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秦巴明珠”安康

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汪建平

對橋,我是尊崇的。它,連接南北,勾通物流,縮短人際交往距離,功莫大焉。

同時,它又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一座座漢江大橋背後,有著一個個不同尋常的故事。

站在新近竣工的安康東壩漢江大橋之上,西望漢江:南岸高樓鱗次櫛比,江灘公園盡收眼底;安康博物館、安瀾樓、西城閣依次在北岸矗立,濱江大道旁一座座地標性的現代化建築,爭相訴說著安康城區的過去和現在;安康漢江大橋橫跨在煙波浩渺的漢江之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你來我往;滾滾漢水,一路歡歌,百舸爭流。東望殿安塔:穿越峽谷,奔流不息的漢水似乎被奠安塔以西這一大片溼地所迷戀、羈絆,放緩了東去的速度,與款款而至的黃洋河相會……

俗話說“隔山容易隔水難”,面前有一座大山不可怕,翻山越嶺就過去了。一條漢江橫在眼前,就不簡單了,要過河就需要解決船和橋的問題。

在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年七月一日以前,欲過漢江河,唯有渡船擺渡,別無他途。

於是,西津古渡紅火起來,成為連接一江兩岸的“節點”,控制著公路和水運的人來人往、物進物出。商賈雲集的“交叉點”,便成了一處勝景。

西津渡,即七里溝碼頭,位於城西漢江北岸七里溝口,始建於明初,以自然沙洲坡岸設簡易碼頭,同時承擔水陸中轉。“清康熙三十二年有官船2只及小船多隻,過渡收渡費。”

民國二十八年,漢白公路安康辦事處在七里溝設汽車渡,修築石灰漿砌塊石碼頭,以木質躉船,靠人力拉縴搖擼渡載車輛、人員。

1958年6月,安康地區造船廠建造的第一艘“紅旗”號拖輪引渡成功。馬達代替人力的“壯舉”,也才使每次車輛渡載量提高到6輛。記得小學五年級時,曾帶著不識字的外婆去咸陽某部隊探望當兵的二舅時,坐著躉船過河。那時,渡河需要20分鐘左右,那個慢那個急呦。

有河無橋之弊,制約著人們的出行、物資的交換、資金的週轉和信息的交流,進而成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人們期盼啊,期盼著有那麼一天有那麼一座橋架在漢江之上。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安康首座漢江大橋於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車

“三線建設要抓緊”,“備戰備荒為人民”。1969年初,安康要修建漢江大橋的喜訊傳遍了漢江兩岸南北二山。從那時起,我和同院兒的小夥伴,每天放學後都要到現在俗稱的漢江一橋橋址處,坐在城牆邊上觀看工人們是如何進場、圍堰、截留、開鑽、澆築的。工地上,紅旗獵獵,高音喇叭播放著毛主席1949年10月26日《給延安同志們的一個覆電》:

“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我慶祝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繼續團結一致,迅速恢復戰爭的創傷,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我並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

在毛主席“覆電”精神的鼓舞下,工人們採用人海戰術的方式,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動工修建到竣工僅用了15個月,於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車。在安康縣體育場,我和同學們參加了有4萬人的歡慶集會,隨後又跟隨著遊行慶祝的隊伍跨上漢江大橋從南走到北。從此,天塹變通途,安康人告別了渡船過江的歷史,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1983年7月31日,安康縣發生特大水災,老城遭受滅頂之災。

首座安康漢江大橋,全橋11孔,長561.83米,高19.3米。曾幾何時,它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堪稱英雄橋。

1983年7月31日,安康縣發生特大水災,漢江流量310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257.25米,洪水漫過大橋頭1.5米,城堤六處決口,老城遭滅頂之災。也就是這座安康漢江大橋,在抗洪救災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它,承載著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全國人民對災區群眾的深情慰問;

它,承載著子弟兵奔赴搶險救災一線和全國人民從四面八方捐贈來的搶險救災物資的運輸任務;

它,承載著安康人民重建家園的熱情和力量。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安康漢江大橋以它鋼澆鐵鑄般的身軀,為搶險救災立下汗馬功勞,為安康的災後重建與新生髮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南橋頭上曾屹立著的金牛和雄鷹,代表著安康人民的勤勞和樸實,代表著安康經濟社會的展翅欲飛。今天,它又以非凡的複線雄姿,開放的廣闊胸懷,張開雙臂歡迎遠方的客人。

