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前段時間,Professor在網上看到一篇令人深思的小學作文——《我的媽媽是一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的實話實說,句句扎心: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

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到處都不乾淨。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可我的媽媽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在家庭教育裡,很多人認為,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但其實,如何做優秀的家長,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的那一瞬間,很有可能從此與父母離心離德,心門上鎖。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你的人生,你的追求,不應該因孩子而結束,而應該因孩子而繼續。

並不是孩子越優秀,媽媽越優秀,而是媽媽越優秀,孩子才越優秀。

“媽媽,我同學都說你好醜。”

這是一個 5 歲的孩子,親口對她媽媽說的話。

朋友小敏講了這樣一件她和5歲女兒之間的事情:

有一天,女兒放學一回家就衝進她的臥室,抱著一堆衣服到廚房說:“媽媽,我覺得你這些衣服都很好看,你為什麼不穿呀?“

“我們都很喜歡小凱的媽媽,她可好看了。”

“小凱的媽媽每天都會穿漂亮的裙子。”

“媽媽,我同學都說你好醜。”

“我也想要我的同學都喜歡我媽媽……”

前幾句話小敏都沒放在心上,但是最後兩句話,徹徹底底戳痛了小敏。

晚上回到自己房間後,看著床上一堆被女兒翻出來的衣服,以及亂七八糟的衣櫃,小敏心裡五味陳雜。

女兒選出來的衣服,都是她結婚前才會穿的、價格不菲的裙子,現在的她,穿著寬鬆的大 T 恤和一條很花的闊腿褲,皮膚又黑又黃,才剛過30歲生日的她,看上去已是奔四的人。

她一直以為,有了女兒後,錢省下來給孩子花就行,所以她一直都在努力給孩子最好的,給女兒買最貴的蓬蓬裙,最好看的頭飾,讓女兒上本地最好的幼兒園。

女兒也沒有辜負她的期望,5歲的女兒活潑開朗,能歌善舞,還當了好幾次小主持人。但是,到今天她才意識到:育兒過程中,她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

她一直以女兒為驕傲,可是卻沒有讓女兒以自己為驕傲。

後來,小敏逐漸找回了婚前的生活狀態。

在幾個月後的家長會上,她穿了好看的漏肩碎花裙,臉上畫著淡妝,家長要表演節目,她彈了一首琵琶曲,驚豔全場。

親子關係,非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成就。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某教育專家曾講過這樣一個事例——

五歲是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可小朋友年糕(化名)的媽媽,卻用“嘮叨式”教育讓年糕抓狂……

每次一到吃飯時,媽媽就坐在年糕身邊,聲情並茂地給他進行“營養科普”。

年糕夾起一塊雞肉,她趕緊鼓勵:“寶寶你要多吃雞肉,吃了雞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哦!”、“雞肉幫助你的肌肉長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雞肉的哦。”

年糕蔬菜夾的少了,她又連忙說:“寶寶要多吃青菜,青菜有很多維生素,吃了你肚子裡的能量小精靈就會特別開心,身體也會很棒的哦!”

這些話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問題是,一頓飯中,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招來母親的“溫馨科普”,又有誰受得了?

於是,媽媽越嘮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媽媽越要追著嘮叨……惡性循環,無休無止。

結果年糕氣鼓鼓地看著媽媽,幽幽地說了聲:“媽媽,你太煩了……”

嘮叨,是很多家長容易犯的問題之一,初心雖好,但往往會好心辦壞事。

因為指導的意見太多、傳遞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棄了探索和努力,同時也會放棄聽取家長的意見。

少幾句嘮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長地更獨立、更自信。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網上曾流傳過一篇8歲孩子的日記: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今天,我要感謝媽媽每天的辛苦勞動,為她做點事。

首先,我給媽媽講故事,不過媽媽好像不喜歡我講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機。這讓我的心情大打折扣。

我想,也許我的祝福更讓媽媽喜歡。於是,我對媽媽說了祝福,可媽媽依然看著手機,我更加傷心了。

我想,這個辦法也不行,我來給她捶背吧。我賣力地給媽媽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更傷心了……”

“我的傷心的三八婦女節就是這樣過的。”

孩子媽媽看了日記後很慚愧,原來自己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冷落孩子。

每天下班回家,她和丈夫就喜歡玩手機看新聞聊微信,有時兒子想讓她陪著一起寫作業,自己還會不耐煩……

調查統計顯示,近七成學生稱爸媽愛玩手機。

“吃飯在看手機,我做作業時也在玩,睡覺時還要坐在床上玩。”

一名學生說,有時候看見爸媽在玩手機,他也很想做完作業趕緊玩。

“範本教育”很重要,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起到榜樣作用,若總是沉迷於手機,會給孩子造成示範影響,可能也會讓孩子成為“手機控”。

家長沉溺於手機、網絡,忽視與孩子的交流,容易讓孩子缺乏“被愛感”,進而缺乏愛的能力,導致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Professor點評:

我們誤以為,身為父母,天生擁有對孩子指手劃腳的權利。但在孩子看來,生而為人,只有事情的對錯、為人高下的區別,並無大小之分。

我們想做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卻拿我們當平視的榜樣。

為人父母,最可悲的不是沒有把孩子培養成才,而是孩子內心對我們掛起了“閒人免進”的門牌……

前段時間,Professor在網上看到一篇令人深思的小學作文——《我的媽媽是一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的實話實說,句句扎心: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

