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權宜:帝國為什麼分成東和西?

上一講我跟你分享了馬略的軍事改革,馬略改革雖然解決了軍隊的穩定性和戰鬥力問題,但是它也帶來了嚴重後果,兵隨將轉、軍隊私有化,導致軍隊全面失控,各路將軍爭奪帝位,內戰不斷,皇帝像走馬燈一樣地換,帝國核心完全癱瘓。相應地,帝國繁榮的社會經濟生活也完全被摧毀。

這一講我跟你聊聊戴克裡先,是他結束了危機。到底他和他的繼任者們,作出了什麼樣的努力,能夠挽回帝國的輝煌嗎?

帝國分東西

我先告訴你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無論後來的羅馬皇帝,比如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狄奧多西有多努力,西方在羅馬帝國時代再也沒有回到昔日的輝煌。

不過他們的努力確實帶來了很多重大的變化,對西方文明乃至全世界,產生了改變方向的決定性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帝國分東西,帝國西部成為西方的勢力範圍,帝國東部走上東方的發展路徑。

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回答一個問題,既然是同一個帝國,為什麼西部和東部會發展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

在這裡我要鄭重地提醒你,提起西方,你會想起希臘羅馬基督教這三大傳統,你說得不錯,但遠遠不夠。因為,羅馬帝國的東部,以及後來的君士坦丁堡,也同樣享有這三大傳統,但是今天我們不會把它看作是西方,而是把它視為東方文明的一部分。

要解釋清楚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的差異在哪,我要先帶你看看羅馬帝國晚期的這位皇帝,戴克裡先,看看他做了什麼。

等你理解了這段歷史,理解了帝國為什麼會分東西,你就知道除了希臘羅馬基督教,西方文明必須還有別的特徵才能夠獨立,和別的文明區分開。

戴克裡先的努力

先說說戴克裡先本人,他當上皇帝本身就刷新了皇帝出身的底線:他的父親是被釋放的奴隸,他絕對是出身下層。入伍之後他一直幹到了皇帝的衛隊隊長。皇帝派他跟隨太子出征,結果班師回朝的路上傳來皇帝被殺的消息,太子即位,結果新皇帝還沒回到羅馬又被暗殺。戴克裡先挺身而出,揭發了謀害兩位皇帝的陰謀,獲得士兵擁戴登基做了皇帝。

戴克裡先當上皇帝之後大展宏圖,他的作為大概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強化皇權;第二,分割帝國;第三,整頓經濟。

我先帶你看他是怎麼強化皇權的。回想一下上一講的內容,坐穩皇帝寶座的及格線是擁有相對武力優勢,兵制就是頭等大事。

於是戴克裡先首先改革軍制,他有兩個大動作:第一,削弱禁衛軍的力量,把它變成少而精的編制;第二,把帝國軍隊劃分為邊防軍和野戰軍,皇帝重點控制野戰軍,同時,強化騎兵的地位,弱化步兵的地位。經過重新整編,導致羅馬陷入內戰的軍隊暫時安靜下來了。

戴克裡先強化皇權的另一個大動作,是徹底拋棄共和傳統,擁抱專制。戴克裡先改了皇帝地位的基本設定,原來屋大維給出的定位是第一公民,現在戴克裡先直接把皇帝定位成“主人和神”,皇帝不再是羅馬人民中的第一人,而是羅馬人民之上的主人和神。

他用東方君主的複雜和神秘的禮儀包裝自己,高高在上、神秘莫測。元老院連最後一點點職權都被剝奪了,成了羅馬城的地方政府。

這在西方傳統中,簡直就是背叛。因為亞里士多德早就教導過,一個人是主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奴隸的統治,叫專制,它只屬於波斯、屬於東方,西方沒有這種東西,也絕不能這麼幹。

所以,西方歷史學家通常把戴克裡先之後的羅馬統治者稱為皇帝,在他之前的都叫做元首,因為雖然他們都是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但在道理上和制度上存在重大差別。

後來的皇帝的定位更加集權,這說明後面的羅馬帝國,權力分佈更為散亂,所以皇帝想要集權。但我要提醒你,集權並不一定就能改變權力分佈散亂的格局。理順權力,把它們整合成一個勁往一處使的體系,要做的工作很複雜,比強化統治者權力要複雜得多。所以,你也能看到,戴克裡先強化皇權的努力,沒有收到太大的效果。

戴克裡先的第二個大動作,就是分割帝國。因為當時的帝國實在太大太難管了,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於是戴克裡先把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建立起四帝共治的體制。

