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宣佈砍掉代理商之後

幾大代理商手上的新方案一定會力推TI競爭對手的方案,在管腳兼容的中低端模擬芯片方面,則可以直接推替代方案,不易替代的TI方案,還會維持目前的支持,以消化手上的庫存。

文︱王樹一

圖︱網絡

“代理商拿著原方案找到我們,一起研究如何替代TI。”在德州儀器(TI)宣佈將於2020年底結束與安富利、文曄及世平(大聯大子公司)合作之後,對芯片銷售市場產生了極大影響,某歐美一線芯片廠商技術支持總監韓山(化名)告訴探索科技(techsugar),近一個月以來,在這方面看到越來越多的需求。

代理商自救

TI產品線佔安富利的營收約為10%,佔文曄和大聯大的比例則高達20%左右,這三家代理商圍繞TI產品線都有至少幾百人的配置,這部分人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來尋找替代市場機會,自然會很拼命地去推TI競爭對手的方案。從這三家公司高層來說,除了業務損失,現在被擄奪代理權,難免有兔死狗烹之感,因此激發出的戰鬥力也會特別強。“安富利和世平哪個是好欺負的?老闆都要爭口氣,商務和技術支持估計立馬可以甩鍋,在未來的一年時間裡,會把TI的銷售與客戶折騰死。”某分銷行業資深人士這樣表示。

“ST(意法半導體)和ON(安森美)都很開心,國內矽力傑和聖邦微在偷笑。”國內前三的分銷商市場總監朱遠(化名)認為,雖然TI為走向直營已經鋪墊很久,但一舉取消三大代理商的決定太過激進,業內都估計是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家取消,三家一起取消無疑給了TI競爭對手更多機會。

當然,TI的方案並不是那麼容易替代,尤其是在DSP、高精度電源,和高壓模擬器件方面,TI在這些領域具備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即便是通用MCU,方案移植也需要人力和時間。因此總體看來,幾大代理商手上的新方案一定會力推TI競爭對手的方案,在管腳兼容的中低端模擬芯片方面,則可以直接推替代方案,不易替代的TI方案,還會維持目前的支持,以消化手上的庫存。

“國內三大模擬廠商,矽力傑、聖邦微和思瑞浦都賣瘋了”安富利公司陳小北(化名)告訴探索科技(techsugar),中低端模擬產品上的TI替代開始加速了。“一些客戶在考慮替換TI,被砍掉的代理都在找國產線籤代理”某國內模擬芯片公司技術支持經理常文遠(化名)也印證了這一點。

TI宣布砍掉代理商之后

芯片行業“亞馬遜”是太激進了嗎?

TI在戰略轉型時一向非常果斷,作為集成電路發明者,TI公司在芯片上的戰略重心多次變更,在2011年收購國家半導體之後,全面轉向以模擬產品為主,數字類芯片業務不斷萎縮,向以為傲的DSP產品線也遠沒有昔日榮光,但在模擬產品上,TI逐漸拉開了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尤其是其採用12英寸生產線製造模擬產品,極具成本優勢,在其重視的產品線上,成本與國內競爭對手相比還有優勢,甚至可以壓著國內競爭對手的成本價賣。

模擬產品的另一個特色是產品線多,TI號稱超過10萬顆料號,作為業內產品線最豐富的“大型超市”,TI在很多方案上都有完整解決方案,而且通過應用與客戶聯接,已經收集了行業內絕大多數客戶資料,代理分銷渠道近年來對於新客戶的貢獻效應已經非常低,具備了走向直營的基礎。

但據分銷行業資深人士羅士亮(化名)表示,推動TI走向直營的還有其他幾個原因。分銷商在國際廠商進入本土市場的早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分銷商熟悉本地環境,能夠幫助原廠進行收款,還可以輔助技術支持,例如利爾達,在電錶行業為當時TI的MSP430佔領市場,就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分銷代理渠道繁榮之後,也帶來了炒貨與營私舞弊的現象,TI的產品深受其害,羅士亮說:“在炒貨上,TI的產品線很受歡迎,有款產品從幾十塊炒到上千元”。幾年前開始TI就懲罰過一批分銷商,但並未禁絕炒貨的現象,一些分銷商勾結TI內部人士囤積居奇的現象屢有發生,炒貨只是肥了中間渠道,TI與用戶都是受害者。採取直營則可以杜絕中間商徇私舞弊的可能,把利潤讓給客戶。

