薯與鹹魚鹹菜度,這個優良傳統保持至今,但我現在比當來的親戚家了,我去他們家就不那麼:欺涼中感受到冷噯的體會……。太現實的充智充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曉笑20


大家好,我是秦農視野。“過去農村走親戚會無憂無慮地玩幾天,現在為什麼去了親戚家很快就會離開了?”,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家庭結構以及生活節奏變化。以前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他們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七大姑八大姨和舅舅,還有和我們年齡相仿的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所以那時候我們總是盼望農閒,因為農閒了我們就可以跟著大人走親戚,經常是去姥姥家,疼愛我們的姥姥姥爺給我們做好吃的,表兄弟姐妹帶我們抓螃蟹,捉魚捉蝦,別提有多高興了,晚上大人們說說笑笑,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我們孩子也聽的津津有味,雖然那時候物質生活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好,但是真的開心啊。所以很願意在親戚家裡多住幾天。


現在由於計劃生育,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們也少了,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加上生活節奏加快,平時大家都忙,學生忙學習,大人忙工作,彼此之間交流也少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距離感,有時候親戚好不容易坐一起,竟然不知道該說什麼,真是尷尬。所以現在很多人去走親戚就像是完成任務,放下東西后簡單寒暄幾句甚至連一口水都不喝起身就走了。更別說在親戚家多住幾天了。

第二,人們的觀念變化。以前農村貧富差距不大,大家情況都差不多,親戚之間經常走動,互幫互助,今年我家種的菜多吃不完了,就會給親戚家送點過去,親戚家水果豐收了,也會送點過來給我們品嚐,關係好的就像是一家人一樣。

現在由於社會的發展,大家都忙著掙錢,親戚之間即使見面了也不怎麼聊天,一人抱著一部手機,即使在一起吃頓飯時不時也要拿出手機看看股票行情,未來走勢,各忙各的……

以前,鹹菜就米粥,人情比山高;現在,大魚配大肉,人情比紙薄。不知道是社會退步了還是怎麼了,好懷念那些無憂無慮,開開心心住在姥姥家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