四個皇帝,這怎麼可能?中國傳統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兩個皇帝都不可能並存,何況是四個!戴克裡先的辦法是這樣,帝國分東西,一邊一個奧古斯都,然後各自的奧古斯都再選一個凱撒,作為副手和接班人。

事實證明,四帝共治並不穩定,戴克裡先在公元305年退休,他信不過他的老搭檔馬克西米安,讓他也同時退休。結果幾個繼承人為了誰當老大又打起來了,最後是繼承人之一君士坦丁一統天下。

四帝共治沒有成為穩定的制度,沒有解決政治中樞和平交接的問題,但帝國分東西這個局面卻留下來了。

在君士坦丁手裡,一個新都城君士坦丁堡建成,也就是今天你熟知的伊斯坦布爾,新都建成後,君士坦丁堡迅速成為羅馬帝國的中心,西邊的羅馬城則逐漸被放棄、遺棄、拋棄。

戴克裡先的第三個大動作,是整頓經濟。當皇帝得有錢,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要養軍隊和政府,戴克裡先必須找到財路。可帝國打了100年內戰,經濟凋敝,實在沒錢可收。

戴克裡先想了兩個辦法,第一,強行管制價格,顯然,財富不會因為價格管制就增加。他失敗了。第二,價格管制不起作用,他就實行配給制,徵收財富保障軍隊和政府的物資供給。為了穩定地得到徵收,他嚴格限制人口流動,把人民捆在土地上。這樣一來,原先羅馬帝國那種用貿易,尤其是長途貿易實現的經濟繁榮也就不見了。經濟振興的目標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三大措施出臺,羅馬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時候的羅馬就開始急速接近我們中國人熟悉的古代皇權專制了。

這些措施使得帝國西部和東部逐漸分開,離得越來越遠,終於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西方和東方的分離

說到這,你應該明白了,西方和東方的分離在戴克裡先時代就開始了。這種東方和西方的差異,在羅馬晚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大差異是在政治上,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中心,地位越來越高於羅馬城,西羅馬皇帝實質上地位不如東羅馬皇帝,而且,他們在西部也難有作為。西部政治逐漸進入真空狀態,東部則保持著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的專制政治。

第二個差異在經濟上,帝國東部被內戰摧殘得不嚴重,因為將軍們的目標是羅馬城,那時候還沒有君士坦丁堡。再加上戴克裡先禁止人口流動的政策,凋敝的西部從大規模的市場經濟逐漸退化成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莊園不斷出現。也就是說,經濟上的封建主義,其實在羅馬帝國晚期就已經在西部出現了。東部仍然保持著市場經濟的繁榮。

第三個差異,在文化上,帝國西部講拉丁語,東部講希臘語,文化的差異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隔閡。後來,基督教的分裂進一步加劇了東西方的分離,我會在後面中世紀的部分,專門跟你講基督教的故事。

就這樣,戴克裡先把帝國分為東西,最終使得帝國西部和東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羅馬權宜:帝國為什麼分成東和西?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進入中世紀,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它後來被叫做拜占庭。拜占庭帝國又支撐了1000年,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突厥所滅,君士坦丁堡也就變成了伊斯坦布爾。拜占庭一直認為自己才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西邊不是,因為西帝國被滅了,主體民族變成了日耳曼人,而東邊沿著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的道路走了下來,1000年從未中斷。

羅馬權宜:帝國為什麼分成東和西?

到這個時候,你就理解了,一提起西方,直接想起希臘羅馬基督教這三大傳統,這沒錯,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拜占庭和西方共享了希臘羅馬基督教三大傳統,但很顯然,拜占庭不是西方。

西方之所以是西方的很多特徵,尤其是區別於拜占庭的特徵,是在戴克裡先時期開始出現的,後來又在中世紀逐漸演化和成型的。

所以,下一個單元我會專門跟你聊中世紀,你就會知道這些不那麼起眼,卻非常關鍵的特徵是怎麼來的。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戴克裡先通過強化皇權、分割帝國、整頓經濟三大招,來挽救被內戰摧殘的帝國,但總體上看,他失敗了。

帝國徹底背叛了共和傳統,經濟整頓反而導致經濟衰退。更重要的是,帝國分了東西,實際上是把東邊和西邊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距,用正式制度固定下來了,從此東邊和西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最後,對武力的政治控制,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西羅馬帝國在凋敝之中,被蠻族滅亡了。下一講我就帶你看看蠻族到底是怎樣幹掉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