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這麼一位牛逼的父親堪稱天下父母的典範。

自己本身就是非常知名的學者,還有大量的著作;教育出來的孩子們也都是國之棟樑!

他就是——梁啟超!

梁家被譽為“中國第一精英家庭”,梁啟超本人被譽為“中國家庭教育第一人”。

1

梁啟超有兩人妻子——李蕙仙和王桂荃。

李蕙仙為梁啟超生下三個孩子,分別為思順、思成、思莊;梁啟超的另一位妻子王桂荃,則為他生下了六個孩子,分別為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

梁啟超的這9個孩子,各個都是國之棟樑,他們不是畢業於清華、北大等國內頂級學府,就是畢業於哈佛大學、西點軍校等世界名校。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長女梁思順:詩詞學家,畢業於日本女子師範學校,是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梁思成:建築學家,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著名建築學家、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畢業於哈佛大學、中國近代考古學的開拓者之一,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三子梁思忠:北伐軍將領,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1932年參加淞滬抗戰,抗戰中因病逝世;

次女梁思莊: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先行者;

四子梁思達:畢業於南開大學,是著名經濟學家,曾參與編寫《中國近代經濟史》;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三女梁思懿:畢業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前身),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長期從事對外友好聯絡工作,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

四女梁思寧:畢業於南開大學,新四軍戰士,陳毅元帥部下;

五子梁思禮:畢業於普渡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

其中,梁思成參與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梁思永帶頭髮掘了龍山文化遺址,是我國近代考古學奠基人;

梁思禮參與設計了“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的創始人。

可謂是: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棟樑。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2

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一個士紳家族,字卓如。

梁啟超的祖父梁鏡泉、父親梁蓮澗都是當地的秀才以教書為生,在當地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

梁啟超早年潛心研究學問,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

小時候,他的祖父經常給他講古代豪傑哲人的故事和名人的嘉言懿行,而二十四忠臣和二十四孝子的故事更是從小伴隨著他長大。

其中“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更是對梁啟超有著重要影響,在幼小的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

梁啟超8歲時就能寫文章了,9歲時便可以熟練的背誦千字文,到了10歲,直接就去廣州參加童子應試,結果敗北;當他還是一個12歲的孩童時,就是個秀才了。

梁父大喜,對他以更嚴格的教育,報以更高的希望,希望他能光耀門楣,當然梁啟超也沒有辜負梁父。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1889年,16歲的梁啟超在廣州參加鄉試,他的文章立意新穎,“熔金鑄史”的文筆受到李端棻的賞識而中舉,名列第八,因此被當時人們稱為“嶺南奇才”。主考官李端棻不僅欣賞其才華,還把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他。

3

1890年,梁啟超雖然進京參加會試未中,但是在路過上海的時候看過一些西方的書籍,他的視野得以開闊,從而對很多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在好友陳千秋認識了當時已經頗有名氣的康有為。和康有為的認識,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而梁啟超早已對康有為關於時政的一些見解和學識大感欽佩,得知康有為在省城長興裡之萬木草堂講學,便去聽講求教。後決定拜入康有為門下,成為他的弟子。

當時康有為只不過是一名秀才,舉人向秀才學習,這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

梁啟超:10歲考秀才,16歲中舉,拜秀才康有為為師,9子皆才俊

同年,梁啟超和李惠仙完婚。

李惠仙幾乎是男人娶妻的標本:出身名門官宦大族,清末著名維新大臣李端棻的堂妹,清朝順天府尹李朝儀的女兒。

反觀梁家:世代務農,家境一般。

李惠仙有一雙慧眼,她看中的是梁啟超的才華,並沒有嫌棄梁家的貧寒。

婚後,梁啟超夫婦始終恩愛如初,李惠仙極盡孝道,日夜操勞侍奉,深得梁家喜愛,在鄉里也博得了賢妻良母的美名,夫妻二人也一度在學術界傳為佳話。

在梁啟超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裡,整個梁家,也都靠李惠仙來支撐。

正如梁啟超在1898年9月15日的家信中說:“南海師來,得詳聞家中近狀,並聞卿慷慨從容,辭色不變,絕無怨言,且有壯語。聞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為任公閨中良友矣。”

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全是對李惠仙的感激之情、敬佩之意!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