一座漢江大橋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災後重生與崛起,人們更進一步地愛上了這座橋。之後,安康的漢江之上掀起了“建橋熱”: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斜腿鋼構箱型鋼樑鐵路大橋

石廟溝漢江鐵路大橋----安康電站光明橋。1982年12月28日,在石廟溝漢江之上建起了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斜腿鋼構箱型鋼樑鐵路大橋。橋長542.08米,鋼箱主樑長約305m,斜腿兩鉸間中距176m。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同類型鐵路鋼橋中,跨度位列第三,先後獲1983年國際優質工程獎和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經石廟溝漢江鐵路大橋運輸的鋼筋、水泥、砂石料等,為安康水電站的建成乃至如今瀛湖的形成發揮了重大作用。總裝機容量85萬千瓦的清潔能源為安康乃至陝西的工農業生產、襄渝、陽安和西康電氣化鐵路提供了可靠動力,強勁的電力照亮了秦巴山山水水……石廟溝漢江鐵路大橋,它那“板凳”式的造型,別具一格,十分罕見,成為瀛湖風景區一道獨特景觀。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西津古渡遺址上建起的西津漢江大橋

西津漢江大橋----高新開發先鋒橋。2008年7月14日,在西津古渡遺址上又建起了西津漢江大橋。大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雙塔單索矮塔部分斜拉橋,全長1100米,寬30米,橋頂標高為257米,採用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技術標準設計,堪稱“十天”和“西康”兩條高速公路安康城區連接線工程。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設防,設計通航能力為四級。它的建成,標誌著江北新區開發的全面啟動,承載著安康中心城市發展的新希望。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江北這片熱土上誕生了整個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區----安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群相繼落地,眾多“創新”企業和“創客”在這裡落戶……西津漢江大橋中央分隔帶中,與兩座矮塔相連接的一根根鋼管形成兩個大三角,似兩面巨型船帆張揚著,璀璨迷人的夜景燈飾幻化著不同的色調,繼而成為橫跨漢江的一抹抹亮麗風景;夏日炎炎,不少市民伴著晚霞前往攬勝、納涼,享受著濤聲和江花相伴的夜生活。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東壩漢江大橋

東壩漢江大橋----秦巴明珠東進橋。2017年5月28日,東壩漢江大橋竣工通車。作為安康打造“秦巴明珠”的龍頭性項目和一江兩岸的地標性建築,從醞釀、論證、選址、落地建設歷時11年。安康人民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最終完成了建國以來安康中心城市單體投資最大的市政工程建設。橋面上五個半圓結構體,倒影在水裡便成了五個完整相扣的環,在夜幕裡交替呈現著赤橙黃綠青藍紫,猶如奧運五環,象徵著更高、更快、更強!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座全長1907.21米,寬33.5米,總投資7.4億元,採取城市主幹道建設標準,實行機非分離、雙向六車道大橋建成投用,將直接連通關廟、東壩、張灘、高井四大片區,輻射帶動20平方公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強力助推安康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

作為一個市民,我目睹了一座座漢江大橋的建成通車給一座城市和市民帶來的巨大發展機會與生活便利;作為一個建設者,我有幸參與其中,感受著她綠色崛起的鏗鏘步伐和撲面而來的現代化氣息,分享著她的勝利成果。此時,站在安康東壩漢江大橋之上,往事並不如煙。遂,即興作古風《秦巴明珠東進》一首:

綠色經濟崛起,

生態安康強市。

四橋飛架南北,

百舸爭流東西。

鶯歌燕舞報喜,

龍騰虎躍進擊。

秦巴明珠東進,

創新創業咸宜。

在“鎏金銅蠶”的出土地安康,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延伸和擴展著古老的絲綢之路……

作者簡介:汪建平,原中國銀監會安康監管分局調研員,金融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人民鐵道報》《金融時報》《星星》《中國金融文學》等各大報刊,入選《中國當代散文精選300篇(2018卷)》、《中國詩歌精選》。

汪建平•報告文學|一座座漢江大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成長

巴山深處罕見的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