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接上期《從唐代諫議大夫杜亞出使魏州說明為什麼對宦官理解不要簡單化?》或者《從唐代杜亞出使藩鎮魏博,看對宦官專權理解不能簡單化》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目錄:

一、田承嗣再尋突破口

二、大曆十一年朝廷的困難在吐蕃

三、河陽奇怪的兩次兵變

四、河陽在哪裡

五、河陽三城,百戰之地

六、河陽地理,天下關鍵

七、舍洛陽而守河陽

八、天下腰膂、南北噤喉

九、四大重要糧倉所在

十、魏博西南極點

——————————————正文——————————————————————

一、田承嗣再尋突破口

大曆十年,唐王朝九路大軍圍剿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勉強沒有丟面子,並未大勝。田承嗣自己倒是吃虧不少,丟失了錢財和土地都給了他的那夥子藩鎮老兄弟了。也算是廢水沒有流到別人家而已。送給李唐的那個瀛洲,完全是一口空氣。

這對於極為狡猾的田承嗣來說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但是我想,如果從根本推測,應該是內部的發展和需求,迫使田承嗣必須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化解,比如獲取新的土地和有利的城池、地盤等等。因此,中唐代宗這一時期不停的戰爭,也可以說是當時經濟發展的表現。地方藩鎮在經濟上取得了優勢,自然是要擴張的。

北方損失慘重,西方也不行,突破不了滏口陘,就不能將勢力伸到山西去。東方是李正已的地盤,所以,現在田承嗣只有南方可以發展了。

南方可以發展,這點在前面李忠臣帶領的四路節度使沒有攻克衛州就可以證明,朝廷為主的軍隊沒有太大的戰鬥力。

向南方發展在軍事上也是可行的。

二、大曆十一年朝廷的困難在吐蕃

從朝廷處境看,其實很是艱難。在關中地區,要同時防範西部的吐蕃和西北的回紇人:

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正月:

辛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四節度及突厥、吐谷渾、氐、羌群蠻眾二十餘萬,斬首萬餘級。

二月,庚辰,田承嗣復遣使上表,請入朝。上乃下詔,赦承嗣罪,復其官爵,聽與家屬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問。

辛巳,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備回紇。(通鑑卷225)

在西部要同時防範兩個重要對手的時候, 是沒有經歷對付今天河北的強藩的。如果我們考慮到前文介紹此時朝廷派諫議大夫杜亞來出使魏州作思想安撫工作。我想,朝廷的窘境,就是不用派什麼諜報,也一定是知道的。這是當時田承嗣在大曆十一年再次起兵反唐的外部環節。

老傢伙是非常狡猾的。

他第一步是試探。要看看朝廷的動靜和能力。

於是他挑選了一個地方作為切入口。這就是河陽。

三、河陽奇怪的兩次兵變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三月,戊子,河陽軍亂,逐監軍冉庭蘭出城,大掠三日。庭蘭成備而入,誅亂者數十人,乃定。(通鑑卷225)

從情況看似乎是河陽軍隊突然發生暴亂了。這是有點奇怪的。因為之前的河陽軍海參與了隊田承嗣的討伐。以勝利之師,怎麼會發生暴亂?如果看看之前的田承嗣作的那些例子,如上年“田承嗣誘衛州刺史薛雄,雄不從,使盜殺之,屠其家,盡據相、衛四州之地,自置長吏,掠其精兵良馬,悉歸魏州”最大的可能就是田承嗣暗中花錢收買了軍中的某些人。田承嗣錢是多得很。

收買當然也得有基礎,就是在田承嗣佔有衛州之後,河陽軍發生了暴亂:

河陽三城使常休明,苛刻少恩。其軍士防秋者歸,休明出城勞之,防秋兵與城內兵合謀攻之,休明奔東都;軍士奉兵馬使王惟恭為帥,大掠,數日乃定。上命監軍冉庭蘭慰撫之。(通鑑卷225)

