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治癒(致鬱)番?

一點童話


在有些日本動漫裡,好像隱藏著一種奇異的情感。

“明明心裡很難受,但就是說不清楚為什麼難受。”

這種感覺,你也有過嗎?

我相信很多動漫愛好者,在觀看諸如:

《cl》

《蟲師》

《夏目友人帳》

《未聞花名》

等作品的時候,一定也體驗過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的悲傷”。

甚至有時候,不需要有什麼感人肺腑的劇情。

只要有一場雪。

一片落花。

一架普普通通陳設在室內的鋼琴。

或者一段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的場景。

就會讓我們感覺到這種“哀傷”

可是當我們打開這一類動漫介紹的時候,卻發現它們有些掛著“治癒”的標籤。

“明明說好的治癒番,為什麼我就是有一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衝動呢?”

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它來自於哪裡?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日本動漫中的這種奇特的情感。

一. 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

在《白色相簿2》裡,一張動畫截圖讓人記憶深刻。

在冬日裡雪花飛舞的背景下,冬馬和紗對著男主說到:“為什麼你這麼熟練啊!""你和雪菜……接吻過多少次了!

“你為什麼這麼熟練。”

從此也成為了在二次元圈子裡很流行的一個梗。

以至於後來的白學家們,在現實生活場景裡遇見了落雪的場景,也會說一聲:“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

雖然說,當我們提起“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這句話,很多時候,都會帶著一種開玩笑的心態,但是也似乎讓我們在心底裡承認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這種雪花飄飄的場景,有時候會讓我們在心底泛起一種說不清,又道不明的傷感。

可是,下雪只是一種自然現象,雪花沒有生命,更別說會有像人類一樣的情感。

為什麼,在我們人類的眼睛裡,它們,這些非生命的客觀物質,是有情的,能夠觸發我們的情感和心緒呢?

在日本的傳統美學裡,它有很好聽的解釋,叫做“物哀”,它也是日本民族最獨特,深邃的情感奧秘。

物,如雪花,落葉,這些都是客觀,而哀,如憂傷,哀怨,憤懣是主觀的。

當兩者合一,就誕生了一種叫做“物哀”的奇特情緒。

所以,哪怕雪花沒有感情,在我們的眼睛裡,它仍然是可以有情的,它們會嘆息自己短促的生命,也會留戀自己只存在於一剎那間的潔白的美感。

因為,物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在自然界裡,它們會有自己的性狀,比如雪花的性狀,有兩點最為突出。

一是它純白無瑕,最為美麗。

二是它容易消失,落下手心,就會馬上融化為水。

那麼,雪花就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她的臉蛋如雪花純白,身段如雪花婀娜,但是在歲月下,再美麗的容顏也會消逝。

這怎麼能不會讓人感覺到悲哀呢?

但是這種悲哀,又讓我們說不清楚,因為它不是直接給我們呈列上一個很殘酷,悲痛的東西,像刀子一樣,直接紮在心上,而是隻給我們展現美好的一面。

我們看到雪花,落花,第一感受是很美好,很純粹,但我們看到了它們的美好,也會聯想到它的易逝、短暫。

這種對美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本就很悲劇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的悲哀,才會這麼的說不清楚,又道不明白。

就像在《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見花的名字》裡的女主角—面碼。

純潔,善良,可愛的面碼,用一切美好的詞語去形容她都不會過分。

但是她,只是一個幽靈,她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易碎。

可愛的面碼,帶給我們越多的善意和溫暖,我們越會感覺到傷感。

你說《未聞花名》是一個悲劇嗎?好像不是,它也治癒了我們。

那麼《未聞花名》是一部治癒番嗎?好像也不算,它在治癒了我們的同時,也讓我們感覺悲從中來。

這部動畫,始終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如果以前我們說不明白這種感情,那麼現在我們我們明白了,這就是“物哀”美。

這也正如日本民族所鍾愛的櫻花一樣,櫻花雖然美麗,但是花期很短,一年只為盛開幾天,它有一種宿命感,當櫻花盛開的時候,也註定了它即將凋零。

所以,我們看到面碼的善良與可愛的時候,也會意識到了面碼作為一個幽靈,遲早有在陽光下消逝的那一天。

但是,在日本人眼裡,這種轉瞬即逝的美,才是最美的,這也是“物哀”的美學核心—瞬間美。

它不在意這種“美”能夠停留多久,花落的一瞬間,才是“美”的永恆。

所以,在《未聞花名》的最後一集裡。

面碼說道:“被找到了”的時候,當超和平的所有成員都看到了面碼,也正如花落一瞬,是面碼在陽光下最美麗的一刻,也正是她消失的那一刻。

難受嗎?

