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玉、吳強:區塊鏈開啟價值互聯新時代

區塊鏈系列文章 | 李巖玉、吳強:區塊鏈開啟價值互聯新時代

文/時任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巖玉,時任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強

區塊鏈可從技術層面建立去中心化信任,將對現有金融體系的制度基礎和參與者關係產生顛覆性影響。金融機構必須積極開展區塊鏈的投資佈局和實驗探索,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趨勢。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憑藉更優的用戶界面、細分的市場定位及有利的經濟環境和監管政策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尚未觸及金融行業的底層邏輯架構和基礎IT設施。區塊鏈的出現,將從基礎技術層面真正建立“去中心化”信任,顛覆傳統金融信用中心式服務模式,實現價值在網絡上的實時傳遞,進而開啟價值互聯新時代。

區塊鏈可實現信任的數據共享機制

區塊鏈與比特幣均誕生於2008年。與比特幣發展至今仍未成為金融主流相比,區塊鏈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從本質上說,區塊鏈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去中心化、分佈式賬本,屬於互聯網協議的底層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允許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維護和存儲一串相關聯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一定時間段內系統全部信息交互數據,並生成數據指紋用於驗證信息的有效性和鏈接下一個數據塊。

區塊鏈是基於現有技術的組合與升級,並不是一種全新、單一的技術。它通過整合加密算法、P2P(點對點)文件傳輸、交易確認拓撲結構等多項技術,形成了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傳遞、存儲、呈現的方式,具有去中心化存儲、信息高度透明、永久存儲、不易篡改、高安全性等優點。

從中心控制力度和信息公開度層面,區塊鏈可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相對於公有鏈的完全開放和公開,聯盟鏈和私有鏈允許有多個或單箇中心控制參與主體範圍和信息公開範圍。由於金融行業須嚴格控制交易和信息等的公開範圍,且有參與者的准入要求,因此聯盟鏈和私有鏈對於金融行業更加適用。2015年以來,聯盟鏈和私有鏈快速發展,為區塊鏈金融應用的落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從應用發展歷程來看,區塊鏈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區塊鏈1.0,即數字貨幣,例如比特幣、火幣等;其次是區塊鏈2.0,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資產的數字化;第三是區塊鏈3.0,即衍生應用,如為管理產品交易和服務開發應用程序,實現廣義資產的數字化和廣義交易的線上化,為共享經濟的物權交易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從影響程度來看,區塊鏈可從技術層面建立去中心化信任,將對現有金融體系的制度基礎和參與者關係產生顛覆性影響。當前,金融體系建立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一是依賴法律條文存在的商業信任;二是由獨立第三方作為信用中介保障實現的資產轉移交易;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機構為中心處理完成的交易結算和清算。未來,區塊鏈可將現有金融體系的基礎制度和交易規則固化在底層協議中,推動底層邏輯的標準化和自動化、高層業務應用的分佈化,實現去中心化的價值安全轉移,可大幅降低行業風險經營複雜度和管控成本,進而有效提升金融機構運行效率、降低行業准入門檻。

區塊鏈應用場景豐富未來將成為金融機構標配

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場景,是一項技術能否最終存活下來的關鍵。近年來,國內外相關企業已經結合業務探索了一些應用場景,但仍有不少企業處於不斷試探和反覆迷惑狀態。實際上,從區塊鏈可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等特性來看,金融服務、徵信和權屬管理、跨境貿易、資源共享等直接或間接依賴於第三方擔保信任機構的活動,均將從區塊鏈技術中獲益。

從應用場景最為成熟的金融領域來看,區塊鏈可助力商業銀行系統性解決全業務鏈痛點和頑疾。近兩年來,參與區塊鏈探索的金融機構不斷增加,積極開展各項應用。具體來看,金融業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區塊鏈應用的探索。

一是各金融巨頭紛紛成立區塊鏈實驗室,探索區塊鏈應用場景。花旗銀行、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和巴克萊銀行已成立區塊鏈實驗室,自主研發或通過金融科技公司協助,針對不同業務場景進行探索實驗。

二是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深入合作,改進內部業務和流程的“痛點”。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方式多樣,包括項目合作、戰略投資和成立合資公司等。如Visa與Chain合作,不僅翻倍提升交易速度,而且使信用卡交易更加安全;星展銀行和渣打銀行聯手與瑞波(Ripple)合作,共同開發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數字化應用,利用智能合約及點到點跨境交易技術,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並提高了安全性。

三是組建跨機構和行業的區塊鏈大聯盟,研究制定金融領域區塊鏈行業標準和協議框架。初創公司R3 CEV發起R3區塊鏈聯盟,吸引包括平安銀行在內的43家銀行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2016年將制訂具體實施計劃;埃森哲、思科與美國證券集中保管結算公司(DTCC)、荷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超級賬本(Hyperledger)項目,致力於拓展不同行業的區塊鏈應用;中國的分佈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與國內11家商品交易所共同研發區塊鏈技術,打造符合中國政策、國家標準、業務邏輯和使用習慣的區塊鏈技術底層協議。

區塊鏈產生實質性影響仍需時日

雖然區塊鏈技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應用中仍面臨一些挑戰。第一,區塊鏈技術仍面臨計算性能低、空間佔用大、算法靈活性差、無法以淨頭寸結算等問題,目前應用主要侷限於虛擬貨幣、初步的交易結算和信息公證等方面;第二,監管仍處於模糊狀態。由於技術尚未定型,導致各個國家監管機構態度不一:英美等發達國家在積極推動,許多國家態度不明朗,更有一些國家持謹慎態度;第三,金融機構對區塊鏈認識尚不深入,使用區塊鏈技術的主觀意願較為薄弱。據普華永道調查顯示,約有超一半銀行高管對區塊鏈不甚瞭解或不知如何應對。同時,全面使用區塊鏈技術需要重構IT架構和業務流程、投入大量成本,將遭受來自金融機構的內部阻力。

未來,區塊鏈技術和市場將快速成熟,成為金融機構標配的IT基礎架構,進而再造金融生態。金融機構必須儘快形成清晰的戰略思路,制定戰略並積極開展投資佈局和實驗探索,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趨勢併成為重塑行業格局的引領者。

本文

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17年4月刊,編輯:丁開豔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区块链系列文章 | 李岩玉、吴强:区块链开启价值互联新时代

歡 迎 訂 閱

深刻|思想|前瞻|實踐

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的

智庫型全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