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深海區工作室 楊一帆

10月31日,美國首都華盛頓,雷雨交加。

這可能是對身在白宮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心情的最佳寫照。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正式通過了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而且支持者票數優勢明顯。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特朗普的憤怒之情躍然“推”上:他在已是午夜的11點31分發推稱,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獵巫行動”——這一措辭幾乎等同於西方話語中的政治迫害,而且一改其喜歡長篇大論的編寫風格。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特朗普推特截圖

到這一步,這位另類感十足的總統離下臺還有多遠?

1

賭博

根據美國憲法,國會可因總統犯有"叛國、受賄或其它嚴重罪行及不檢點行為"而罷黜之,這是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中制約總統的重要一環。

雖然理論上講,任何一位眾議院議員都可以對總統啟動彈劾調查,而且從入主白宮之初開始,特立獨行的特朗普便在國內外不斷受到巨大質疑,有關彈劾的傳聞也屢見不鮮。但是,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最終啟動彈劾調查,並在短短一個月出頭的時間就通過了彈劾調查程序,也是一場需要十足決心與意志的政治賭博。

這不是因為特朗普清白一身,而是由於彈劾美國總統的敏感性和艱鉅性決定的。

首先,在美國建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上,僅有2位總統進入過正式的彈劾調查程序,而且沒有任何一位總統被彈劾下臺的先例。

其次,在還差兩個月就進入2020年總統大選年的關口,一旦彈劾不成,可能出現的反噬效應也會影響民主黨來年的選情和國會的優勢——這也是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曾經反對彈劾的原因。

因此,即便是在有“裡通外國”之嫌的“通俄門”鬧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民主黨大佬也沒能有下定決心啟動彈劾程序。

而這次民主黨人之所以橫下心來,是基於這樣的利弊權衡:調查過程中的可能浮現的新事件或者新證據,將成為打破目前支持與反對的民調大致平衡的爆點,這在40多年前尼克松被迫辭職時已有先例;即便不能彈劾特朗普,長達數月的調查也足以擾亂特朗普的議程,進而干擾其競選計劃。

當然,民主黨突然的自信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基本判斷——對特朗普的新指控簡單清晰又足夠嚴重,能夠被公眾清楚地瞭解,並激發群體情緒。

2

原委

民主黨與特朗普的內鬥早已白熱化,但所謂打蛇打七寸,新指控非常簡單直接:特朗普密謀引入外國力量干涉國內選舉,不僅濫用職權,而且威脅國家安全。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9月17日,美國民主黨議員舉行首場正式聽證會,調查總統特朗普是否妨礙司法,他們稱之為“彈劾調查聽證會”。

這些指控如果全部成立,其嚴重程度比起當年只是在民主黨總部裝錄音帶的尼克松只多不少。拋開別的不談,熟悉美國如何炒作華為和5G議題的讀者想必十分清楚,“威脅國家安全”六個字在如今美國政治生態中的分量。

指控何來呢?簡單來說,近年來在本國東部與俄羅斯持續對抗的烏克蘭亟需美國的支援,在兩國總統電話溝通的過程中,特朗普暗示以批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為條件,要求烏克蘭官方啟動對美國公民亨特·拜登的調查——後者是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的兒子,而作為民主黨主要總統候選人的拜登在民調上大幅領先特朗普。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左)和兒子亨特·拜登。

這起通話發生在7月25日,原本無人知曉。但是在8月12日,一份舉報信被提交給了情報部門監察長的辦公室,將此事捅了出來。根據眾議院情報委員會9月下旬公開的一封信,監察長認為舉報內容可信度很高,且需緊急加以關注。

由此,名曰“電話門”的新一輪政治大戲在華盛頓開始上演。隨著美國媒體的深挖,越來越多的內幕也逐漸浮現,比如特朗普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前10天暫停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再如特朗普早在5個月前就通過其私人特使魯迪·朱利安尼要求烏克蘭對拜登家族展開調查。

基於事件的進展,眾議院議長、民主黨大佬佩洛西9月24日宣佈啟動眾議院彈劾調查,並在10月31日投票前屢屢斬獲爆炸性的證詞。例如,從2018年開始在白宮擔任國安委歐洲事務主任的陸軍中校文德曼在國會作證時承認,親自目睹了特朗普向烏克蘭官方施壓,要求對方調查拜登的過程。

雖然共和黨人以文德曼3歲才從蘇聯移居美國為由質疑其忠誠度,但是文德曼擔任的關鍵職務,尤其是其曾獲得包括紫心勳章在內的諸多榮譽的歷史,使他的證詞比普通文官的證詞更難讓特朗普一方反駁。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雖然特朗普不斷對這一指控進行諷刺和咒罵,但還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或說辭來進行反駁。

