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幾年前,我曾經在文章裡跟你們說過一段話,大致意思是:每個人每天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破事兒”,它們主要是由生活和工作的推進決定的。

但面對它們時我們焦慮不焦慮,通常由我們的性格決定。

昨晚我在朋友圈問了一個問題:你最近一次感到崩潰是哪一刻?

收到了這些回覆:

@Lx:凌晨 2 點半,客戶在問方案,而我還沒開始寫。@凡:剛交了一個季度的房租,中介打電話告訴我合約快到期了,續租需要再交一個季度的房租加服務費,等於我要交 7 個月房租。@木瓜:昨天,第三次想放棄考研的時候。@慢慢:上週,起因是男朋友說要結婚。……


不瞞你說,往前倒推三年,我在後臺收到的“崩潰時刻”留言,也差不多就是這類“破事兒”。

所以你大可以相信兩點:第一,沒有任何一種人生是完全流暢、無卡頓的,生活總是不斷地給你拋來或大或小的意外。在這一點上,人人平等。

第二,“破事兒”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它只會更新。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臺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手機,想讓它運轉更流暢一點,儘量不“卡”,你需要一些情緒管理上的技術——

更好地面對一團糟的生活的技術。

我把自己和周圍一些人對抗難過、焦慮、無助這些負面情緒的經驗總結成了 4 個詞:投入、忽視、接受和保持彈性。

第一個詞是投入——不要被自我懷疑卡住。

最近又到了考研倒計時的關頭,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學生留言說:總是一邊拼命複習,一邊懷疑自己。


“有時候錯一道題都會崩潰,覺得自己不行。”

“如果沒考上怎麼辦?”

“3 年之後,那些直接工作的同學會比我混得好嗎?”


當你不在投入的狀態時,任何一個小的磕絆都可能成為你的痛苦,加深你的懷疑。但當你完全投入一件事時,你會關閉其他聲音,把自己調節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狀態。

所以我經常跟同事說的一句話是:

別想著怎麼不行,想想怎麼能行;別想著哪兒不好,想想怎麼能更好。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我有個朋友是一個招聘網站的聯合創始人,她用打德州撲克來形容自己是怎樣完成工作的:

“看到因為忙碌事情不斷落地,就不會焦慮迷茫。專注越多,猶豫越少。就像人在牌桌上,不斷 all in 的時候,你的手是停不下來的。”這項技能放在工作和生活裡也同樣適用。

過去人們常常討論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實這兩者之間沒什麼平衡,只有投入工作,和投入生活,掌握“快速切換角色”的技能:

工作時玩兒命幹,休息時全心全意地享受。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第二個詞是忽視——不要被其他人的標準卡住。

忽視並不是妥協,而是明白自己真正在乎的、看重的是什麼,並且清楚為此需要捨棄什麼。

戀愛中和婚姻裡的人最能體會這一點——

比如導演李安和太太林惠嘉的婚姻。兩個人戀愛五年,結婚後,李安因為事業發展不順,一直處於失業狀態。連李安的母親都曾對媳婦說:“我們李家讓你受委屈了。”

但林惠嘉說:“我不在意表面的東西。”她自己在外工作賺錢,李安在家看書、寫劇本。她養他,養了六年。

朋友都勸她讓李安出去打工,李安自己也想過放棄,轉學計算機,但林惠嘉堅決不同意,她說:“我一直相信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她最不想失去的,是丈夫的才華。戀人們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她)到底哪裡好?

然而“喜歡”就是一件如此獨特的事情,那些別人眼裡不完美的地方,都被理所當然地忽視了——“我又不是因為那個才跟他在一起的”。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當你清楚自己最看重什麼,其他人的標準就顯得無關緊要了。很多時候,面對工作也一樣。

之前跟一位朋友聊天,他 35 歲,是某時尚集團的戰略運營副總裁。

回想起自己十年前剛畢業時,有兩個工作選擇:一個是首都機場奢侈品店的店長,月薪 2 萬;另一個是一家民營諮詢公司的職員,月薪 4000。

他選了後者。“因為我當時想創業,沒資源沒人脈,諮詢公司可以幫我快速積累商業經驗。”

賺錢當然很重要,但在一段時間、一個場景內,每個人都需要明確自己的主要目標。並且,不要被其他人的判斷標準帶跑,更不要按照別人的標準,去懷疑自己的選擇。

時刻記得問問你自己:

為什麼必須得是這個人?選擇這份工作,圖的是什麼?

