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不论是沪苏浙交界处的金泽镇、西塘镇和黎里镇,还是他们所属的三个区县,在文化和地理上都同宗同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地融合的表现,我们探访了位于交界区域最前沿的几个村庄。对于生活在两省一市交界处的这几个村庄的村民而言,地理上的界限几乎就不存在,他们使用着差别不大的方言,相互之间的通婚也无视行政区域的界线。

但是,行政区划上的差异依旧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印记,哪怕是一水之隔,彼此间还是会有些微的差异。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正式发布,则为他们的融合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空间。

两分钟跨越两省一市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开车从人民广场出发,沿着沪青平公路一路向西南走,等看到“欢迎您再来上海”的蓝底白字广告牌时,就表明我们来到了沪苏浙两省一市的交界处。

上海这边是青浦区金泽镇的新池村,看到这块广告牌的下一刻,就会看到百米外另一块写有“漫游吴江,快乐无疆”的广告牌,那边是江苏省吴江区黎里镇的秋田村。

在两块广告牌之间的南侧路边,立有一面水墨风韵的砖石牌坊,上面写着“吴根越角”四字,并刻有一幅两省一市的交界图。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站在牌坊前向南眺望,宽180米的太浦河横亘于前,湍急的水流从太湖流出,由西向东经泖河汇入黄浦江。河对岸就是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的钟葫村和江苏省黎里镇的伟明村。

开车在这些村庄间穿行时,导航会不断地提醒你已经跨过省界,来到了另一个省市。

尤其是在连接伟明村和钟葫村的汾安东路上,短短2分钟的路程,就能实现从江苏来到浙江,又从浙江来到上海的体验。

在一些两车交汇都需要停下来等待的村道上,时常能够看到连续驶过的三辆车分别挂着沪苏浙三地的牌照。

在西塘镇钟葫村和金泽镇新池村的简介中,他们都是各自省市唯一一个与另外两个省市接壤的村庄。

钟葫村村主任俞美光告诉记者,相邻的这几个村庄,行政上是分属三个省市,但地理上基本都是步行可至,所以几个村庄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差别。

从语言上来讲,几个村庄之间的方言在细节发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用俞美光的话说,大家讲话用不着普通话,但说得快的时候听起来还是有点吃力。

在新池村村支书孙福兴眼里,和上海其他区县的方言相比,新池村的方言更接近于浙江和江苏的这几个相邻村庄。他开玩笑举例说,西塘古镇要收门票以后,遇到不是西塘本地的管理员,他们常常能用金泽方言假装西塘本地人混进去。

相互通婚在这几个村庄之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用一位村民的话说,促成婚姻的基本条件就是大家要有机会相互认识,而地理上的靠近则为相识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俞美光告诉记者,钟葫村的现任妇女主任就是从伟明村嫁过来的,而她自己的姑姑当年因为家里穷被金泽镇上的人家收养了。孙福兴则表示,他的婶婶就是从钟葫村嫁过来的,他自己的母亲则来自于西塘镇。他有很多亲戚在西塘镇和黎里镇,逢年过节,跨越两省一市走亲戚是常有的事。

孙福兴介绍说,这几个村庄的通婚也存在一定的特征,比如江苏和浙江几个村庄之间都是互有往来,但和新池村之间,

嫁过来的多,嫁过去的基本上没有。

据黎里镇伟明村村主任顾小兵介绍,伟明村位于太浦河南岸,而黎里镇的核心区域在北岸,太浦河上还没有大桥的时候,过河都是靠人力摆渡的。那时,黎里镇上太浦河以北村庄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伟明村来,这也促成了伟明村和浙江几个村庄间更为频繁的通婚。

一个村落隶属两省,小河就是分界河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伟明村最南端与西塘镇鸦鹊村交界处的一个自然村落,可以算是观察不同省份交界地带民众生活细微处的最鲜活样本。

一条东西走向、宽不到20米的小河将一个村落分成南北两个部分,两岸的房子都临河而建,整个村子沿着河道向东西两侧蔓延,全长不到1公里。不看行政区地图,行走在村中,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分属江苏和浙江两个省的村子,这条小河就是两省的分界河。

