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马,不是迟到而是回归

泉马,不是迟到而是回归

泉马路线设计充满济南特色,参赛选手跑过泉城广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杜晓丹 摄

泉马,不是迟到而是回归

选手经过经十路山东大学补给站时补充水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洋 摄

泉马,不是迟到而是回归

参赛选手经过喷雾降温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房体朔 摄

经过三年的考察论证,近一年的充分筹备,泉城马拉松终于在济南成功举办。当马拉松遇见泉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回望泉马的来时路,我们不禁感慨,泉马不是迟到,而是回归。通过精心的筹备、专业的运作、高标准的定位,这场赛事自然而然地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参与,今后将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

泉马来了

继2017年西安举办了城市马拉松后,济南成为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一个还未举办城市级国际马拉松的城市。济南市体育局副巡视员马明说,实际上早在三年前就有了要在济南举办城市马拉松的想法,但是碍于各种因素,这一想法一直迟迟未着手实施。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交通因素。”马明解释说,前几年济南的交通比较拥堵,修路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城市马拉松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落户济南,较为困难,“前几年经过多次论证和考察,济南确实还不具备举办城市马拉松的条件。”

但实际上济南是一个与马拉松很有渊源的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女子马拉松赛就曾在济南举办。另外,2003年马拉松锦标赛一度确定来到济南,但因为经十路大修,改到了厦门。

近几年经过智能化疏导,济南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后,济南举办城市马拉松的步伐加快。前期,体育局专门派人组团到六盘水和哈尔滨,对这两个城市的办赛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学习。2018年,专家对济南举办城市马拉松进行了论证和规划,最终确定泉城(济南)马拉松于2019年11月2日举行。

有人说,马拉松来到济南,这不是迟到,而是回归。

严谨的命名

济南又称泉城,马拉松赛事命名为“泉城马拉松”,也符合国际一流赛事品牌的通行惯例。据悉,目前大多数金牌马拉松赛事均采用“举办城市名+马拉松”的命名格式,如波士顿马拉松、伦敦马拉松等。这种赛事名称的组合方式,方便记忆,易于联想赛事举办地的独特魅力,是赛事和举办城市在宣传推广活动中进行良好互动的基础,更有助于赛事品牌的传播,赛事品质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以及打造全新赛事形象和崭新面貌。

有趣的是,“泉城”与“全程”谐音,这也是泉城济南与马拉松的缘分。

将赛事举办日期定于11月2日,是在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的决定。首先,国际公认马拉松比赛时运动员体温升高10℃,适宜马拉松比赛的最佳气温是5℃-15℃。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近5年历史气温数据,11月初济南的气温符合马拉松运动的最佳气温条件,利于提高赛事成绩。

11月初也是济南最美的时节。秋季的济南泉丰水美,秋高气爽,最具观赏性。将举办国际马拉松的日期定为11月上旬,与泉水节等大型活动时间接近,有利于充分发挥泉城马拉松作为龙头赛事品牌的引领作用,将一场赛事延展为一系列主题活动,使国际马拉松拓展为“马拉松文化年”,还可以有效提高“济南马拉松主题游”的品质,为拉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专业的运作

今年1月,济南市政府公开招标,吸引了全国25家机构(联合体)竞相竞标。最终,由山东泰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以及智美体育文化(浙江)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竞得了泉城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权。泉城马拉松组委会随即成立。

泉城马拉松作为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安排,赛事由中国田径协会、山东省体育局、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济南市体育局、济南文旅发展集团承办。济南市体育局局长、2019泉城(济南)马拉松组委会执行主任孔杰介绍,赛事实际上是由体育局来牵头组织和协调,泉城马拉松组会委的组成实际是市委、市政府层面的。同时,宣传部、公安局、卫健委、团市委、执法局、市场监管局等几十个市直属部门和单位,都专门委派了主要负责人在组委会任职,分别牵头相关筹备工作。

据悉,山东泰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奥运服务商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和济南市国有平台文旅发展集团的合资子公司,前者拥有丰富的奥运会、亚运会等赛事服务经验,后者作为济南市的文化、体育、旅游、园林、会展、康养等六大产业平台机构,负责管理全市六大产业资源,可以高效整合资源提升济南国际马拉松的全产业链发展空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是山东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在赛事的品牌规划、媒体推广、市场招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赛事品牌的快速提升。智美体育文化(浙江)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马拉松赛事运营商,专业赛事运营公司中唯一一个上市公司,城市马拉松运营经验丰富,2018年仅金牌赛事就运营了11场。