通鑑的引文說是苛刻少恩,其實就是沒錢。沒錢,怎麼能有什麼恩呢?這裡的防秋軍隊是到了秋天朝廷調去防備吐蕃在秋天進行侵略騷擾的部隊,引文是秋天,所以也叫“防秋”——把丟人的事情說的文雅點。出城勞軍,肯定是手頭沒有什麼東西,這些軍隊就不滿了。接著大掠數日,那就等於說是拿當地人的財富來充腰包。不過,按說這裡可不該缺錢。為什麼呢?就因為這裡是河陽,與洛陽隔著一條河。

四、河陽在哪裡

是東都洛陽的北大門。

所謂河陽是指河陽三城,即唐代以前的古河陽城,其由三座城堡組成,黃河北岸的城堡名北中城,遺址在黃河北岸今洛陽市吉利區冶戍鎮。中潬城又名中潬,中潬城分內城和外城,建在河中渚上,河中渚就是黃河中間的夾心灘(原名雷家灘),官方在中潬城中設置官署河陽關,河陽關是洛陽八關之一,始設於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是控制洛陽地區軍事、政治、經濟的要隘。南城在今孟津縣白鶴鎮於家村附近。三座城在黃河上造橋相連,這就是聞名中國史籍中的河陽三城。(引自空山落葉所撰文章《孟州.孟津.河陽》)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引《三城記》說:“河陽北城,南臨大河,長橋架水,古稱設險。南城三面臨河,屹立水濱。中潬城表裡二城,南北相望。黃河兩派,貫於三城之間,每秋水泛溢,南北二城皆有濡足之患,而中潬屹然如故。(潬,讀‘誕’;水中沙曰‘潬’)。

當然,今天如果細看地圖,在孟州市區的東北也有個河陽的地方,可是這不是我們說的河陽。而且古今河道、河床在這裡也有一定變化,所以不能用現在的河陽來代替古代的河陽。河陽是取河水之北為陽的意思。山南水北為陽,這是我國傳統的對山水陰陽的判定方法。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古河陽位置1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古河陽位置細節圖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河陽位置關係圖)

五、河陽三城,百戰之地

由於其是洛陽的北大門,所以一般來說爭雄天下的大戰,在這裡都少不了發生戰爭。

依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記載,我簡單做了梳理,李光弼這次戰事之前的河陽地區的大致戰爭有:

東漢初,拜馮異為孟津將軍,規取洛陽。

永初五年,先零羌寇河東,至河內,詔朱寵將兵屯孟津以備之。

中平末,何進謀誅宦官,使武猛都尉丁原將兵寇河內,燒孟津。

太安二年,成都王穎自鄴舉兵內向,列軍自朝歌見淇縣至河橋,鼓聲聞數百里。

永興二年,豫州刺史劉喬與東海王越等相攻,河間王顒使成都王穎等據河橋。

永嘉末,傅祗屯三渚,劉聰遣子粲攻之。三渚,河中渚也。

永和六年,苻健圖入關中,自枋頭悉眾而西(枋頭城位於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在魏晉南北朝時為軍事要地。東漢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袁尚,圍鄴,在淇水入黃河口用大枋木作堰,遏使淇水注入白溝,增加水量,以利漕運。時人稱為枋頭),至孟津,為浮樑以濟。既濟,焚橋。

興寧二年,燕慕容恪圖取洛陽,遣將悅希軍於孟津。

武泰初,爾朱榮自晉陽南下,胡太后遣將守河橋及北中城以拒之。

永熙三年,高歡自晉陽犯闕,魏主勒兵屯河橋。

宇文周建德四年,大舉伐齊,周主邕自將出河陽,拔河陰大城。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遣將封常清乘驛詣東京,斷河陽橋,為守禦之備。

乾元二年,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

等等。

六、河陽地理,天下關鍵

但從地理分析看。如上圖河陽的地理位置確實非常關鍵。

河陽南部連接著洛陽,北方連接著濟源。

洛陽東達鄭州,西去三門峽而後叩潼關,在問鼎長安,東南可以去汝州到達江淮,西南經過洛寧,而後是盧氏縣可以翻到漢水流域,即商洛一帶。這就意味著可以突入我國南方了。

而河陽北部的濟源,正北對著是太行陘,直接到山西晉城。西北則是走軹關陘到山西侯馬,這就到了晉西南,也可以威脅到關中地區,而且還可以北上太原。這就意味著可以控制我國西北地區,或者可以控制我國的心頭肉——上黨地區,而後威脅今天河北和山東。

