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本文轉載目的在於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俗話說,未有汕頭埠,先有廈嶺村。

汕頭市區這塊地方,最早見於史籍的,是光華溪北岸的廈嶺村,後稱為光華埠。

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明代初期,這裡屬揭陽縣延德鄉。《揭陽縣誌》記載:“太祖洪武二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四縣,揭三鄉十三都,是年置蓬州守禦千戶所於廈嶺村。”《揭陽縣誌》記載:“英宗天順七年,剿平廈嶺賊,以潮陽知縣陳王宣為潮州知府。”李羚送陳王宣書序雲:“揭有沿海而村曰廈嶺者,以漁為業。”從上述志書記載,可以得知明代初期已有廈嶺村了,當時的廈嶺是一個漁村,“扼商彝出入之衝。”在今汕頭老市區未成陸之前,廈嶺村瀕臨大海,海船從媽嶼口進來後,在廈嶺、西港至溪東一帶水面停泊,就是後來《澄海縣誌》所指的東港埠、西港埠和溪東埠了。

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明英宗天順四年 1460年 ,反抗海禁的沿海“頑民”魏崇輝、“海寇”許萬七等,聚眾佔踞廈嶺、西隴、赤窖一帶地方,聯合浮隴、華塢、月浦、玉井等村貧民和“程鄉賊”劉羅寧,互相呼應,抗拒官府。地方官對付他們無能為力,揭陽知縣陳爵奏報朝庭,欽差兩廣都憲葉盛,命左布政使陳亹會同招撫,收編“鉅艦百餘隻,兇械千餘具。”陳回省後,魏等復反,聲勢更大,圍攻揭陽縣城逾月。天順七年 1463年 秋九月,明王朝發兵徵廈嶺,都師張通、副師陳濂,以海上出兵進攻;參將劉煒督糧;潮州僉憲毛吉、都閫胡英統兵陸上進攻;潮陽知縣陳王宣、揭陽知縣陳爵,率民快協助。經過水陸挾攻,終於攻破了廈嶺,“斬首數千顆,俘獲三千餘”,餘眾奔潰,官軍追至碣石澳,廈嶺遭受空前浩劫,被夷為平地。事後,官府視廈嶺為賊巢,不準民居。《澄海縣誌》載:“邑之為埠有三:曰東港埠,曰西港埠,曰溪東埠,為水陸要衝,商賈舟航所聚,興敗所集,其初蓋雲漫星繁矣。”這東港埠就是廈嶺。明代中後期,商賈舟航從廈嶺至溪東一帶四、五華里的水面停泊,其繁榮狀況有如:“雲漫星繁”。

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清代初期,鄭成功抗清武裝力量活動於閩粵沿海,清政府對東南沿海實施嚴格海禁。康熙元年 1662年 、三年 1664年 先後兩次實施“斥地遷界”,沿海居民內遷30裡,廈嶺又一次遭受浩劫,房屋及船隻被燒燬,溪港堵塞,居民被趕走,從此廈嶺荒廢了三、四十年。 康熙二十三年 1685年 ,清政府平定了臺灣,解除了海禁,廈嶺和其他沿海港口一樣,恢復了航運,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商貿港埠。《澄海縣誌》載:“邑自展復以來,海不揚波,富商巨賈,卒操勝贏,興販他省,上溯津門,下通臺廈,象犀金玉,與夫錦繡皮幣之屬,千艘萬舶,悉由澄分達諸郡,其自海南諸郡轉輸米石者,尤為全潮所仰給。每當春秋風信,東、西兩港,以及溪東、南港、沙汕頭、東隴港之間,揚帆捆載而來者,不下千百計。”此時的廈嶺 東港 已經是一個鎮了。《澄海縣誌》載:“全郡要鎮有五,澄居其三:大場、廈嶺、新港”。廈嶺的天妃宮,潮汕人稱其為“媽祖宮”,她是廈嶺港埠繁榮的見證,直至民國年間,“廈嶺媽宮在潮汕地區很有名氣”。

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明未清初,廈嶺以南海底沙脊沖積地逐漸聚積成陸地,原來的東港、西港、溪東等處,也逐漸淤積,海船停泊地也就逐漸移到新浮積起來的“沙汕頭” 汕頭市區的前稱 。到了雍正八年 1730年 ,原在廈嶺媽宮設立的稅站,已被改稱為粵東潮海關總口 庵埠 的“汕頭分口”了。由於地理歷史的變遷,“汕頭”這個地名逐漸取代了廈嶺,古廈嶺港也逐漸成為汕頭港的內河停泊區。

明清時期的廈嶺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