“三家企业,作为各自所在领域的龙头企业,专业优势突出,是真正的强强联合。”全面参与了首届泉城马拉松筹备工作的石念军表示,这将为济南国际马拉松的成功举办提供最全面、最可靠的服务保障。

高标准定位

“举办泉城马拉松,一定要充分发挥泉城济南的综合优势,以‘泉城特色、金牌品质’为宗旨,打造高品质国际马拉松赛事品牌,充分展示泉城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让品牌赛事成为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孔杰说。

首届泉城马拉松的赛事定位就是8个字,“泉城特色、金牌品质”。紧密围绕“泉水、泉城”做文章,以景观助赛事,以赛事造景观,以全民参与的运动狂欢,向世界推广“天下泉城”。

“泉城特色”就是突出泉城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把泉城济南最美的一面通过国际马拉松展现出来,让参加泉城马拉松的选手能够切实感受得到。这一点在赛道设计上已经得到了体现,济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名胜”等全部设计进了赛道,济南最繁华的经十路也成为了赛道的主线。

“金牌特色”就是突出赛事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具体到办赛工作中就是严格执行中国田协关于A1赛事的“金牌”标准。“中国田协会对赛事进行评级,按照惯例,第一年举办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只能参加铜牌赛事的评比,但我们是根据金牌的标准来举办的。”石念军说,今年是济南举行城市马拉松的第一年,他们将今年打造成了一个“马拉松文化年”,在筹备泉城马拉松期间,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场马拉松系列赛,其中上半年有4场马拉松赛事,下半年有三场马拉松赛事,共吸引跑友一万四千余名参与。“这些系列赛,算是对泉城马拉松的一个预热。”

精心的筹备

今年泉城马拉松赛事规模2万人,设置了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三个项目,参赛人数分别为马拉松6000人,半程马拉松超过8000人,迷你马拉松6000人。

为了更好地筹备比赛,组委会分成了包括办公室、竞赛部、交通服务部、安保部、医疗保障部、宣传推广部、市场开发部以及物料搭建部8个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从九月底开始,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开始集中联署办公。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个约1000平米的场地,成了组委会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同时这里也是赛事筹备的仓库。每天人来人往搬运赞助商赞助的物资,组委会工作人员拿着电话和文件穿插其中。组委会的核心工作人员有约50人,此外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共约100人。他们每天上午9点前赶到,晚上回家的时间却不固定。市场开发部一位工作人员总结他们这段时间的生活,“赛前60天开始没有周末,24小时待命,没日没夜加班。”

石念军表示,赛事执委会工作人员进行的这一切筹备工作,都是为着“以选手为中心”的宗旨。跟任何其他比赛都一样,马拉松的主体是选手,围绕赛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给选手更好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保障选手“安全参赛、安全完赛”是基本要求;努力做到让选手“舒适参赛、舒适完赛”是一般要求;全力做到让选手“愉快参赛、愉快完赛”,跑完还想跑、走了还想来,这才是办赛的根本初衷。

孔杰介绍,济南虽然是第一次办国际马拉松比赛,但实际上,济南是有举行大型赛事的经验的,尤其是2009年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在业内一直被津津乐道。在筹备首届泉城马拉松的过程中,市体育局明确提出了运用“十一运”的办赛经验来办泉城马拉松。据悉,泉城马拉松组委会的成员单位构成,就是按照“十一运”标准设计的,并且专门在编办做了备案,名单三年不变,以保证相关工作的延续性。

特色的路线

既要让选手跑得安全舒适,同时又能展现济南的特色,在线路的设计上,调整了几十遍,才将以大明湖南门为起点,途经黑虎泉、趵突泉、英雄山、千佛山等著名地标,沿着经十路一路向东,在济南高新区折回,最终在奥体中心达到终点的这条线路确定下来。

首先是文化维度,沿线充分展现了泉城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特色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文化积淀。

其次是从时间维度上,从以大明湖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出发,历经以“舜耕于历山”为代表的远古时代,以老商埠为代表的近代济南,最终到达以CBD为代表的现代城市,充分展示泉城济南作为四千年古城的历史厚度。

最后从空间维度上,整个路线从老城区到城市新中心的递进,生动阐释了泉城济南的勃勃生机。

石念军介绍,围绕“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特色,在整个赛事的主视觉呈现上,组委会把色系确定为三个颜色,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泉城蓝、柳叶黄和荷花红。

61岁的曹榕蔚是济南跑马圈参赛数量最多的人,“咱济南的赛道,是我跑过最好的赛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