北岸的村子名为云甸岸,属于江苏省的伟明村;南岸的村子叫云田岸,属于浙江省的鸦鹊村。在和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两个名称在当地方言中的发音是一样的。而在两岸村民的认识中,两岸原本就是一个自然村,只是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两省,官方说法中正式的名称之所以会不一样,可能只是为了便于区分。

两岸村民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甚小不必多说,就婚姻而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当年结婚还需要用船来接送新娘和嫁妆的时候,很多人家的接亲之路就只是航行过一段不到百米的河道。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令人感到惊奇的点在于,如此近的地理位置,却也存在因为分属不同省份而产生的差异。

蔡老伯已有80高龄,是北岸云甸岸人。用他的话说,南北两岸以前就属于两个省了,少说也有100年。两边的人也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但口音确实因为分属两省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细微,但两边的人互相一说话就能知道对方是南边的,还是北边的。

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因为分属两省而导致的两边村民生活重心的不同。

云田岸村民沙红村告诉记者,毕竟两边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不一样,这就使得两边村民在教育、医疗、办事等方面要往各自所属的省份跑,

南岸的往南跑去大舜的集镇,北岸的往北跑去芦墟的集镇。

这种差异的日积月累就在两岸的语言上留下了痕迹,沙红村笑称,两边的村民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两岸同饮一条河的水,讲话怎么会不一样。然后就会有村民开玩笑说,可能是因为这条河两边的水的味道不一样。

这种行政隶属上的差异影响,在经济发展以后,有了更多的体现。沙红村坦言,吴江成为苏州市下辖的区后,北岸村民的福利保障体系就要明显好于南岸。

那边老人的养老金和医保都比我们这边的完善,他们70岁以上的老人坐公交车是免费的。又有半小时一班的公交车直接通到村子里,那里的老人没事就经常坐车去镇上闲逛。

北岸芦墟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工人的保障体系更为完善,而南岸大舜则还是以民营小企业为主,工人保障方面尚未跟上。

这种差异也促成了南岸村民不管是在务工,还是婚姻上都向北岸流动。因为北岸的公交车更方便,南岸的老人们就连买菜也会更多地选择去北岸的芦墟。

长三角一体化,承载心中美好梦想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西塘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文化顾问韩金梅告诉记者,两省一市交界的这一片区域,在文化上同属于吴方言文化区的中心区域,在地理上同属于太湖流域。但三地的行政区划可能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大致划定,延续至今。

在他看来,三地的民歌是最能反映三地文化相通,至今还在发展的亮点,

嘉善有田歌,吴江有山歌,青浦那边叫田山歌。

2004年,韩金梅去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参加录制时,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就向他指出,嘉善的田歌和上海、江苏那边的民歌听起来差不多。

据韩金梅介绍,三地的民歌不论是在曲调、内容,还是发音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三地的民歌都是源自于农夫在田间劳作时的即兴创作,而三地的劳作环境、方言发音都大同小异,创作出的民歌自然也不会有太大差异。

事实上,青浦、吴江和嘉善之间以民歌为内容的文化走亲一直都没有断过。韩金梅说,1998年,三地文化局就联合举办过关于田歌山歌的大型研讨会。今年春节前,他还带着嘉善县的田歌合唱团去青浦区交流过。

他希望,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契机,三地能够共同把这个亮点继续做大,

这里的民歌承载着中国文化中最江南的部分,我们可以用现代的方式帮助这种古老的形态走向更大的舞台。

对于两省一市交界处的几个村庄而言,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他们要比自然的融合走得更远一些。

同一个村子属于不同的省,不同省市的村子讲一样的话 | 生态长三角

用新池村村支书孙福兴的话说,当下的着眼点还只能落到很小的地方,比如:

交界的地方有很多原来各方都不愿意管的卫生死角,一体化至少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为此,今年春节以前,几个村子的村支书就坐到了一起,商讨着成立一个党建联盟,

至少把各个村委之间的联系先建立起来,遇到问题也方便解决。

对于云田岸的村民而言,他们希望借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机会,能够获得与一河之隔的邻居相同的福利保障,

至少让我们村子里70岁以上的老人也能坐上免费的公交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