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年底之前,會有一次大規模的高考模擬測試,幾所學校的高三學部,聯合起來舉起一次“實彈演習”。從考試結果分析,發現在3+3高考模式,或者是3+1+2的高考模式下,意外發現有兩大組合模式的學生人數有些多。

一、兩個組合的學生數量,超乎想象

高考賦分制,可供學生選擇的組合多達20種。初步統計,從學生正式選擇的組合種類看,並沒有出現“組合模式滿天飛”的情況,通過本次聯考,反而發現一種有意思的情況:選擇“物化生”組合的考生,並沒有想象那樣多,學生數量不足15%的比例,當然,可能是參加本次聯考的學生規模少,不能與真正的高考相比。

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那麼本次聯考,哪兩個組合的學生人數較多?一是“歷物生”,二是“歷地生”,選擇這個組合的比例都超過20%。選擇物理,是因為很多專業都需要提供物理高考成績,“專業選擇餘地大”;選擇生物,則是為了避開“化學”,不得已的“備胎”選擇:比較起理科性質的化學,生物好歹有些文科“味道”,多背一背,得分會比化學分數高。

真正選擇“物化生”組合的學生,要麼是學霸,學習物理和化學“遊刃有餘”,要麼是因為高考選擇的專業,比如,航空航天相關專業中,通常規定理化,材料專業也離不開化學,有些高校的醫學專業,必須提供化學高考成績。

哪門科目選擇少?當然是政治。眾所周知,政治難背,題型分析深度大,但是,因為選擇的學生人數少,賦分成績反而會比卷面成績高一些。

不得不說,在選擇高考組合時,學生確實比較理性,但是,選擇“歷物生”和“歷地生”的組合的學生數量,有些超出想象。

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二、採用等級賦分制,試卷難度高低不重要,沒有短板科目更重要

採用等級賦分制之後,因為每一科目的人數不同,考生不得不面對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有的科目90分會賦成70分,有的科目70分會賦成90分,結果造成全省排名落後。

這樣,如果排名靠前,卷面分數低也不要緊,如果試題容易,高分人數多,就會出現卷面分數低於實際高考分數,排名靠後。

也就是說,高考賦分時會按照參加科目考試的人數比例和原始分高低來重新核定分數。考生能否被錄取,不僅取決於高考成績,還取決於參加同類科目考試的考生人數,原始分排名的參考價值會降低很多。

選擇“歷地生”純文科性質組合的考生,可能認為多背誦,可以拿到比理科組合更高一些的分數,結果賦分制下,反而拉不開分數,沒把握得A+甚至是A,造成競爭有些激烈。

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三、高考的專業選擇,有時會比總分排名更重要

採用等級賦分制,高考錄取時,更傾向於高考成績的名次、報考什麼樣的專業,打比方說,某個專業需要提供物理成績,那麼,在專業錄取時,計算機系統會把有物理成績、報考這個專業的志願考生集合,按照高考成績進行排序,然後擇優錄取。

這樣,即使有些考生的總分排名在前,但是因為沒有報考物理相關的專業,不會影響那些報考了物理專業考生的錄取。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這不僅決定學習的方向,還決定日後走上社會的角色。

多校聯考後,採取等級賦分制,意外發現兩個組合的高三學生人數多

高考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選拔,考生能夠被哪個檔次的院校所錄取,採用賦分制以後,取決於由參加科目考試的人數、成績的位次和報考的專業。本次聯考,發現選擇“歷物生”和“歷地生”模式的考生數量多,等級賦分後,具體情況還要等2020高考之後才能真正揭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