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被稱為聖人可汗的原因是什麼?

東方史證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史書裡記載獨一份被少數民族政權尊為“聖人可汗”的稱號,雖然唐太宗李世民被尊少數民族政權尊為“天可汗”,但是李世民的稱號更多的是誇讚他的軍事武功,而楊堅則完全是靠仁義征服這些民族。

楊堅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全能的偉人,他是我國的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忠於愛情,推崇一夫一妻制,開創科舉制度,從此開創了寒門亦可出貴子的機會;開鑿大運河(這實際是在楊堅時期開始修建,但是到隋煬帝時期才大規模加速修建);實行均田制配合府兵制,即讓底層百姓都有地種,又削減了將領軍權,和平時期軍人回鄉種田,農閒時期軍事集訓,戰爭時期則直接開赴戰場;實行人口普查制度,根據百姓的體貌繪製成畫像(有點像今天的人臉識別),進行人口統計,解決了過去瞞報戶籍的弊端,為隋朝的兵源和稅收提供了穩定來源,提升了隋朝的國力;實行兩倉存糧制,即設置官倉和義倉,官倉用來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是用來老百姓防範災年,用於賑災;重視教育和學術研究等等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甚至我們現代還在沿用。

隋文帝在對外主要是對敵當時世界上單兵戰鬥力最強的突厥國,之前的其他王朝對突厥都是沒有辦法,唯獨到楊堅這他成功地解決了突厥犯邊問題。

隋文帝採納歷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裴矩的建議,採取軍事打擊外加懷柔分化的政策挑撥突厥族內部關係,最終成功使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兩個國家。

結果就是東突厥啟民可汗向隋文帝啟表稱臣,願意內附,為隋文帝上尊號為“聖人莫緣可汗”。稱讚他“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

所以隋文帝的“聖人可汗”稱號就是這麼來的。這是東突厥為了表示臣服尊敬隋文帝的稱號,但是隋文帝的一生執政舉措,以及結束亂世統一中華的功績,絕對配得上這個稱號,而且他更可以稱為千古一帝。

隋文帝一生勤儉節約,厲行反腐,並且對感情更是甚為忠貞,他推行的很多政策制度甚至都被我們沿用至今,所以以他一生品行和對我國社會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絕對無愧千古一帝和聖人可汗的稱號。


小島知風


作為一個新生的王朝,隋朝在其立國之初,便迸發著磅礴的氣勢和勃勃的生氣。面對正值鼎盛,如日中天的突厥汗國不斷地軍事威脅,隋文帝率領一干名臣將相決然迎戰,在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突厥汗國乘隋朝新建,政權尚立足不穩,突厥沙缽略可汗親率40萬突厥大軍入寇。沙缽略可汗本想,依託快速機動的騎兵大兵團,閃擊隋朝北方邊郡。但不想,隋軍不是吃素的,突厥騎兵竟遭到了隋軍的沉重打擊。突厥不僅沒劫掠什麼東西,反而損失慘重,得不償失。這讓原本想賺一筆的突厥大為懊惱。哪知道,這還沒完。在隋軍取得了初步勝利後,隋文帝楊堅施展分化突厥,及孤立和削弱沙缽略的策略,成功挑唆沙缽略的侄子阿波可汗、叔父達頭可汗,同沙缽略反目內訌。龐大的突厥帝國終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這讓曾經的突厥之主沙缽略可汗是椎心泣血、憤恨不已。沙缽略就是在憤慨也無用,只能坐視突厥、隋朝雙方攻守相易。

以聖略神功著稱的隋文帝,登基後就立志再造區夏。這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怎會甘心消極地被動防守那。在隋軍把突厥人打得狼狽退回草原後,這個日後被草原各部尊稱為聖人可汗的隋文帝,充分展現出其鋼勁雄武的一面,決意主動發兵出塞攻伐突厥。隋文帝命楊爽、河間王楊弘、豆盧勤與秦州總管竇榮定等併為行軍元帥,率軍兵分八路反擊突厥。萬沒想到隋朝敢出兵遠征的突厥,被隋軍的雷霆攻勢震撼了,被打個措手不及,狼狽不堪。沙缽略可汗更是丟盔棄甲、灰頭土臉,所部士兵也死亡大半。

在軍事上主動進攻的同時,隋文帝採納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為方針,繼續分化離間突厥各部,引誘阿波可汗、達頭可汗圍攻窮途末路的沙缽略。就這樣,在隋朝軍事、外交的不斷打擊下,已經淪為東突厥可汗的沙缽略,不得不俯下身姿向他曾經藐視不屑並欲一舉推翻的大隋王朝稱臣納貢,並卑恭屈節地上表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至此,東突厥正式成為隋朝的藩屬。

隋朝本著絕不養虎遺患的策略,只要蒙古高原上的突厥實力稍有恢復就一頓修理,東突厥的都藍可汗就這麼被隋朝活活玩死了。繼任的東突厥啟民可汗乾脆徹底歸順隋朝,由聽命於隋朝的藩屬國,變成了由隋朝直轄的內屬部眾。堂堂東突厥可汗請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曰:“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自此,隋文帝又兼任了蒙古高原上的東突厥汗國的名義君主。在中國歷史上,隋文帝的聖人可汗與唐太宗的天可汗這兩籍尊號,成為了漢人最為自豪的歷史回憶。


