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給農民工定“薪”丸

“拖欠農民工工資最高可獲刑7年!”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四部門將重拳出擊,開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堅行動。相關部門積極作為,無疑給農民工群體吃了顆“定心丸”。

農民工工資拖欠是個老問題。雖然近些年農民工打“零工”“散工”情況大大減少,用工規範、權益保障等方面也顯著改善,但欠薪現象依然存在,每逢年末的討薪事件也都讓人寒心、揪心,影響社會穩定。

“勞有所得”是社會底線。針對農民工欠薪問題以及背後的“複雜現實”,有關部門祭出多套重拳。在法律上,設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把惡意欠薪納入刑法;在制度上,出臺一系列規章,優化農民工工資支付流程;在考核上,把保障農民工工資納入領導考評,用問責倒逼責任落實……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全社會形成了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高壓態勢。2015年至2019年7月,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偵辦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1.4萬起,最大限度地幫助農民工追回工資,挽回經濟損失。

當然也要看到,防止欠薪是一場長期博弈。在懲戒加碼的同時,還需要多方位下功夫。法律更多時候只是一種事後補救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欠薪預防機制也是當務之急。如廣泛普法,提高農民工識別陷阱及用法律武器維權的能力;建立行業“黑名單”制度,提高欠薪違法成本;理順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機制,降低執法單位取證立案難度……頂層設計不斷優化,查漏補缺持續進行,多部門接續用心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扎牢“防範欠薪”的制度籠子,才能用長效機制保障公平正義。

國家層面針對欠薪發聲向全社會傳播了清晰的信號,各方穩紮穩打,農民工不再憂“薪”將成為常態。 ( 鮑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