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的崛起邏輯:堅持打造穩固的內容生態

快手的崛起邏輯:堅持打造穩固的內容生態

快手是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產品。其前身叫"GIF快手",誕生於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來製作、分享GIF圖片的手機應用。2012年11月,快手從純粹的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社區,用於用戶記錄和分享生產、生活的平臺。

任何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本質都是一種商業模式。無論是工具型、社交型、遊戲類、資訊類還是視頻類產品,核心都要滿足用戶的某種需求,產品的用戶規模、黏性、解決問題的類型等決定了其相應的商業價值。商業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產品的影響力,所以產品商業模式的選擇和定位非常重要。那麼快手解決了用戶什麼樣的需求,未來又會創造多大的商業價值呢?

快手滿足了用戶平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被他人認同的需求,這種公平普惠的價值觀體現在商業模式的各個模塊,由此構建的體系正加速其商業生態的崛起。

可以看到,一款信息流、社區形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基本上都是由4個模塊組成:用戶獲取、內容分發、內容生態以及商業變現。

(1)用戶獲取,包括渠道採購、內容品牌獲量、社交推薦、激勵收徒、地推等幾種模式,關鍵在於如何低成本地拉新、促活以及提高留存,與內容生態亦相輔相成。用戶獲取的方式與內容生態也決定了用戶的基本盤和延展性。

(2)內容分發,包括傳統編輯、搜索引擎、社交分發以及算法推薦,這些篩選是綜合的、多種分發方式的組合,而不是簡單地一種,分發方式在信息與用戶之間起著極其重要的紐帶作用,其中分發效率與價值觀是重要的衡量指標。

(3)內容生態,形式上有PGC(專業生產內容)和UGC(用戶原創內容)之分,判斷內容生態的優劣在於是否持續生產鮮活的獨特內容的能力,這與產品設計、分發機制、用戶需求都有著密切關係。

(4)商業變現,包括廣告、電商、直播、遊戲、會員會費等,然而商業變現的方式無謂好壞,主要看適不適合提供的服務場景和用戶屬性(社區調性),當然不同變現方式的投入產出有所不同。

接下來,我們就從上述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四個維度來拆解一下快手的價值。

"不買量,不轉發":快手有一個引以為豪的數據:7000萬DAU全部靠自然增長。相比於抖音/頭條全家桶鋪天蓋地的投放模式,快手要較為剋制,無論是GIF時代不做轉發(保障每個用戶內容都被展示,相較於微博轉發卻很火,微博約80%的內容來自轉發);還是2017年之前沒有都投過廣告,快手都要顯得更為"佛系",早期的用戶積累主要來源於優質內容生態和流量紅利。作為移動互聯網DAU TOP10的應用,快手也完成了"從北向南,從農村到城市,從MC天佑到王祖藍"的轉變,但"北方、下沉、草根達人"仍然是快手的基本盤。

"社交分發+公平的算法推薦":快手首頁三欄幾乎沒有變化過,分別是'關注‛、'發現‛和'同城‛,分發比例約為2:2:1,兼顧社交與算法。頭條先做推薦後做關注,一路磕磕絆絆;快手則是將推薦當做關注的啟動器,很好的平衡了'關注‛和'推薦‛的關係。算法也是有價值觀的,而快手算法的價值觀就是'公平普惠‛。此外,快手頭部創作者是沒有大V認證的,與其他短視頻平臺不同,頭部內容佔據80%以上流量,快手會將頭部內容流量限制在30 %左右,70%分配給中長尾內容。所以抖音是'爆款‛邏輯,具有強媒體屬性;而快手則是公平分發,具有強社區屬性。

草根江湖與半熟人社區:以服務內容創作者為出發點,公平的分發也極大地激發了普通用戶的製作熱情,構建最有活力的內容生態:以2018年計,全年在快手上發佈過作品的用戶達1.9億,發佈比率約70%;日均上傳超過1000萬條(2019二季度日均上傳已達到3000萬條),"日上傳內容/日活用戶"比例超過8%(抖音大約4-5%,門檻更高的B站則不足0.5%)。從內容創作者結構來看,頭部主要是前YY系專業主播,快手在早期從工具到社區轉型期經歷過一波YY主播的遷移,這些主播直播能力強、粉絲忠誠度高、帶貨能力強,如散打家族等原生網紅工會。中腰部則是草根達人,是快手多元化內容的中堅力量,在'公平普惠‛的分配機制下穩步崛起,生活、小姐姐、美食是其TOP3品類。長尾則是基於地域/職業等社交關係的普通用戶,無主題的生活記錄是主要內容,而對於普通用戶,其評論互動則多是聚集於地域、職業等半熟人關係群,其互動頻率高達3%左右(點贊/播放量+評論/播放量)。