難受。

美嗎?

很美。

這就是“物哀”。

“物哀”的這種纖細的憂傷,始終貫徹在日本的藝術創作裡,甚至不需要太多的故事情節,太多的人物交流,只需要做到“物哀美”就足夠了。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川端康成的《雪國》,如果有看過的同學,也許可能會忽略一點,那就是《雪國》其實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書。

《雪國》的尾聲處,發生了一場火災,而在救火群眾還在撲滅火勢的時候,川端康成寫下了最後一筆。

“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

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

故事沒有完成,以男主角島村內心的瞬間感受“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下來”作為結尾。

而男主角的結局,女主角駒子的結局,我們一概不知,但是卻達到了整部小說美感最強烈的地方。

在這個時候,停筆,就足夠了。

對於川端康成來說,美的完成,就是故事的完成,所以為什麼說川端康成,是真正把物哀寫到極致的人。

而且,我們會發現一點。

《雪國》不僅沒有結尾,也沒有故事情節。

它只是一個叫做島村男人來到雪國後平凡的日常,他只是每天聊聊天,聽聽琴,到處散散步,但他每走過一個地方,哪怕是一個很平凡的場景,心中都會有所觸動。

這也是就是物哀美學的一點:“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物哀”。

每一個平凡的事物,都會讓一個“知物哀”的人感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只有在日本動漫裡,會有一個大類,叫做“日常番”。

一個沒有曲折激烈故事情節的日常番,也會讓我們覺得非常好看。

就像動漫《日常》裡所說的那樣:“我們所過的每個平凡的日常,也許就是連續發生的奇蹟。”

二. 大江東去與庭院細草

可是,當我們瞭解了“物哀”後,也許會有朋友覺得奇怪。

“物哀”聽起來非常的美好,但是它不就和我們所說的“觸景生情”很像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觸景生情”的能力,為什麼在日本,就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物哀”美學?

的確,在我們中國的很多古詩,也在表達一種類似於“物哀”的情緒。

比如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亮,等同於思念,鄉愁。

比如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看到河流的奔騰,感嘆歲月時間的流逝。

這和日本詩人,看到櫻花的凋謝,感覺到歲月的短暫的物哀之情,不也是很相似嗎?

沒錯,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日本自古以來,都是受到中國文化的的影響。

物哀”是日本的獨特美學,但也是在瞭解和吸收了中國文化後,在日本本土開出來的一朵奇異的花朵。

在我們中國,這種“物哀”,也可以叫做“物感”,兩者相似,但不相同。

如果對比中日之間的創作,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的“物感”所傳達的情感,比“物哀”更加寬闊

我們看到落葉,會想到時間的逝去,看到繁花,也會想到這些花朵遲早會有凋零的一天。

但同樣是寫這種悲,中國詩人的更為壯闊和寂寥。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

我們會發現,日本的“物哀”更偏向於陰柔,而中國的“物感”,可以陰柔,也可以剛健有力。

這離不開,日本文學自古以來的女性傳統,因為我們要知道一點,傳統的日本文學,是一種女性文學,包括日本的古典文學豐碑《源氏物語》也女作家所寫的。

女性的氣質和審美,深深的影響了日本美學文化。

女性喜歡寫什麼呢?