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到處都不乾淨。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可我的媽媽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在家庭教育裡,很多人認為,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但其實,如何做優秀的家長,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的那一瞬間,很有可能從此與父母離心離德,心門上鎖。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你的人生,你的追求,不應該因孩子而結束,而應該因孩子而繼續。

並不是孩子越優秀,媽媽越優秀,而是媽媽越優秀,孩子才越優秀。

“媽媽,我同學都說你好醜。”

這是一個 5 歲的孩子,親口對她媽媽說的話。

朋友小敏講了這樣一件她和5歲女兒之間的事情:

有一天,女兒放學一回家就衝進她的臥室,抱著一堆衣服到廚房說:“媽媽,我覺得你這些衣服都很好看,你為什麼不穿呀?“

“我們都很喜歡小凱的媽媽,她可好看了。”

“小凱的媽媽每天都會穿漂亮的裙子。”

“媽媽,我同學都說你好醜。”

“我也想要我的同學都喜歡我媽媽……”

前幾句話小敏都沒放在心上,但是最後兩句話,徹徹底底戳痛了小敏。

晚上回到自己房間後,看著床上一堆被女兒翻出來的衣服,以及亂七八糟的衣櫃,小敏心裡五味陳雜。

女兒選出來的衣服,都是她結婚前才會穿的、價格不菲的裙子,現在的她,穿著寬鬆的大 T 恤和一條很花的闊腿褲,皮膚又黑又黃,才剛過30歲生日的她,看上去已是奔四的人。

她一直以為,有了女兒後,錢省下來給孩子花就行,所以她一直都在努力給孩子最好的,給女兒買最貴的蓬蓬裙,最好看的頭飾,讓女兒上本地最好的幼兒園。

女兒也沒有辜負她的期望,5歲的女兒活潑開朗,能歌善舞,還當了好幾次小主持人。但是,到今天她才意識到:育兒過程中,她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

她一直以女兒為驕傲,可是卻沒有讓女兒以自己為驕傲。

後來,小敏逐漸找回了婚前的生活狀態。

在幾個月後的家長會上,她穿了好看的漏肩碎花裙,臉上畫著淡妝,家長要表演節目,她彈了一首琵琶曲,驚豔全場。

親子關係,非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成就。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某教育專家曾講過這樣一個事例——

五歲是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可小朋友年糕(化名)的媽媽,卻用“嘮叨式”教育讓年糕抓狂……

每次一到吃飯時,媽媽就坐在年糕身邊,聲情並茂地給他進行“營養科普”。

年糕夾起一塊雞肉,她趕緊鼓勵:“寶寶你要多吃雞肉,吃了雞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哦!”、“雞肉幫助你的肌肉長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雞肉的哦。”

年糕蔬菜夾的少了,她又連忙說:“寶寶要多吃青菜,青菜有很多維生素,吃了你肚子裡的能量小精靈就會特別開心,身體也會很棒的哦!”

這些話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問題是,一頓飯中,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招來母親的“溫馨科普”,又有誰受得了?

於是,媽媽越嘮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媽媽越要追著嘮叨……惡性循環,無休無止。

結果年糕氣鼓鼓地看著媽媽,幽幽地說了聲:“媽媽,你太煩了……”

嘮叨,是很多家長容易犯的問題之一,初心雖好,但往往會好心辦壞事。

因為指導的意見太多、傳遞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棄了探索和努力,同時也會放棄聽取家長的意見。

少幾句嘮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長地更獨立、更自信。

扎心!這3類家長最容易被孩子嫌棄,你中槍了嗎?

網上曾流傳過一篇8歲孩子的日記: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在今天,我要感謝媽媽每天的辛苦勞動,為她做點事。

首先,我給媽媽講故事,不過媽媽好像不喜歡我講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機。這讓我的心情大打折扣。

我想,也許我的祝福更讓媽媽喜歡。於是,我對媽媽說了祝福,可媽媽依然看著手機,我更加傷心了。

我想,這個辦法也不行,我來給她捶背吧。我賣力地給媽媽捶背,可媽媽還是看著手機,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更傷心了……”

“我的傷心的三八婦女節就是這樣過的。”

孩子媽媽看了日記後很慚愧,原來自己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冷落孩子。

每天下班回家,她和丈夫就喜歡玩手機看新聞聊微信,有時兒子想讓她陪著一起寫作業,自己還會不耐煩……

調查統計顯示,近七成學生稱爸媽愛玩手機。

“吃飯在看手機,我做作業時也在玩,睡覺時還要坐在床上玩。”

一名學生說,有時候看見爸媽在玩手機,他也很想做完作業趕緊玩。

“範本教育”很重要,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起到榜樣作用,若總是沉迷於手機,會給孩子造成示範影響,可能也會讓孩子成為“手機控”。

家長沉溺於手機、網絡,忽視與孩子的交流,容易讓孩子缺乏“被愛感”,進而缺乏愛的能力,導致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Professor點評:

我們誤以為,身為父母,天生擁有對孩子指手劃腳的權利。但在孩子看來,生而為人,只有事情的對錯、為人高下的區別,並無大小之分。

我們想做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卻拿我們當平視的榜樣。

為人父母,最可悲的不是沒有把孩子培養成才,而是孩子內心對我們掛起了“閒人免進”的門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