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抛所谓“友台法案”可能误导台湾民众

杨昆福厦门市台湾

学会理事

近日,美国又大喇喇公然介入台海问题,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于10月29日通过支持台湾地区维系所谓“邦交”的“台北法案”后,众议院外委会版本也于隔天通过。媒体报道指出,待众议院通过后,参众两院协商讨论出一致版本并再次通过后,便可递交给美国白宫让特朗普签署。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台北法案”走完程序,成为美国法律的几率不小。这是继《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案》等所谓“友台法案”之后,美国政府试图以国内法干预他国内政的又一恶例。

对于美国再次酝酿“友台法案”,台海两岸均各自进行了表态。国台办再次重申立场,反对美国通过一系列所谓的涉台法案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并警告民进党当局,发展所谓“外交关系”不过是“痴人说梦,永远不可能实现”。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民进党当局“投怀送抱、甘当棋子”,配合美国打“台湾牌”,将损害台海和平及台湾民众的利益。

而民进党方面对于美国“撑台”举动,当然是喜不自胜、洋洋自得。除了对美国再三表示“感激之情”外,也不忘借机炒作一番,甚至对于所谓“友台法案”进行“过度解读”。比如,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公开宣称这是美国在“支持台湾‘国际参与’”,民进党“立委”王定宇更是认为这是类似“美日安保条例”(“美日安保条约”)的所谓“台美外交版”的“安保条例”,而民进党当局官员及亲绿媒体则认为,美国下一步将与台湾地区就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云云。

对于美国酝酿“台北法案”可能对台海两岸产生的影响,应进行各方观察。

一方面,美国出台“友台法案”,“撑台”只是筹码,将美国利益最大化才是最终目的。包括“台北法案”在内的数个“友台法案”,大多以“国会意见”(sense of congress)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相关法案只是表明美国国会的态度及意见,并无权规范和指导美国的行政部门。要不要推行?落实的力度和广度如何拿捏?主动权均在美国行政部门。对于台湾当局而言,这些“友台法案”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安慰”层面,能否产生真正的“实惠”恐怕自始至终均存在较大的变数。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这种“可为或不为”的模糊空间,给了美国行政部门较大的自由权。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之下,“友台法案”的不断出台,美国可不断大打“台湾牌”,从而增加其与中国大陆叫板的筹码,为其在中美贸易谈判与博弈中尽量争夺更多的主动权。毫无疑问,美国“撑台”最大及最终的目的是将美国的国家利益极大化,台湾地区只不过是美国试图“以台制陆”的策略工具而已。而甘当“棋子”和“马前卒”的蔡英文,充其量只是充当“工具人”的角色。

另一方面,“友台法案”干涉中国内政,公然介入台湾岛内选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的介入使得台湾问题复杂化,而此次美国酝酿“台北法案”,试图维系台湾当局在全球范围内的所谓“邦交”,这是插手干涉中国内政的粗暴表现。而试图恫吓和阻扰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则是美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自我打脸”。

在临近2020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际,美国再次酝酿“友台法案”无疑是公开介入台湾地区的选举,并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民进党当局因在两岸关系上采取冲撞策略,恶化两岸关系,操作两岸对立,导致两岸互信荡然无存。目前,两岸双方在涉外领域已无默契可言,台湾所谓“邦交”接连“弃台投陆”,并形成“风潮”,让民进党当局遭遇极大冲击。

而美国此时再次酝酿“友台法案”,营造“撑台”景象,有意帮台湾当局“止血”,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助长民进党当局的气焰。而蓝营政党和政治人物为了在选举中“不失分”,也出现态度暧昧的迹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台湾选民误读舆论走向,错估国际局势与两岸形势,而被民进党当局肆意操作,并被“拉着鼻子走”。(责任编辑: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