愛情。

落葉,雪花,殘花,這些容易逝去的美好東西,就像女人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又唯恐自己的容顏逝去而產生的一種的憂傷。

而中國的詩人呢,多是男性,他們不止寫男女之間的私情,也會寫天下,蒼生的這種大題材。

所以同樣的“恐美人之遲暮”,在屈原的筆下,不僅是感嘆女人美好的容顏容易逝去,也是在感嘆楚懷王的無道,感嘆自己才華如蘭草,卻被放逐到江邊的境遇。

“物感”與“物哀”的不同,也在於中國與日本的地域環境的而不同。

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而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

自然環境的不同,也導致了兩個國家觸景生情的“對象”的不同。

中國詩人會寫,大江東去,浪淘盡,感嘆千古風流人物的壯闊。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豪邁。

哪怕杜甫住在破舊的茅草屋裡,自己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痛苦生活,也會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懷蒼生。

日本的俳句,從題材和體裁上來看,都更加小巧和精緻。

我庭小草復萌發,無限天地行將綠。

章魚壺中夢黃粱,天邊夏月。

但是,我們會發現,中國人的觸景生情,更多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志向,準確的說,是更像藉助“物”而抒情,而在日本詩人眼裡,“物”本身就具有感情。

在這一點上,日本詩人更加的纖細和敏感,他們能從自家庭院裡的小草,或者一個小小的章魚壺中,看到萬物都具有自己的情感。

這也是“物感”與“物哀”的不同之處。

“物感”之說,受到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讓人的情感,去昇華到大自然和萬物之中。

所以有杜甫的: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慨的時候,看到花朵,也會流淚,而遭遇分離的時候,聽到鳥叫,也會心悸。

而“物哀”呢?更傾向於日本人萬物有靈的傳統,他們認為大自然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小花,都會居住著自己的神明。

所以要用人的心,去體察萬物世相的心。

這首詩,在日本人眼裡,也許會變成這樣。

“花濺淚時感,鳥驚心所恨。”

看到花朵流淚,讓我感覺哀怨,鳥兒啊,你在叫什麼呢?是不是和我一樣,也在恨人間的悽苦和離別?

三、模仿,還是繼往開來?

兩種相似又不同的審美,塑造了我們看到的兩國小說,電影,乃至於動漫文化的不同。

然而,當我們看到了日本的動漫作品,諸如《未聞花名》《夏目友人帳》《天空之城》《蟲師》《千年女憂》貫徹了日本傳統美學“物哀”精髓的時候。

我們的“國漫”的方向,又在哪裡?

任何一個民族最好的藝術作品以及形式,都是建立在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的創新之上。

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優秀的日本動漫作品,即使情節離奇,腦洞誇張。

讓一個女人,跨越千年的夢境,去追隨愛情的相遇——《千年女憂》

讓一個小女孩的靈魂重現世間,跟她童年的玩伴玩爽——《未聞花名》

讓各種妖怪,跟一個男孩相遇——《夏目友人帳》

讓蟲的世界和人的世界重合——《蟲師》

讓一對戀人,只要觸碰,一方就會消失——《螢火之森》

但這種“物哀”的傳統美學,始終都是這些優秀動漫的創作支柱,反應了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

而我們中國,有著不亞於日本的燦爛文化和經典作品。

那麼我們現在有多少世界級影響力的動漫作品呢?

屈指可數。

動漫,是一種藝術形式,當我們說一個民族的優秀藝術作品,建立在本民族的傳統創新之上的時候。

所指的,並不是什麼國學,四書五經,而是一種天人觀念,宇宙觀念,以及審美意識。

中國的萬經之王《易經》,開篇第一卦,是什麼?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什麼意思呢?

天上的星辰,永遠不會停止轉動,君子要學習它們的剛健品質,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這一句話,就給我們的民族精神定了調子。

剛健,果敢,協調和壯闊。

日本動漫,將它們的陰柔美學發揮到了極致,這是我們國漫的榜樣,我們也需要繼往開來,去創作優秀的作品。

當然,我們中國也不是沒有過非常優秀的作品。

比如當年萬氏三兄弟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創作—

《大鬧天宮》,這種傳統美術的空靈表達,傳遞了中國美學的宇宙觀和空間感。

當國外有《至愛梵高》的時候。

我們有采用了敦煌壁畫形式的《九色鹿》。

只是,這些作品,都是很久以前的了。

雖然說,我們現在有《大聖歸來》,《大護法》這些相對來說,比較優秀的作品。

但是我們國產動畫整體,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如果,只是變成了對日本動漫一味模仿,那麼很可惜,最終只會產生一系列不倫不類的作品。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對日本“物哀”文化的瞭解的意義,也在於此。






