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深海区工作室 杨一帆

10月31日,美国首都华盛顿,雷雨交加。

这可能是对身在白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心情的最佳写照。当天,美国国会众议院正式通过了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程序,而且支持者票数优势明显。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特朗普的愤怒之情跃然“推”上:他在已是午夜的11点31分发推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猎巫行动”——这一措辞几乎等同于西方话语中的政治迫害,而且一改其喜欢长篇大论的编写风格。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特朗普推特截图

到这一步,这位另类感十足的总统离下台还有多远?

1

赌博

根据美国宪法,国会可因总统犯有"叛国、受贿或其它严重罪行及不检点行为"而罢黜之,这是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中制约总统的重要一环。

虽然理论上讲,任何一位众议院议员都可以对总统启动弹劾调查,而且从入主白宫之初开始,特立独行的特朗普便在国内外不断受到巨大质疑,有关弹劾的传闻也屡见不鲜。但是,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最终启动弹劾调查,并在短短一个月出头的时间就通过了弹劾调查程序,也是一场需要十足决心与意志的政治赌博。

这不是因为特朗普清白一身,而是由于弹劾美国总统的敏感性和艰巨性决定的。

首先,在美国建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仅有2位总统进入过正式的弹劾调查程序,而且没有任何一位总统被弹劾下台的先例。

其次,在还差两个月就进入2020年总统大选年的关口,一旦弹劾不成,可能出现的反噬效应也会影响民主党来年的选情和国会的优势——这也是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曾经反对弹劾的原因。

因此,即便是在有“里通外国”之嫌的“通俄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主党大佬也没能有下定决心启动弹劾程序。

而这次民主党人之所以横下心来,是基于这样的利弊权衡:调查过程中的可能浮现的新事件或者新证据,将成为打破目前支持与反对的民调大致平衡的爆点,这在40多年前尼克松被迫辞职时已有先例;即便不能弹劾特朗普,长达数月的调查也足以扰乱特朗普的议程,进而干扰其竞选计划。

当然,民主党突然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对特朗普的新指控简单清晰又足够严重,能够被公众清楚地了解,并激发群体情绪。

2

原委

民主党与特朗普的内斗早已白热化,但所谓打蛇打七寸,新指控非常简单直接:特朗普密谋引入外国力量干涉国内选举,不仅滥用职权,而且威胁国家安全。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9月17日,美国民主党议员举行首场正式听证会,调查总统特朗普是否妨碍司法,他们称之为“弹劾调查听证会”。

这些指控如果全部成立,其严重程度比起当年只是在民主党总部装录音带的尼克松只多不少。抛开别的不谈,熟悉美国如何炒作华为和5G议题的读者想必十分清楚,“威胁国家安全”六个字在如今美国政治生态中的分量。

指控何来呢?简单来说,近年来在本国东部与俄罗斯持续对抗的乌克兰亟需美国的支援,在两国总统电话沟通的过程中,特朗普暗示以批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为条件,要求乌克兰官方启动对美国公民亨特·拜登的调查——后者是美国前副总统拜登的儿子,而作为民主党主要总统候选人的拜登在民调上大幅领先特朗普。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左)和儿子亨特·拜登。

这起通话发生在7月25日,原本无人知晓。但是在8月12日,一份举报信被提交给了情报部门监察长的办公室,将此事捅了出来。根据众议院情报委员会9月下旬公开的一封信,监察长认为举报内容可信度很高,且需紧急加以关注。

由此,名曰“电话门”的新一轮政治大戏在华盛顿开始上演。随着美国媒体的深挖,越来越多的内幕也逐渐浮现,比如特朗普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前10天暂停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再如特朗普早在5个月前就通过其私人特使鲁迪·朱利安尼要求乌克兰对拜登家族展开调查。

基于事件的进展,众议院议长、民主党大佬佩洛西9月24日宣布启动众议院弹劾调查,并在10月31日投票前屡屡斩获爆炸性的证词。例如,从2018年开始在白宫担任国安委欧洲事务主任的陆军中校文德曼在国会作证时承认,亲自目睹了特朗普向乌克兰官方施压,要求对方调查拜登的过程。

虽然共和党人以文德曼3岁才从苏联移居美国为由质疑其忠诚度,但是文德曼担任的关键职务,尤其是其曾获得包括紫心勋章在内的诸多荣誉的历史,使他的证词比普通文官的证词更难让特朗普一方反驳。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虽然特朗普不断对这一指控进行讽刺和咒骂,但还没有拿出有力的证据或说辞来进行反驳。

