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每個人一輩子總會遇到諸多困難,其實困難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看待困難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學會如何看待困難,長大了他們就能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人生有眾多的悲傷和失敗,事與願違的事情總會帶來痛苦,面對一系列的不如意,唯有教會孩子樂觀才是不敗的法寶,如果孩子學不會積極的面對,即使是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逐漸變得意志消沉,對未來失去信心,長期以往就會感到迷茫,不僅會造成孩子失去奮鬥目標,也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嚴重的心理負擔同樣會損害健康,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後果,不過好在孩子的性格並非先天,是能夠通過後天逐漸培養起來的,想要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需要的是父母從小的教育和引導。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越早開始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與惡容易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會孩子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困難,思考生活,找到合適自己的方法去解讀問題,解決問題,用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用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來說明不同態度看待一件事情能夠變成好事也能變成壞事,那就是兩個人看到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真好這裡還有半杯水”而悲觀的人則會說“真糟糕,只剩下半杯水了”這就是積極性個和消極性格之間的差距。

樂觀的性格會對人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對未來有積極的進取心主要表現在樂觀的性格上。

通常樂觀的孩子會對一切有滿足感,他們會對事物有極大的積極興趣,喜歡探索和體驗,因為從新鮮事物中孩子能夠感受到快樂。

性格樂觀是對抗不幸悲傷痛苦等消極情緒最好的武器,當孩子無法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事物的時候,所有的事看起來都在和自己作對,意志消沉,並且會對未來失去信心。

如果長此以往對他們的未來起到的只有消極的作用。

樂觀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從小通過周圍的人和事反饋培養出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通過後天培養出來的,只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引導就可以培養出性格樂觀的人,積極的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後面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逐漸增強,重點在於一開始的基礎。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消極思維,如果能夠早一些意識到,孩子悲觀的性格也可以逐漸改變。

那麼身為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呢?

1. 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困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是家長引導孩子學會積極樂觀面對事情的最好時機。

現實是殘酷的,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即便是樂天派的孩子也有可能被問題難住,悶悶不樂,情緒沮喪。

當孩子現在困境中的時候,家長一定先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變得少言寡語,最先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凡事都往好處想。

一般孩子問題的爆發期是在幼兒園期間,因為在家的過程中孩子遇到的問題的機會比較少,等到上了幼兒園第一次長時間在集體生活,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孩子上幼兒園回來之後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因為一件事情不開心,家長就可以根據這件事來因材施教,引導孩子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長的說法,他們的價值觀可以說是父母一手創建的,所以是孩子樂觀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要注意自己對孩子灌輸的任何觀點。

身為家長一定要主動觀察孩子的情緒,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對的時候,就要主動及時的和孩子進行溝通,不讓問題累積或者是沉澱發酵。

只要孩子願意表達,家長就有機會傳遞價值觀,可以有效的引導孩子打開心結,這樣煩惱自然就會消失了,孩子也會隨之快樂起來,同時家長也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教會孩子梳理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儘快擺脫消極的情緒。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2. 家長自己要樂觀

做了父母之後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想要教育孩子樂觀自己的思維方式就不能太消極,成年就是可以用理性來控制自己的過程,身為家長可以經常反省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糾正來讓自己在孩子面前變得樂觀起來。

畢竟自己要做個積極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變得積極,家長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可能會更多,如何處理會直接對孩子造成影響,如果家長能夠以身作則,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也能保持樂觀的態度,孩子自然會受到家長的影響,變得更堅強不容易放棄和妥協。

平時家長要多向孩子灌輸一些樂觀主義的態度和思維方式,讓孩子明白凡事都有積極的一面,快樂和積極是普遍的長久的,不愉快是少數的,暫時的。樂觀對待生活才是正確的方式。

比如家長碰到週末加班的時候,就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而是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加班,雖然很忙但是也說明媽媽工作很努力,有能力掙更多的錢給寶寶買玩具。”這樣就能讓孩子知道,努力就能得到回報。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3. 不要對孩子管制過嚴

許多孩子過得不快樂主要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嚴,事事都要控制孩子,就連喝水的溫度都要管制,沒有自由的孩子又怎麼能快樂呢?

父母愛孩子的心是能夠理解的,但是愛應該是包容和尊重而不是控制和操縱。過渡關注和溺愛往往會導致孩子的行為變得驕縱或者是刻板,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了,那麼他們就無法獲得自己掌控的快樂,自然從事情中就無法享受到樂趣。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認為:要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就不要對孩子管制過嚴,要允許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

對於2.3歲的孩子要允許他們選擇早餐吃什麼,什麼時候喝奶,今天穿什麼等等。

對於4.5歲的孩子來說,要允許孩子在媽媽允許範圍之內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週末去哪裡玩。

對於6.7歲的孩子要允許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等等。

自制力都是通過自由的方式逐漸形成的,越是控制孩子越容易造成孩子失控。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家長要允許孩子與自己喜歡的人交朋友,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交際圈,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玩等。

一般來說只有從小就享受民主的孩子,才會感受到快樂,因此聰明的家長不妨經常“偷懶”讓孩子自己拿主意,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處理事情。

4. 允許孩子自由的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悲傷,家長要允許孩子適當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家長總是阻止,就會讓孩子內心的情緒無法宣洩,從而表現的對一般事物持續保持消極悲傷的情緒,久而久之反而會形成消極的態度。

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悲傷和軟弱家長不要呵斥,要讓孩子說出來或者哭出來,這樣盡情的發洩之後,反而能夠重新用正常的態度面對其他事情。

家長可以及時安撫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面對困難,而不是束手旁觀,用共情的方式明白孩子此刻的感受,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

教會孩子換個角度看待“困難”,培養樂觀向上積極性格,笑對生活

5. 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

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事情就是凡事都要看到希望,家長如果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從方方面面都讓孩子總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長大了之後的孩子自然就會更加樂觀。

這是一想細緻且長期的滲透而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從言行的小細節都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家長及時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改善心情,驅散心中的陰影。

平時家長多鼓勵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果,想象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6.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豐富精神生活的好處就是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轉到提高自己上,鼓勵孩子廣泛閱讀,除了可以增長知識之外,還能學到很多思維方式,閱讀的題材不用過多限制,孩子讀書讀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一套閱讀範圍。

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創造孩子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自然就會學到不少別人身上的優點。多帶孩子出門遊玩,增長見識活動身體,運動有助於釋放體內的消極情緒增加活力,讓孩子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