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馨如兰——瓯剧《兰小草》观后感

瓯剧《兰小草》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亮相于舞台,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缘得见,一直有疑惑在我心底。原因之一是许多观众告诉我,这个戏不错,很感人,她们看着看着就哭了;原因之二,是我觉得方汝将的形象,与一个海岛诊所的医生相去甚远。众所周知,方汝将的形象是儒雅帅气的,文质彬彬的,如何能够演出基层医生的状态?


暗香浮动馨如兰——瓯剧《兰小草》观后感


带着疑惑,昨晚我走进了东南剧院,观看了这部《兰小草》。看完全剧,想到了一句越剧的唱词:暗香浮动馨如兰。两个小时的戏里面,没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即便王玉生与胡老板的冲突,以及王玉生父子的冲突,在戏剧舞台上,只能算是小冲突而已。但是,这个戏就是在平淡无奇中,慢慢地侵入了观众的心,让观众不知不觉落泪了。说实话,到了最后一场,我也落泪了。

这个戏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海岛医生王珏为原型创作,创作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过于虚构。类似的戏有浙江越剧团的《我的娘姨我的娘》,主角吴玉梅也是海岛的医生,她与王玉生一样,行医数十年,并无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越剧长于抒情,容易打动人心;瓯剧在抒情方面逊色于越剧,而且,这个一号人物又是男性,所以,剧本怎么编,戏怎么导怎么演,确实是一个难题。

张思聪和李涛都是温州本土的著名编剧,功力深厚;温州人写温州人和温州事,更能体现温州精神。剧本已经数易其稿,因而昨晚的呈现较为干净利落,主线次线分明。

主线围绕着“兰小草”的捐款展开。捐款不过只是一个举动而已,不可能形成一台戏。所以,为什么捐款,捐款能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捐款给家庭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就值得书写。和温州晚报之前的报道重点不同的是,该剧设计出一条家庭线,增添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使得平淡的故事有戏可看。妻子海琴虽然埋怨,但是给丈夫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丈夫保密。王玉生不图名利,一直不肯在各种颁奖场合露面,一如既往扎根海岛行医,救死扶伤。当他遇到陌生人受伤的时候,默默地把人送到医院,垫付了费用,花掉了买新吉他的钱。不明原因的儿子为了新吉他与父亲吵架,海琴为此打了儿子。儿子气冲冲地跑出家门,在海边思考着对与错。直到这个时候,海琴才把王玉生就是兰小草这件事告诉儿子,震撼了儿子的心灵,让儿子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当父亲离开世界的时候,儿子大声地说出了肺腑之言:爸,我不会让你失约,因为我也是兰小草!


暗香浮动馨如兰——瓯剧《兰小草》观后感


故事由海潮公的死入手。海潮公的死,刺痛了王玉生的心。海潮公因为穷,拒绝医治而亡,王玉生为自己无力治贫而自责。王玉生在捐款的同时,把海潮公的儿媳秋芳安排在自己的诊所帮忙,以解决秋芳与女儿欢欢的生计。欢欢考上了医学院,成为海岛医生,了却了王玉生的夙愿。这虽然是一条次线,但是,温暖了王玉生的心,也温暖了观众的心。海岛不能没有医生,欢欢的接棒,能让王玉生宽心而去。

这两条线的设计,让王玉生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不再是一个概念式的人物,也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形象。此外还有王玉生与胡猛这条线,两人为了抢救胡猛儿子发生了矛盾,一个站在医生的角度,一个站在父亲的角度,其实都没有错。因为王玉生的坚持,胡猛儿子得到了及时救治,胡猛也因此反思自己,向王玉生赔礼道歉。

三条线的巧妙结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王玉生的形象:坚持行善,甚至有点固执;对他人慷慨,对家人吝啬;坚守海岛行医,期盼有后来人接班。这样,故事就讲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导和演的事了。导演的手法显而易见,前半场重叙事,后半场重抒情;前半场的节奏比较快,后半场的节奏有意放缓。其意图很简单,就是想通过后半场的人物内心的刻划,来打动观众。结尾的时候,所有角色都在说,“因为我们都是兰小草”。这个设计升华了“兰小草”的内涵,说明“兰小草”的精神不唯王玉生独有,而是一种温州精神。


暗香浮动馨如兰——瓯剧《兰小草》观后感


观众确实被打动了,主要演员的表演层次分明,节奏把握得不错。方汝将作为梅花奖演员,再次展示了他全面的演技。瓯剧虽以古装戏见长,但,当年的《东海小哨兵》,一度成为全国院团学习的榜样。数年前的现代戏《橘子红了》,方汝将一人分饰两角,既演老生又演小生,已然得到了一次锻炼;此番再演中年人,已经较为轻松。前半场主要展示了他的身架,后半场,王玉生的心理状态的拿捏比较准确,不急不火,在冲动的儿子面前,展现出了慈父的形象;在病患者面前,展现出了儒雅的医生形象。有话说,武戏好演,文戏难拿。王玉生向儿子交待心愿这一段戏,方汝将的肢体语言不多,注重眼神的交流,以及声音的控制。方汝将嗓子太好,如果全部放开,声音太年轻,就不像是个病危的中年男子。昨晚演到这里的时候,他用事实说话,赚取了观众的一片啜泣。

女一号海琴的戏不多,金桂奖得主蔡晓秋把这个人物演得极为生动,爱与嗔,怨与怒,急与缓,隐忍与释怀,都融化在了举手投足之间。其他演员如翁翔、杨蝶珊等人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

上一篇关于《青青余村》的剧评推出以后,一些朋友戏说我是“大炮”。好吧,我将“大炮”轰到底,接来开轰一些我认为可以更加完善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第一场海潮公的死,这段戏比较仓促,缺少了一些铺垫,所以,王玉生面对星空时的顿悟就缺少了足够的感染力,有点一时冲动的感觉。

二、海潮公临死之时送给王玉生一个自己做的脉枕,这个情节感觉有点突兀。假使海潮公自己也是医生,将脉枕传给王玉生,会更加贴切,更能体现医者仁心的一脉相传。这个脉枕倒不如设计为王玉生的爷爷传下来为好。

三、记者的戏有点插科打诨之感。

四、胡猛为了给王玉生过生日,带领了一班人马去王家。这一段戏的处理,我感觉有点花哨。其一,厨师们端着盘子站成一排的舞蹈,很容易让人想起《千手观音》,让观众出戏。其二,关于温州美食的介绍实在太多了,前面唱了一段就够了,后面还来了一段温州方言的说唱,即便有字幕,不懂温州方言的观众也搞不明白到底唱了哪些美食。这非但有点喧宾夺主,而且有点搅戏。


暗香浮动馨如兰——瓯剧《兰小草》观后感


五、日常生活中,阿茶婆她们如果送上一把菜,适当的时候帮助王家做点家务,分担一下海琴的劳作,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更加表明王玉生与病患者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现在只看到王玉生付出,没有看到病患者的日常互动。

最后提一下白大褂。白大褂是职业服装,医生的象征,没必要再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不知为何,全剧从头到尾,不管是王玉生的白大褂,还是欢欢的白大褂,就没有一件是正常的。不是下摆打了褶,就是后背打了褶,或者是衣领镶了边。白大褂不是时装啊,冒昧问一下服装设计师,这真的有必要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