3

变数

10月31日,众议院围绕是否启动弹劾调查程序进行了第一次投票,结果以230:196的明显优势获得通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230张支持票中,没有一张是共和党人投下的,而在196张反对票中,只有2张来自民主党人。

显而易见的是,虽然美国的政党纪律远不及英国森严,但这次投票却深刻地凸显出两党之争的尖锐化,以及美国政治的日益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党人虽然能在靠简单多数即可胜出的众议院占有优势,但在需要2/3议员同意才能通过弹劾的参议院,民主党的胜算显然十分微弱。

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朗普可以安然高坐。

变数之一,是民意。

在昨天投票前,佩洛西不按众议院惯例出牌,罕见地做了简短发言。她并没有过多地谈及“电话门”,而是强调没人可以超越法律,以及权力制衡的重要性。而投下反对票的议员,除了基于党派之争的理由,还有人认为国会应当聚焦于减税、环保、防治灾害等民生议题。

可见,民主党竭力把问题的严重性升级到和美国立国的政治准则等形而上的概念相关的高度,而反对者则努力把问题变得“接地气”。与之相应的是美国国内的民意,支持对特朗普进行弹劾调查或罢免的人数仅小幅领先反对者,或者大致持平。

这些民调是投下反对票的共和党人最大的底气所在,但问题是,民调常常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戏剧性的大幅改变。

以水门事件为例,从1972年6月事发,到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在整个事件历时的2年零2个月中,反对尼克松下台的民意长期都盖过支持的声音,尼克松甚至还在1972年11月以美国历史上最具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连任的大选。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1974年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在华盛顿特区辞职后,向他的同事告别。因“水门事件”,尼克松是第一位卸任的美国总统。

由此,尼克松在国会两院也得到共和党议员们的力挺。即便在被视为导致他下台的关键证据录音带被披露存在后,共和党议员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达了对总统的坚定支持,即便是支持调查的人中,也有人相信调查能还总统以清白。

但是,从尼克松被迫交出录音带的文字副本,及至被迫交出录音带,整个民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受此影响,国会的共和党议员也纷纷“变节”,抛弃对总统的支持,迫使尼克松在国会进行弹劾投票前自行宣布辞职。

变数之二,是爆料。

导致民意急速扭转的,往往是关键性证据或者重大爆料的出现。

根据昨天通过的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程序,众议院可以就弹劾调查进行公开听证、传唤证人并有权提问,以及提交调查结论。调查程序允许白宫方面拥有要求己方证人作证或提供证据、出席听证会、反驳证人证词、反复质询证人等权利,但如果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认定白宫不配合调查,他有权拒绝特朗普或其律师的具体要求。

与前一阶段的闭门听证不同,接下来的听证会不仅公开,而且众议院有权向他们调查所需的任何证人发放传票。这就大大提高了更多内幕和秘闻被披露,并且造成舆论和民调变动的可能性。

根据美媒报道,长期辅佐特朗普的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已被要求下周到国会参与调查——《纽约时报》称,在特朗普外交事务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博尔顿,可能是国会目前最想要质询的证人。


佩洛西先赢一局,但要特朗普下台,“弹”何容易?


美国前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或成为国会目前最想要质询的证人。

虽然博尔顿的律师曾表示博尔顿“无意自愿出庭”,但博尔顿的政治倾向,以及他对特朗普政治举动的了解,使得他的证词重要性十足。而且,博尔顿的副手曾经表示,博尔顿不仅知道特朗普向乌克兰施压一事,而且对他的行径颇为愤怒。

此外,白宫在应对调查中的不当作为,也同样会给特朗普减分。

实际上,在水门事件中被迫下台的尼克松,与其说是他下令监听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行为导致他政治生涯的终结,倒不如说是他屡屡以撒谎和行政权力干扰调查的恶行导致的悲剧。

在此前的“通俄门”调查中,民主党人和诸多媒体就批评特朗普以行政手段干预调查。在民主党人此次提出的指控中,滥用权力谋取政治私利的罪名同样在列。而在众议院月前的调查期间,白宫就已经下令,要求官员公开拒绝要求他们出席作证的国会传票。

当然,最终决定特朗普命运的,既不是“三权分立”、“法治”等形而上的口号,也不是所谓这样那样的罪名或司法解释。这些说辞可以极尽动人,但结局仍取决于特朗普在国会中的人缘(关系)。在这背后,则是美国汹涌变动的民意。

因此,特朗普的命运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出政治闹剧已然拉开帷幕。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当好吃瓜群众,好好看戏就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