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個小區開超市,為啥其中一家生意越來越火?原因在這裡

我生活的小區是一個非常大的小區,總共有12棟樓1300多戶人家,小區外面的生活配套,諸如大型商超,飯店,理髮店和菜市場之類也都十分缺乏,因此,小區裡面開設的兩家小型超市就很快經營起來了。

但是也就半年左右,其中靠西的那家超市生意就明顯不如東邊這一家了。再過了三個月左右,西邊的那家超市終於還是換老闆了,裡面攤位佈局重做調整而且還搞了一星期的優惠活動,但生意終究還是平平淡淡的,沒有東邊這家紅火!

為什麼同是在一個小區內做生意,兩家超市前前後後生意上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我就開始留心這兩家超市的經營細節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購買體驗及朋友走訪,我大致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我認為東邊那個超市生意始終紅紅火火的原因所在。

同在一個小區開超市,為啥其中一家生意越來越火?原因在這裡

首先,超市老闆注重禮數,很有禮貌,記性好。去西邊那家超市買東西時,從踏進超市門開始,到選購商品,付款結算,直至最後提著東西走出超市,老闆與顧客都鮮有交流,除非問其商品價格時,他會做個簡單的答覆。而東邊那家超市老闆就非常有禮貌並且很熱情,一見顧客進門就笑臉相迎打招呼,更難能可貴的是,那個老闆竟然記住了每一個顧客的姓名和會員卡號,因此,每當結算付款時,他都能笑著說某某總,會員卡號多少,把購物積分給計進去,同時,結算中遇到的零頭也基本上都給顧客去掉了不收。這些細節本微不足道,但我相信會給每一個到店的顧客一種很好的體驗感受。

同在一個小區開超市,為啥其中一家生意越來越火?原因在這裡

其次、稱量技巧顯高明。去西邊那家超市稱散瓜子時,如果讓老闆稱一斤瓜子,老闆都是一挖就一斤多,然後將瓜子放秤盤上再一點點往外扒,邊扒邊稱,直到扒剩下一斤的瓜子。東邊那個超市的老闆就與之相反,他一般是先挖的少,再一點點往秤盤裡面添,邊添邊稱,直到稱購一斤或者給你再稍微多一點。這個“先加後減”和“先減後加”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但給顧客的感受卻是大不同的。你說呢?

同在一個小區開超市,為啥其中一家生意越來越火?原因在這裡

最後,經營有遠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目前很多業態都在“微型化”“小區化”走進社區,化整為零,以距離消費者最近的方式去贏得消費者!很多經營販售瓜果蔬菜的廠家平臺放棄了大規模的成熟的街邊店鋪,而去尋找小區業主做代理人,只用給代理人少許酬勞,廠家平臺能讓自己的產品輕鬆進入社區,直接送到消費者的手裡。東邊超市的老闆正是發現了這一新模式,於是就主動去談了兩三個平臺,他的超市也就變成了這幾家平臺的提貨點。這樣一來原本很好的生意就更加紅火,每天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很是熱鬧!而西邊那家超市顧客群體本就不大,又因為這種經營新模式再被分走一些顧客,生意就更難做了。

當然了,超市經營涉及的方方面面還是非常多的,我只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一點啟發。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