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動馨如蘭——甌劇《蘭小草》觀後感

甌劇《蘭小草》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亮相於舞臺,因為種種原因,一直無緣得見,一直有疑惑在我心底。原因之一是許多觀眾告訴我,這個戲不錯,很感人,她們看著看著就哭了;原因之二,是我覺得方汝將的形象,與一個海島診所的醫生相去甚遠。眾所周知,方汝將的形象是儒雅帥氣的,文質彬彬的,如何能夠演出基層醫生的狀態?


暗香浮動馨如蘭——甌劇《蘭小草》觀後感


帶著疑惑,昨晚我走進了東南劇院,觀看了這部《蘭小草》。看完全劇,想到了一句越劇的唱詞:暗香浮動馨如蘭。兩個小時的戲裡面,沒有很大的矛盾衝突,即便王玉生與胡老闆的衝突,以及王玉生父子的衝突,在戲劇舞臺上,只能算是小衝突而已。但是,這個戲就是在平淡無奇中,慢慢地侵入了觀眾的心,讓觀眾不知不覺落淚了。說實話,到了最後一場,我也落淚了。

這個戲以“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海島醫生王珏為原型創作,創作空間是有限的,不可能過於虛構。類似的戲有浙江越劇團的《我的孃姨我的娘》,主角吳玉梅也是海島的醫生,她與王玉生一樣,行醫數十年,並無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越劇長於抒情,容易打動人心;甌劇在抒情方面遜色于越劇,而且,這個一號人物又是男性,所以,劇本怎麼編,戲怎麼導怎麼演,確實是一個難題。

張思聰和李濤都是溫州本土的著名編劇,功力深厚;溫州人寫溫州人和溫州事,更能體現溫州精神。劇本已經數易其稿,因而昨晚的呈現較為乾淨利落,主線次線分明。

主線圍繞著“蘭小草”的捐款展開。捐款不過只是一個舉動而已,不可能形成一臺戲。所以,為什麼捐款,捐款能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捐款給家庭帶來什麼影響,這些就值得書寫。和溫州晚報之前的報道重點不同的是,該劇設計出一條家庭線,增添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使得平淡的故事有戲可看。妻子海琴雖然埋怨,但是給丈夫強有力的支持,幫助丈夫保密。王玉生不圖名利,一直不肯在各種頒獎場合露面,一如既往紮根海島行醫,救死扶傷。當他遇到陌生人受傷的時候,默默地把人送到醫院,墊付了費用,花掉了買新吉他的錢。不明原因的兒子為了新吉他與父親吵架,海琴為此打了兒子。兒子氣沖沖地跑出家門,在海邊思考著對與錯。直到這個時候,海琴才把王玉生就是蘭小草這件事告訴兒子,震撼了兒子的心靈,讓兒子的思想得到了洗禮和昇華。當父親離開世界的時候,兒子大聲地說出了肺腑之言:爸,我不會讓你失約,因為我也是蘭小草!


暗香浮動馨如蘭——甌劇《蘭小草》觀後感


故事由海潮公的死入手。海潮公的死,刺痛了王玉生的心。海潮公因為窮,拒絕醫治而亡,王玉生為自己無力治貧而自責。王玉生在捐款的同時,把海潮公的兒媳秋芳安排在自己的診所幫忙,以解決秋芳與女兒歡歡的生計。歡歡考上了醫學院,成為海島醫生,了卻了王玉生的夙願。這雖然是一條次線,但是,溫暖了王玉生的心,也溫暖了觀眾的心。海島不能沒有醫生,歡歡的接棒,能讓王玉生寬心而去。

這兩條線的設計,讓王玉生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不再是一個概念式的人物,也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形象。此外還有王玉生與胡猛這條線,兩人為了搶救胡猛兒子發生了矛盾,一個站在醫生的角度,一個站在父親的角度,其實都沒有錯。因為王玉生的堅持,胡猛兒子得到了及時救治,胡猛也因此反思自己,向王玉生賠禮道歉。