所以,控制這裡是太關鍵太關鍵了。

割斷這裡,就意味著東西南北,帝國都散了架。反之,誰控制這裡,就在軍事上佔據上風。

七、舍洛陽而守河陽

從這個角度說,當初安史之亂,李唐最終還有半口氣在,實在是因為當時李光弼採取了讓出洛陽,退保河陽的戰略策略。從退出洛陽這個決策來說,李光弼真是李唐的中興之臣!太關鍵了。這是保佑李唐的決勝的一招!乾元二年(759年)八月:

思明乘勝西攻鄭州。光弼整眾徐行,至洛陽,謂留守韋陟曰:"賊乘勝而來;利在按兵,不利速戰。洛城不可守,於公計何如?"陟請留兵於陝,退守潼關,據險以挫其銳。光弼曰:"兩敵相當,貴進忌退,今無故棄五百里地,則賊勢益張矣。不若移軍河陽,北連澤潞,利則進取,不利則退守,表裡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勢也。夫辨朝廷之禮,光弼不如公;論軍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無以應。判官韋損曰:"東京帝宅,侍中奈何不守?"光弼曰:"守之,則汜水、崿嶺、龍門皆應置兵,子為兵馬判官,能守之乎?"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

這裡其實提出了面對史思明的叛軍三個策略:1是防守洛陽不能放棄。2是向西撤退到潼關。3是放棄洛陽城,但是控制河陽渡口,即河陽三城。

在此,李光弼又特別點出了汜水、崿嶺、龍門三個地方需要防守,已經做不到什麼八關防衛洛陽的排場了。

河南法制報記者馬國福2016-03-31《揭開轘轅關與轘轅古道塵封的歷史(下)》介紹洛陽周邊情況: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漢靈帝設八關(轘轅、函谷、伊闕、廣城、大谷、旋門、孟津、小平津),並置都尉,以護衛京師。八關都尉的設置,說明河洛盆地四向交通可能有八條重要通道,而八關之設正是控制這些交通要道,所以,漢魏洛陽故城周圍八關的設置正顯示了河洛地區的交通狀況。周秦漢晉以來,函谷關可控制京師西去之路。大谷、廣城、伊闕控制自京師南去的道路。旋門控制東進之途。孟津、小平津控制北上之途。而轘轅關則是洛陽東南必經之道,因此,轘轅關之設乃是因控制轘轅古道之故。

轘轅古道可分為北、南兩道。北道的開鑿比南道早,轘轅古道在偃師境內的北段在唐代時屢被修整,所以《偃師縣誌》中記載,轘轅古道北道,唐高宗屢入嵩,鑿山開道如車廂,為歷代置關之所。轘轅古道南段的形成較晚,這條路是經過崿嶺口的山路,又有新轘轅關之稱。當地人有“先有轘轅關,後有崿嶺口”之說。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崿嶺,我懷疑就是這個小鵝嶺口。

似乎現在地圖標註的小鵝嶺是錯誤的,應該還是小崿嶺才對。

關於崿嶺口位置,作者鎂城武在天涯帖子《八一八古都洛陽的各種古蹟》介紹:

