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導語: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小編的哥哥給小編打電話,問小編:“你覺得爸爸對你好,還是對我好。”小編我當時想都沒想,就回復了一句“哥,你想多了,爸爸對孫子好。”本來就是一句玩笑話,卻引起了我哥哥的重視。有個詞叫”隔輩親“,這是世上哪個爺爺奶奶對孫子輩不好的,我爸也是這樣。對於我侄子是有求必應,要錢給錢,要物給物,侄子只要一哭就解決了所有事情。由於哥哥不和爸爸住在一起,所以對於爺爺對孫子的寵溺也無從知道。所以通過我的一句話,哥哥開始重視孩子的這方面家庭教育了。現在我侄子去了爺爺家也不隨便亂翻東西了,爺爺給錢也不要了,還主動幫爺爺幹活,一看就像個大孩子樣子了,想來我哥哥也是好好在家裡教育了一番的。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其實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其實很常見,家裡的長輩都會溺愛孩子,這無可厚非。但是過度的溺愛其實不是好事情,相反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俗話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家裡的長輩如果對某一個孩子太過於偏心的話,那麼這個還在長大以後就很難有出息。這是民間的說法,也流傳很廣,總結了古人的家庭教育的經驗和智慧,確實是有一定現實借鑑意義的。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古人教育孩子的例子。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觸龍說趙太后》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它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後,因為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趙太后做主。秦國趁著趙國不穩定,發兵進攻趙國,一連打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給出的條件時,要把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趙太后最寵愛自己這個小兒子,說什麼也不同意送兒子去齊國。在百般僵持之下,趙國大臣觸龍就面見太后,先是說了自己對兒子的寵愛,又分析利弊,說趙太后對小兒子太好了,給他金銀珠寶和土地,將長安君的地位提的那麼高,可是長安君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這樣將來等太后百年之後,長安君卻沒有功績,這樣怎麼還能夠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醍醐灌頂,立馬讓觸龍送長安君去了齊國,趙國獲救。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裡,還有一句流傳很廣:“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很多父母都會說,但是很多父母卻沒能做到,他們以為只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就是為孩子打算,其實這些只是眼前功夫。父母如果真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該為他做長遠的打算。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坎坷和挫折才是生活的常態。當孩子遇到了這些的時候,父母都幫他們遮擋了孩子或許一時會很輕鬆。但是父母不可能陪自己的孩子一輩子,等到父母離開了,沒有人再給這些孩子依靠,而他們卻沒有立於世的資本,將來的生活要怎麼辦?

相反那些沒有受到過多庇護的孩子,在一次一次被暴風雨侵襲的過程中,已經在無形中已經練就了一副生存的翅膀,就算是遇到艱難險阻的困境,也能夠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困難,還有就是之前學習到的經驗和本領也會幫助他們很快的決絕難題。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古人的忠告,父母應該看看

小編有話說:小時候要是爸爸媽媽對哥哥好點了,我就會覺得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慢慢長大之後,才逐漸明白哪有父母不愛子女的。在父母的恩賜和庇護下,受寵的孩子在當時的確是得到了比旁人多的優厚待遇。但若從長遠剖析,他在得到的同時,失去的卻也是更多。所以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古老的俗語雖然簡單,但是卻是在實實在在告戒我們,無限度的寵溺孩子,並非理智之舉。讓孩子們接受生活的歷練,才是首要的。大家說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