為什麼喜歡,想一想當初。想明白這一點後,你就會走得更輕鬆。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第三個詞是接受——不要被你無法改變的部分卡住。

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太多了,你的性別、出身、原生家庭問題,或者深愛的人某天突然說不愛你了,等等。一部分是你生下來就註定了的,一部分是由別人決定的。

一個讀者曾跟我說,10 歲那年她父親出軌,拋棄了她和媽媽。十八年過去了,到現在她談過兩段戀愛,卻總是在走到談結婚這一步時放棄了,不敢相信婚姻。

有類似經歷的人可能都想過:他們為什麼這樣對待彼此?他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原諒或不原諒,都很痛苦。

其實,重點不在於“原諒”、“和解”、“算了”,重點在於我們需要承認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父母是不完美的,他們可能並不相愛,這或許是因為他們過去的人生遭遇,你無法體會。然後你需要跟過去的陰影劃清界限,自己往前走。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一個叫@木木 的讀者跟我說,她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裡長大,賺的錢要供弟弟讀書,弟弟畢業以後沒工作,在她家住了兩三年。

結婚了,她媽媽還要她給弟弟買房。那一次,她終於反抗了,拒絕了媽媽,然後把她弟從家裡趕出去了。

“感覺自己終於從樊勝美變成了蘇明玉。”

從那以後,她終於找到了走出來的方式:專心過好自己的人生,對家人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往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你,但別就這樣妥協了,別將就著過日子——

你永遠有為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第四個詞是保持彈性——不要被你的恐懼卡住。

在谷歌的搜索表單上,“拒絕”是排名靠前的最深恐懼來源,它甚至比疼痛、孤獨、疾病都要靠前。

跟喜歡的人表白也好,給夢想的公司投簡歷也好,尋求合作也好,很多人真的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猶豫。

保持彈性的好處,就是抗打擊能力很強。

被摔趴下了還能重新爬起來,不會要死要活的。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我曾經在 YouTube 上認識一個叫蔣甲的人,他為了讓自己對“被拒絕”免疫,給自己定了個計劃:逼自己去做 100 件很可能失敗的事。

比如向陌生人借 100 塊錢、邀請一個女孩出去吃飯、跟漢堡店要求免費續一個漢堡、一天之內找到一份工作等等。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蔣甲的第68次挑戰:跟陌生人交換秘密

成功的次數大概不到一半,但重要結果是,他再也不怕失敗了。

——或者說,對於失敗帶來的尷尬、沮喪、打擊,已經麻木了,所以遇到困難事兒也更不容易放棄了。


生活中,給你帶來這些壞情緒的除了失敗,還有偏見、質疑、否定……同樣的,對抗它們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定程度上讓自己對它們保持麻木,甚至冷漠。

蔣甲說,那些永遠停留在腦海中的“如果……我將會怎麼樣”,通常是人們自己造成的遺憾。因為沒敢去嘗試。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如果一個人不再害怕了,可能會怎樣呢?

我想,他一定會想出無數有意思的、甚至有可能改變一生的點子,並實現它。”

看上去,我跟你提到的這些事都太不一樣了。但它們碰到一起,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關於愛、錢、過去、現實和前途。

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會同時撞上其中的幾個難題,像同時打開了一堆程序的舊手機一樣,這兒卡,那兒也卡。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想要儘量避免被壞事亂了陣腳,把上面這四個詞總結成一句,就是:明確自己的目標,專注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對問題產生情緒。

保持這樣的覺悟,即使生活一團亂麻,你面對它時也會更加鎮定,活得也更順遂。

“35歲,副總裁,年薪百萬”能夠快速成功的人,都擁有這四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