請叫我庭長同志


在我印象中最治癒的漫畫中的一段是小時候路飛和艾斯,一開始路飛被爺爺帶到山賊卡利達旦那邊照顧遇上了艾斯,一開始艾斯很討厭路飛,但是路飛就是屁顛屁顛的一直跟著他,艾斯故意走兇險的道路,可是路飛還是一直傻乎乎的跟著,別人問他怎麼受傷的,他說自己不小心弄的,後來路飛跟著他發現了艾斯和薩博的秘密,碰巧那時候一個山賊也出現,路飛被抓了,路飛被打的全身是血都不說艾斯的信息,後來艾斯趕來救了路飛,後來他們變好了,變得像親兄弟一樣,我順便被治癒了,原來在動漫裡有現實社會中很難得到的東西……




呂說動漫


治癒番與致鬱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種類。

治癒番,是讓人看了如沐春風的動畫片,能夠帶給人好心情。要麼角色激萌,例如《學園奶爸》《花丸幼兒園》;要麼是故事溫暖人心,例如《夏目友人帳》《烏冬麵之國的金色毛球》;要麼是催人上進的勵志故事《三月的獅子》《一弦定音》,要麼是令人感動至深的情感故事,更甚的還有美食番……

總之,只要是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安慰,覺得消解了學習/工作了一天的勞累,甚至能夠安撫心靈的創傷的,都可以算是治癒番。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治癒番的定位和理解都有所不同。但是喜歡治癒番卻有一個相似的理由,則是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讓內心得到放鬆,精神得到撫慰。



但致鬱番就不同了。

致鬱番估計也可以叫胃痛番吧,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覺得難受,心情壓抑。許多致鬱番披著“治癒”的外皮,像《魔法少女小圓》《迴轉企鵝罐》,開頭是溫暖美好、色彩明媚的日常,但追下去卻讓人覺得痛苦不堪,有觀眾為劇中人物的命運抱不平,想給編劇寄刀片是分分鐘的事。




那為什麼還有人喜歡呢?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爽快嗎?許多致鬱番吸引觀眾的原因,是因為故事特別精彩,讓人慾罷不能。例如《魔法少女小圓》,一是顛覆了傳統對魔法少女的認知,讓人覺得新穎;而是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可愛動人的角色,抓住了觀眾的心。又像《迴轉企鵝罐》,其實是暗述日本1995年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在動畫片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思考,耐人尋味。雖然這些精彩的作品“致鬱”,卻讓讀者體味了不一樣的人生。


賢魚與漫畫


用動漫來打動人們的內心,讓人們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這一點只有治癒系動漫才能做到,因為治癒系動漫可以煽動人的情緒,會讓人覺得溫暖治癒,或受到鼓勵,也會有些淡淡的憂傷,讓人感動。治癒系動漫是動漫的一種類型,故事情節多為現實題材,生活化氣息濃重,以能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細節的動畫表現形式為觀眾打造一個觸手可及的心理接受平臺,以動畫中的生活細節去詮釋現實生活,讓觀眾在觀看動畫的同時達到共鳴的目的。

治癒系的具體正統定義要到心理學的書籍中探求,一般節奏舒緩,情節平淡清新,沒有絕對的邪惡,沒有所謂的服務性,一般都有勵志傾向的動畫都能算作治癒系動畫;治癒系可以是催淚的,只要基本符合了上面說到的特徵。事實上,大部分催淚動畫都同時可以歸為治癒系,觀看後收穫感動的同時往往附帶不同程度的治癒效果。

文藝治癒系具有值得詮釋與挖掘的藝術深度,能夠較為深刻反應宇宙或人類的存在,試圖尋求某種意義,能夠引發某種思考,清新如同泉水沖洗河底石床,與其說是撫慰人心,不如說是昇華更為合適。溫情治癒系作為純粹狹義的動畫作品,溫情治癒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公認屬於治癒系,提起來就聯繫到治癒兩字。清新如同一陣風,溫暖好像親密的人的擁抱,淡淡的憂傷和歡喜,能夠給你無言的撫慰,講述簡單的人生道理,反映人性明亮的地方,能夠治癒心靈創傷,修補心靈缺陷,勵志傾向引領你朝美好的方向走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