商業化起步晚,'直播+電商+廣告'構建閉環:商業變現與產品設計、用戶調性相匹配才能達到高效率。由於早期用戶更偏向於下沉市場,調性也更為'親民‛,快手在直播方面的變現非常成熟,2018年流水就已經超過200億,位列直播行業第一梯隊。而'瀑布流‛的基因(與抖音全屏模式不同)以及強社區屬性帶來的廣告加載率限制(例如用戶對微信朋友圈加載廣告的容忍度明顯低於微博、抖音等產品)導致廣告起步較晚(2018年開始),與抖音400-500億級別的信息流廣告收入有明顯差距。強社區關係構建內容創作者與用戶天然紐帶關注的基礎上打造主播的私域流量池,'帶貨‛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快手體系(包括導出微信、淘寶、拼多多等成交的訂單)的GMV已經達千億級別。

用戶獲取: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築牆積糧緩稱王

從用戶增長角度來看,快手真的很'佛系‛。GIF時代不支持轉發‚2016年下半年才建立App推广部門‚7000萬日活之前全都是自然增長,基本踐行了'無為而治‛。但快手的增長真的很快,2014年全年日活用戶增長百倍到達了千萬級別,在抖音的強力運營、海量投放下,2019年中快手的日活用戶任然能突破2億,晉身為移動互聯網TOP 10的 APP。不得不說,快手一直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用心把產品和內容生態做得更好,又恰逢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應了那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作為工具類應用的快手初期更多以微博、人人網等社區作為應用場景,完成了原始的用戶積累。但在快速發展期的快手仍然存在著危機感和不安——"工具類應用很容易被其他替代,變現也有很大挑戰,等到達一定體量,用戶的認知很難扭轉"。正是基於這種思考和不安,快手開啟了長達兩年'痛苦‛的轉型探索期。早在2011年10月上線的V2.4版本中快手就加入了"火熱GIFshow"社區模塊,被視為轉型社區的第一步和鋪墊,並且加大社區板塊運營力量。然而社區的運營難度非常大,用戶早已習慣把快手當作一種工具來看待,歷經半年時間運營的"火熱GIFshow"反響平平,排名靠前的視頻轉發和評論不足10個。快手轉型社區的決心依然堅定,在2012年11月上線的V3.40版本中實施強制轉型,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把社區作為自己產品的主要功能對待。V3.40版本也是快手歷史評分最低的版本,這次轉型可以說是非常生硬和粗暴,用戶評價可謂"惡評如潮",DAU也從巔峰時期的近百萬下降到幾萬,掉了90%的日活用戶。在接下來的V3.X十幾個版本中,加入了現今仍保存的'發現‛(V3.40)、'同城‛(V3.48)、'關注‛(V3.94)等板塊(豐富了'附近的人‛、'拉黑‛、'微博入口‛、'誰喜歡你的作品‛等功能),歷時8個月迭代與運營最終取得了成效。

早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只要產品做的好是不缺流量的。2013年的夏天快手創始人程一笑和宿華第一次見面,這次被稱為'長征會師‛的見面也奠定了快手的'火箭式發展‛。程一笑精於產品,宿華通於算法,來快手之前,宿華在Google中國研究機器學習,之後又被百度挖去負責鳳巢系統的搭建,對於搜索和算法推薦瞭然於胸。磨合半年後,宿華就將'算法推薦‛應用到內容分發上,用戶的體驗立刻得到了改善,得益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經驗和百度商務搜索引擎鳳巢的經歷,宿華的方法論與頭條是一模一樣的,快手在算法的運用甚至早於頭條。2014年春算法上線,快手下載量斜率明顯陡峭了起來,很短的時間到7月份快手的日活用戶就突破了百萬,等到2015年1月就破了千萬,1年100倍的用戶增長速度足以為'算法‛正名。(要知道快手的App推广部門是2016年下半年才著手建立的,上述增長來自於自然增長)。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相比於單一因素決定論,本人更推崇'合適論‛,即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做出了合適的事情。何為天時?2013-2014年4G/WIFI/智能機普及,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人口紅利和時長紅利皆在,不斷湧入的用戶以及等待被消耗的時間。何為地利?經歷過社區化轉型的陣痛,用戶產生的內容屬於了平臺,2014年間快手的日均上傳量達百萬級別,大量的用戶內容等待被分發。何為人和?供給和需求都有了,關鍵的是如何高效匹配。算法就像是'加速器‛,用戶感覺特別明顯,點什麼視頻,類似的視頻就會越來越多,不知不覺時長和黏性就都有了。

前景:對於字節跳動而言,快手是一個很好的競爭對手,競爭並沒有形成"此消彼長"的態勢,二者的基本盤穩固,尚未進入"最終決戰"的階段。對於騰訊而言,自身大部分的娛樂內容業務都是失敗的,在短視頻領域嚴重落後的情況下面對著'頭條系‛的風頭正盛,聯合快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參照騰訊投資的京東、美團、拼多多—— "財務投資+業務加深合作"的可能性最大。對於嗶哩嗶哩而言,一方面,快手收購A站並持續輸出資金和技術,從核心二次元方向進攻,另一方面,三四線Z世代是快手的基本盤,相互'覬覦‛,未來會有更多火花崩出。

快手的崛起邏輯:堅持打造穩固的內容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