如古轘轅關與207國道只有一山之隔,如果沒有當地人做嚮導是很難尋到的。說到古轘轅關,不得不先說一說大小崿嶺口。說小崿嶺口,這是宋代時期偃師知縣馬仲甫僱工所鑿,人稱小崿嶺口,也叫新轘轅關。1936年修建的舊十八盤公路和1984年重修的新十八盤公路就交匯於小崿嶺口。它兩旁的嵩山上樹木蔥鬱,南邊崖壁上有三個石窩,當地人把它叫做安陽宮。相傳是三個女子用剪刀在石壁上挑挖出來的。與此地一山之隔的山北還有一個大崿嶺口,道路已廢,但仍遺存一道石拱關口,那才是古轘轅關。古關用青石堆砌而成,刻有“古轘轅関”四個大字,一個高約5米、寬3.6米的石拱門正居其中。南北兩座大山夾峙,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果要守洛陽,那麼汜水關,轘轅南路的崿嶺口、龍門都得防守。事實上當時是守不住。這是防禦史思明軍隊從洛陽南部來攻打洛陽的方案,明顯,依唐軍當時的主力力量是不夠的。而西避潼關,是因為不戰而退五百里,這完全是逃跑,瞬時間將壓力就堆到了潼關,讓裡面的長安岌岌可危。這樣實際上就只剩下了防守河陽一個方案了。李光弼河陽之戰之所以勝利,其放棄洛陽東都,而守河陽才是核心決勝之策。其敢於面對放棄東都這樣巨大的政治壓力,才凸顯出其優秀的軍事素養和深厚的戰略眼光,當然也體現了其巨大的政治勇氣。換言之,放棄洛陽,更大的是一個政治決定而非軍事決定啊。

八、天下腰膂、南北噤喉

所以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評價河陽三城的軍事地理是:

蓋天下之腰膂、南北之噤喉也。

腰膂指其位置,在整個帝國結構中的位置。而噤喉一方面有位置的作用,一方面又有地位重要性的評價。

稍微補充下,前文顧祖禹提到河北今天石家莊,邢臺地區是河北的腰部。另外則是關於彰德府,即今天河南安陽地區,唐代成為相州的是:據河北之噤喉,為天下之腰膂。顧祖禹在此的評價貌似相同,實則不同。今天安陽地區只是河北之噤喉,而河陽則是南北之噤喉,此處的南北當然是指整個帝國而言的。地位當然比安陽重要的多。雖然河陽和今天的安陽都是天下腰膂。但是由於河陽還有一個南北噤喉的定位,所以,河陽就成為真正的心臟位置。邯鄲市區則是河北之心膂,即是河北的心臟部位。與這裡帝國整個的南北噤喉也是不同。

九、四大重要糧倉所在

在唐朝當時,河陽地區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通道,而且其附近還有重要的大糧倉。是江淮地區送入京師長安的物資的中轉站。比如,其中最重要的之一的是柏崖倉

《孟津縣誌·軍事編》:“柏崖城遺址在馬屯鄉(今小浪底鎮)北黃河南之柏崖山上。東魏元象元年(538),東西魏大戰於河陽橋,東魏將軍侯景築柏崖城抗拒西魏。隋末守將黃君漢以城降唐。唐上元二年(761),李光弼修葺加固,拒燕將史思明。唐初因三門峽水險,漕運難通,度支(唐、宋、遼、金設置的官職名,度支管馬駝芻粟。)裴耀卿在柏崖山下置柏崖倉”。

唐代杜佑著《通典·州郡七》:“柏崖故城在縣西,即東魏將侯景築。其倉,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除了柏崖倉,隋唐大運河北起涿州,南通杭州,兩端交匯到黃河,在洛陽附近分佈著洛口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等眾多糧倉。

1,洛口糧倉也叫興洛倉,位於位於洛河入黃河之口、北邙之上,今鄭州鞏義河洛鎮七里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這裡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乾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是興洛倉地處水運大動脈的軸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帶,便於集聚四方、輻射四方。位於洛河與黃河匯流處,與首都洛陽近在咫尺,糧食能迅速通過洛河滿足洛陽的調運需要。其位置還是位於黑石關京師要地,與洛陽軍事聯繫緊密,能確保糧食安全,沒有大的暴動不會出問題。逆黃河而上可達陝西潼關和京城長安,順水而下可達山東至海口,同時與大運河相通,還能南到江蘇、浙江,北到河北等省。當時洛口倉的倉城周圍二十餘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糧八千擔,設官兵千人防守糧倉。按此記載計算,洛口倉約可容納糧食2400萬擔,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洛口倉可以說既是東都洛陽的外圍糧倉,又是用兵東北的軍糧轉運站,在隋地位極為重要。洛口倉興建後,原本位居四大糧倉之一的河陽倉逐漸失去價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廢棄。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七里鋪村東,洛口倉大致位置