當然,減少中間商賺差價,對於TI本身的利潤率也有好處,這是有分析認為TI去代理商是為財報的原因。

近年來,TI已經在不斷延伸自己的觸角,把代理商的功能逐漸承擔起來。以資金週轉為例,很多原廠由於不熟悉客戶狀況,需要代理商來進行收款,以降低風險,針對這種狀況,TI在不少通用料上建立了本地的“超發倉”,代理商直接向客戶兜售這些倉庫中的料號,並不需要自己做庫存,賣出去算代理商的貨,賣不出算TI的貨,這從一方面減少了代理商的風險,但在這種低風險操作中代理商發揮的作用有限,所以能拿到的點數也非常低。

羅士亮還表示,在新技術支持下,廠商信用的可追溯成為可能,代理商在資金週轉上的功能被弱化可能是普遍現象。例如,TDK已經開始為一些中小公司放貸,以支持其購買自家產品。

TI一直以打造芯片行業的“亞馬遜”為目標,但與日常消費品不同,芯片類產品對技術支持要求極高,直營在技術支持上會面臨巨大考驗。TI曾經對中小分銷商開放應用案例提交(demand creation)功能,但該功能於2016年底關閉,預示著TI從中小分銷商處獲得的有效案例越來越少。但TI的產品線畢竟太多了,作為原廠,TI又不可能像目錄分銷商一樣,把技術支持向上遊推,所以要做直營,必然面臨維護一支龐大技術支持團隊的問題,TI的解決方案是利用技術來解決技術支持問題。在TI內部有一套自動技術支持系統,TI的技術支持工程師每解決一個案例,都要按照格式提交相應的反饋,不斷訓練這套系統,以達到較高的自動化技術支持水平,減少對技術支持人力的額外需求。

在每個月至多幾千顆的小客戶方面,實際上一直是原廠與代理商頭疼的地方,採用TI store這種電商方式來支持,倒化解了這一難題。當前行業內採用電商方式來對小客戶進行支持的例子在增多,大客戶方面,當然還要投入人力直接對接。

代理商的角色轉型

羅士亮是分銷行業中,為數不多的看好TI這次轉型的人。

更多在分銷行業的人並不看好TI此舉,朱遠就表示,即便TI有諸多舉措為直營做了準備,但代理商的價值並不只在技術支持與資金週轉。

“在中國真沒有純粹的生意,(TI直營)太忽略代理商投入的感情建設了,做一個客戶還真不是產品好、價格好就萬事大吉。”朱遠認為,TI維持住老客戶容易,只靠自己開發新客戶很難,“三家代理的業績如果轉給艾睿,大部分人都不會珍惜,因為不是自己親手刨出來的 。如果原廠人跟進,那就更麻煩了,原廠人能否應對瑣碎的業務處理,光一個備貨盯庫存耗掉很多精力,平時來往走動語氣態度一定讓客戶心理落差很大 ,維護客戶就累死,何來精力去挖掘新機會?”

目前有能力像TI一樣實現直營的廠商並不多,但代理商不得不考慮TI模式對行業帶來的衝擊。羅士亮認為,代理商要在產業鏈中尋找自己的價值,轉變以往單純賣產品的方式,以方案或模塊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不只做原廠產品的搬運工。

融創芯城陳陽新也表示,傳統的分銷模式將面臨較大壓力,如果不主動轉變,在三到五年內業務規模將被壓縮。“線上線下一體化是大趨勢,銀行資金也會參與到供應鏈中,這是必然的大趨勢。”

TI此舉對產業鏈的影響還在持續,但對自身影響在三季報還看不出來,新應用的投產週期往往超過一年,所以真正的影響要到等明年下半年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