3

變數

10月31日,眾議院圍繞是否啟動彈劾調查程序進行了第一次投票,結果以230:196的明顯優勢獲得通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230張支持票中,沒有一張是共和黨人投下的,而在196張反對票中,只有2張來自民主黨人。

顯而易見的是,雖然美國的政黨紀律遠不及英國森嚴,但這次投票卻深刻地凸顯出兩黨之爭的尖銳化,以及美國政治的日益極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民主黨人雖然能在靠簡單多數即可勝出的眾議院佔有優勢,但在需要2/3議員同意才能通過彈劾的參議院,民主黨的勝算顯然十分微弱。

但這並不意味著特朗普可以安然高坐。

變數之一,是民意。

在昨天投票前,佩洛西不按眾議院慣例出牌,罕見地做了簡短髮言。她並沒有過多地談及“電話門”,而是強調沒人可以超越法律,以及權力制衡的重要性。而投下反對票的議員,除了基於黨派之爭的理由,還有人認為國會應當聚焦於減稅、環保、防治災害等民生議題。

可見,民主黨竭力把問題的嚴重性升級到和美國立國的政治準則等形而上的概念相關的高度,而反對者則努力把問題變得“接地氣”。與之相應的是美國國內的民意,支持對特朗普進行彈劾調查或罷免的人數僅小幅領先反對者,或者大致持平。

這些民調是投下反對票的共和黨人最大的底氣所在,但問題是,民調常常是可以改變的,尤其是戲劇性的大幅改變。

以水門事件為例,從1972年6月事發,到1974年8月尼克松辭職,在整個事件歷時的2年零2個月中,反對尼克松下臺的民意長期都蓋過支持的聲音,尼克松甚至還在1972年11月以美國曆史上最具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連任的大選。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1974年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在華盛頓特區辭職後,向他的同事告別。因“水門事件”,尼克松是第一位卸任的美國總統。

由此,尼克松在國會兩院也得到共和黨議員們的力挺。即便在被視為導致他下臺的關鍵證據錄音帶被披露存在後,共和黨議員仍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表達了對總統的堅定支持,即便是支持調查的人中,也有人相信調查能還總統以清白。

但是,從尼克松被迫交出錄音帶的文字副本,及至被迫交出錄音帶,整個民意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受此影響,國會的共和黨議員也紛紛“變節”,拋棄對總統的支持,迫使尼克松在國會進行彈劾投票前自行宣佈辭職。

變數之二,是爆料。

導致民意急速扭轉的,往往是關鍵性證據或者重大爆料的出現。

根據昨天通過的針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程序,眾議院可以就彈劾調查進行公開聽證、傳喚證人並有權提問,以及提交調查結論。調查程序允許白宮方面擁有要求己方證人作證或提供證據、出席聽證會、反駁證人證詞、反覆質詢證人等權利,但如果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認定白宮不配合調查,他有權拒絕特朗普或其律師的具體要求。

與前一階段的閉門聽證不同,接下來的聽證會不僅公開,而且眾議院有權向他們調查所需的任何證人發放傳票。這就大大提高了更多內幕和秘聞被披露,並且造成輿論和民調變動的可能性。

根據美媒報道,長期輔佐特朗普的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已被要求下週到國會參與調查——《紐約時報》稱,在特朗普外交事務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博爾頓,可能是國會目前最想要質詢的證人。


佩洛西先贏一局,但要特朗普下臺,“彈”何容易?


美國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或成為國會目前最想要質詢的證人。

雖然博爾頓的律師曾表示博爾頓“無意自願出庭”,但博爾頓的政治傾向,以及他對特朗普政治舉動的瞭解,使得他的證詞重要性十足。而且,博爾頓的副手曾經表示,博爾頓不僅知道特朗普向烏克蘭施壓一事,而且對他的行徑頗為憤怒。

此外,白宮在應對調查中的不當作為,也同樣會給特朗普減分。

實際上,在水門事件中被迫下臺的尼克松,與其說是他下令監聽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行為導致他政治生涯的終結,倒不如說是他屢屢以撒謊和行政權力干擾調查的惡行導致的悲劇。

在此前的“通俄門”調查中,民主黨人和諸多媒體就批評特朗普以行政手段干預調查。在民主黨人此次提出的指控中,濫用權力謀取政治私利的罪名同樣在列。而在眾議院月前的調查期間,白宮就已經下令,要求官員公開拒絕要求他們出席作證的國會傳票。

當然,最終決定特朗普命運的,既不是“三權分立”、“法治”等形而上的口號,也不是所謂這樣那樣的罪名或司法解釋。這些說辭可以極盡動人,但結局仍取決於特朗普在國會中的人緣(關係)。在這背後,則是美國洶湧變動的民意。

因此,特朗普的命運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出政治鬧劇已然拉開帷幕。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當好吃瓜群眾,好好看戲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