2,含嘉倉,位於河南洛陽老城北、隋唐故城東北部。沿環城北路到古倉街,看到一道斜坡通往洛陽車輛段的大門。沿坡道上行,眼前出現一扇鐵門,大門附近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含嘉倉遺址”。走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大型倉窖遺址。該遺址就是入選大運河申遺的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始建於605年(隋大業元年),是用作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餘年,後來廢棄。1970年洛陽博物館對含嘉倉遺址進行了鑽探和重點發掘,找到了倉城的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探出糧倉287座,發掘糧窯40餘座。據統計,含嘉倉共有圓形倉窖400餘個。大窖可儲糧1萬石以上,小窖也可儲糧數千石。唐天寶8年總儲糧量約為5833400石。僅唐德宗貞元14年,一次出糶粟就達7萬石。其主要積江淮之米,西運至太原倉,以實關中。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含嘉倉遺址

3,回洛倉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從中橫穿。2013年1月被挖掘。整個隋朝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其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約有700座,氣勢恢宏。整個倉城由倉窖區、管理區、道路和漕渠等幾部分構成。其中,管理區位於倉城南側,倉城內有東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條。兩條漕渠分別位於倉城西側和倉城南側。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回洛倉城遺址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四大古倉整體圖)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四大古倉相應的衛星圖)

所以,田承嗣派兵或者是聯繫人在這裡搗亂,不僅可以取得軍事方面的巨大戰果,而且可以獲得大量的軍事給養補充。同時等於切斷了西去長安的重要的糧餉物資的戰略大通道。這是多麼重要的戰略企圖啊。

十、魏博西南極點

當然了,這裡本身是洛陽的北大門,聯繫交通廣泛,當然也是重要的商業通道,所以這裡的駐軍不會太窮。不過這個是分跟誰比。再者說,在大曆十年的時候,河陽守軍已經這裡搶了一筆了,已經發了財。之後代宗才命監軍冉庭蘭慰撫之。這裡這麼重要,誰都知道,皇上當然更知道了。所以派了一個監軍。按道理應該是個宦官。是代宗身邊的人。這麼重要的地方,派的人也不能太差。所以,在大曆十一年,三月,戊子,河陽軍亂,逐監軍冉庭蘭出城,大掠三日。庭蘭成備而入,誅亂者數十人,乃定。

這個冉廷蘭是有些手段的,而且敢於誅殺叛亂的人,說明後面是有後盾的。河陽軍終究沒有造成大問題。另外,他能殺了數十人,這數十人就極可能是和田承嗣有關係。當這些核心搗亂分子被消滅,河陽軍自然就穩定了。因此,從冉庭蘭處理的過程和結果看,這次河陽軍動亂,不是沒有原因。而附近的最大的外因就是田承嗣的魏博軍。因此,這個動亂只能是田承嗣搗的鬼。

不過,這畢竟是朝廷命脈所繫。自然穩定當頭。朝廷不問他們搶劫河陽城的罪過,就是在穩定軍心了。這些人豈能不知道朝廷的用意?所以我猜在這麼富庶的地方,那次大掠應該搶的不少。胃口已經足了,再來點外快也就不大放在心上,軍心大體穩定,自然也就不會跟著田承嗣這個土財主加奸商跑了。

從整個魏博的歷史看,洛陽這裡其實是魏博勢力的西南部界限極點,再往前就發展不了。沒有拿下河陽是正常的。魏博的勢力從沒有突破這裡。所以,這裡是魏博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因而我們不能放過這兩次沒有大結果的河陽兵變。

在河陽這塊肥肉兼自己的西南發展極限沒有突破後,田承嗣迅速將目光轉向了下一個方向,也算是另一個極點:滑州。今天的滑縣。

那麼,效果如何呢?

為什麼放棄洛陽不一定錯,但放棄孟州和孟津之間的河陽卻不可饒恕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