三條線的巧妙結合,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立體的王玉生的形象:堅持行善,甚至有點固執;對他人慷慨,對家人吝嗇;堅守海島行醫,期盼有後來人接班。這樣,故事就講清楚了,接下來就是導和演的事了。導演的手法顯而易見,前半場重敘事,後半場重抒情;前半場的節奏比較快,後半場的節奏有意放緩。其意圖很簡單,就是想通過後半場的人物內心的刻劃,來打動觀眾。結尾的時候,所有角色都在說,“因為我們都是蘭小草”。這個設計昇華了“蘭小草”的內涵,說明“蘭小草”的精神不唯王玉生獨有,而是一種溫州精神。


暗香浮動馨如蘭——甌劇《蘭小草》觀後感


觀眾確實被打動了,主要演員的表演層次分明,節奏把握得不錯。方汝將作為梅花獎演員,再次展示了他全面的演技。甌劇雖以古裝戲見長,但,當年的《東海小哨兵》,一度成為全國院團學習的榜樣。數年前的現代戲《橘子紅了》,方汝將一人分飾兩角,既演老生又演小生,已然得到了一次鍛鍊;此番再演中年人,已經較為輕鬆。前半場主要展示了他的身架,後半場,王玉生的心理狀態的拿捏比較準確,不急不火,在衝動的兒子面前,展現出了慈父的形象;在病患者面前,展現出了儒雅的醫生形象。有話說,武戲好演,文戲難拿。王玉生向兒子交待心願這一段戲,方汝將的肢體語言不多,注重眼神的交流,以及聲音的控制。方汝將嗓子太好,如果全部放開,聲音太年輕,就不像是個病危的中年男子。昨晚演到這裡的時候,他用事實說話,賺取了觀眾的一片啜泣。

女一號海琴的戲不多,金桂獎得主蔡曉秋把這個人物演得極為生動,愛與嗔,怨與怒,急與緩,隱忍與釋懷,都融化在了舉手投足之間。其他演員如翁翔、楊蝶珊等人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

上一篇關於《青青餘村》的劇評推出以後,一些朋友戲說我是“大炮”。好吧,我將“大炮”轟到底,接來開轟一些我認為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僅供參考。

一、第一場海潮公的死,這段戲比較倉促,缺少了一些鋪墊,所以,王玉生面對星空時的頓悟就缺少了足夠的感染力,有點一時衝動的感覺。

二、海潮公臨死之時送給王玉生一個自己做的脈枕,這個情節感覺有點突兀。假使海潮公自己也是醫生,將脈枕傳給王玉生,會更加貼切,更能體現醫者仁心的一脈相傳。這個脈枕倒不如設計為王玉生的爺爺傳下來為好。

三、記者的戲有點插科打諢之感。

四、胡猛為了給王玉生過生日,帶領了一班人馬去王家。這一段戲的處理,我感覺有點花哨。其一,廚師們端著盤子站成一排的舞蹈,很容易讓人想起《千手觀音》,讓觀眾出戏。其二,關於溫州美食的介紹實在太多了,前面唱了一段就夠了,後面還來了一段溫州方言的說唱,即便有字幕,不懂溫州方言的觀眾也搞不明白到底唱了哪些美食。這非但有點喧賓奪主,而且有點攪戲。


暗香浮動馨如蘭——甌劇《蘭小草》觀後感


五、日常生活中,阿茶婆她們如果送上一把菜,適當的時候幫助王家做點家務,分擔一下海琴的勞作,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更加表明王玉生與病患者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現在只看到王玉生付出,沒有看到病患者的日常互動。

最後提一下白大褂。白大褂是職業服裝,醫生的象徵,沒必要再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不知為何,全劇從頭到尾,不管是王玉生的白大褂,還是歡歡的白大褂,就沒有一件是正常的。不是下襬打了褶,就是後背打了褶,或者是衣領鑲了邊。白大褂不是時裝啊,冒昧問一下服裝設計師,這真的有必要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