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楊炳字虎文,號松巖,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年不詳,河南內黃縣人。由於楊氏家門素有習文練武的傳統,故楊炳從小在博覽群書同時,也刻苦習武,地方誌中稱他“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楊炳畫像

高中武探花

常言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楊炳參加朝廷的武科殿試,高中了第三名的武探花。楊炳取得功名後,不少人將他比作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子和伍子胥,紛紛作詩稱讚,如“佳作出自楊虎文,武藝文章兩絕倫。探花及第非僥倖,果是忠君報國臣”;又如“十載寒窗苦用心,得會皇榜第三人。名滿天下成欽仰,丹心報國扶明君”等。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古代武科殿試

被欽點為武探花的楊炳,先被朝廷授予大內三等侍衛,後來又轉任京營都司,專職護衛皇室安全。在任期間,楊炳忠心耿耿勤於職守,不負聖恩。不久,康熙帝對他不僅加官進爵,還賜予恩及三代的“奉天誥命”。但是,康熙駕崩後,朝廷內部充滿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楊炳厭倦了這種提心吊膽的生活,於是,他以父親早逝、母親年邁為由,要求辭官返鄉。大概在乾隆初年,楊炳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開始他“優遊園圃”的田園生活。回鄉後不久,楊炳參加了當時由內黃知縣李湞主事的《內黃縣誌》編纂工作,並在稍後的乾隆七年(1742年)二月,又撰寫出了清代梅花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獻——《習武序》。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習武序》相關書籍

楊炳與梅花拳

楊炳是何年習練梅花拳的,文獻中沒留下具體材料,只知道他的老師是河南開州(今濮陽一帶)蔡吉村的蔡光瑞。蔡光瑞是梅花拳三輩祖師鄒宏義在去河北途中所收的弟子,而楊炳的學生則有滑縣的齊大壯,以及《習武序》中提及的嶽金梁、武登科等。其後,齊大壯又將梅花拳傳給了同村的唐恆樂,唐恆樂傳給當時天理教著名首領馮克善。關於楊炳的梅花拳活動,一般史料語焉不詳,但在《習武序》中,則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詳細記述。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習武序》的篇幅並不長,全文3000多字,基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拳理內容,是楊炳有關梅花拳拜師儀式、習武規矩以及拳理技道的敘述;後面的敘言及詩句,顯然為後人所加。從具體的內容看,《習武序》一文反映出當時梅花拳的幾個特色:

首先是直接源承明代的兵家武技理論。《習武序》中在談到何謂把勢時說道:“把者,握也,操也;勢者,因利而制權。”楊炳此說與明代軍事家唐順之的觀點可謂一脈相承。唐順之的《武編》中對“把勢”也作過一個經典性的詮釋,曰:“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可以守,可以攻,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顯然,兩人都強調善於變化、隨機而發,乃是“把勢”一詞的根本所在。還有,《習武序》中所述拳理,有不少地方直接援引了俞大猷的《劍經》理論。如《劍經》中的“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在《習武序》中被視為拳理“妙訣”。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梅花拳師祖鄒宏義

其次是援引易學宋儒理論。《習武序》後半部分寫的“一貫之道”,內容原出《易經》。由於易學之理在楊炳看來是“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的一貫之道,與拳理相通,因此被楊炳引入他的《習武序》一文中。如《易經》中的“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被作者改寫成“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無窮”,並提醒習練梅花拳者對此決不可泛泛而視。

他是被皇帝點名的武探花,傳武梅花拳的宗師

梅花拳紀念碑

再次是強烈的道德倫理色彩。《習武序》的道德倫理色彩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梅花拳習武的價值取向,二是文中提出的“習武規矩十二條”。關於前者,楊炳開宗明義就說道,練拳習武“時而窮也,保身保家;時而達也,可以衛君衛國。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萬民於仁壽之域”,強烈地折射出傳統社會中修、齊、治、平的人生價值取向。“習武規矩十二條”,是楊炳對梅花拳習武者從思想和行為上提出的種種道德規範。這種規範對弟子而言,不外乎是孝親尊師、安詳恭敬等;對於師而言,則要求“斷不可重利輕義”而傳技匪人,並在傳技過程中,必須負有對徒弟的道德教育責任,“務要他(弟子)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務要他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以文字形式提出對“傳教之師”的種種道德要求,這在之前的武術典籍文獻中是極為少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