折衝萬里


楊堅是漢族楊震的第十四代孫子,當時少數民族給他選了一個姓叫普六茹,小名叫那羅延。楊堅是有著豐功偉績的建立隋朝的皇帝,他的父親楊忠當時在軍隊中血統純正,後來因軍功被封了個隨國公的官位,楊堅是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他做皇帝時吏治清明,紀律嚴明,全國上下軍民一心,才能成功地統一了一直以來四分五裂的中國領土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他開創了三省六部制度,這個制度效果顯著,後一直到清朝都還在沿用三省六部制。發明了科舉規則,為國家籠絡人才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他還制定了法律,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十分先進的的了,為後世制定法律提供了借鑑。總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得到了全面發展,中國發展達到了鼎盛。在西方人印象裡,楊堅是最偉大的皇帝。人們用聖人可汗來比喻楊堅。可見他多麼的深得人心。

他是在在般若寺內出生的,當時,寺內被紅光普照,庭院內都是紫光,把人的衣服都照得成了紫色。人們看到這幅景象,十分驚訝。大夏天的,天氣特別暑熱,奶孃拿著扇子給小孩子扇風,但是這孩子怕冷不怕熱,扇子的風把他扇得非常寒冷,哭都哭不出來。正當大家都擔心的時候,來了一個尼僧,對楊堅的父親說,大家不用為此他感到擔心,他自有老天爺所佑。說罷為孩子取了個小名叫那羅延,在梵語中的意思是金剛不壞。這時他又說,這個小孩來厲很不平常,你們平凡人家慾望雜念太多,要不就讓我來把他養大。楊堅的父母不認識他,怎麼會願意將剛出生的孩子給一個陌生人來養。可是小孩子十分奇怪,他一看到尼僧就不哭了。

尼僧一走他就又哭個不停,他們一大家子沒有辦法,只有忍痛割愛把孩子交給了他來撫養。楊堅的父親把自家的宅子闢出來一塊作為尼僧的寺廟,開了一扇小門連接宅子和寺廟,因此孩子在襁褓從小就過著吃齋唸佛的日子,這樣的生活維持了十三年。楊堅坐上皇位以後,經常對臣子們說,紀念尼僧,楊堅說,我如今這樣的作為,有佛法的功勞,那時候喜歡吃麻豆,我的前身是出家人,從小就住在寺廟一直到今天,最喜歡聽敲鐘的聲音,這時尼僧早就圓寂,為了感恩戴德,下令讓史官為尼僧做法事,為尼僧超度同時也興佛法。

仁壽期間楊堅和皇后在宮中獲得了一顆舍利,放著光明,以堅硬的錘子試了幾次,一點損壞都沒有。因此楊堅回憶起當年,他還沒做皇帝時,遇到一個尼僧,送給他了一袋子舍利,並對他說,假如來日你成了皇帝,這個珠子就是尼僧當年遺留在世間的靈魂,一定要留著供養起來。那僧走後,再派人去找僧,也找不著了。楊堅很重視佛法,別的不說,他兩次在各州建佛塔就有八十多所。第一次建塔同時把舍利放進去的就有有三十處;第二次的有五十三所,關於這些事情古書裡都有記載。

他上位時,曾經和各路法師把舍利放在手掌上,數數有多少顆,數量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一直沒有定數,法師說,舍利是佛在世間的分身,它的數量,並不是世間世人可以測量出來的。楊堅於是用七寶瓶把舍利子保存起來,等到了四海平定時,才想起來尼僧說的話。他將舍利送到各州郡建的舍利塔裡供養,塔下都畫有尼僧的圖像。有的書說舍利是尼僧的舍利,不知道的人都說是尼僧的舍利,其實不是。這是楊堅為了報答尼僧的撫養之恩而建的塔。



藝術與生活影視


隋朝立國之初,突厥屢犯邊境,在反擊戰中隋文帝文武並用,既有挑撥分化,又有軍事打擊,把突厥生生地給分裂成兩部,東突厥部啟民可汗稱臣,願意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稱讚他“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  

  

  的確,他也當得起這個稱號。他執政的20多年時間裡,國家安定,經濟繁榮,老百姓安居樂業,一片興旺景象。當時的糧食布帛“府藏皆滿、無處容納”,再造新庫,亦“堆積無餘”,隋文帝只好下令免除租賦,“寓富於民,不藏於府”。

  有非常之功者,必有非常之本事。縱觀隋文帝的成功,他在三個方面做的確實出類拔萃。

  一是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負重任。隋文帝是個很有魄力的皇帝,用時下比較時髦的詞兒形容,屬於開拓型的領導。但他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史書上說他“性嚴重,有威容”,其實,他也有浮躁的時候。隋文帝的妻子孤獨皇后,是個很賢惠的女人,就是吃醋太厲害。一次,她聽說隋文帝寵幸了一個女人,就把這個女人殺了。隋文帝氣得皇帝也不想當了,一個人騎馬跑出宮中,走進深山二十多里,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才返回了宮中。實踐增長才幹,生活使人成熟,或許,正是這樣的磨練才造就了他“性嚴重、有威容”的人格魅力吧?  

  

  二是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率先垂範。隋文帝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是非常務實,他的務實首先體現在身體力行上。比如說倡導節儉吧,隋文帝是出了名的。作為一國之君,他平時一頓飯不過一肉,宮廷用物,壞了的經過修補接著再用。在他的倡導和帶動下,皇后不尚麗服豔飾。宮人的衣服也是穿了再穿,少有新制。達官貴人也以節儉樸素為榮,便服多用布帛,不以金玉為飾。久而久之,形成了隋初崇尚節儉的社會風氣。由倡導節儉而想見其他,隋文帝的成功實在有其必然。

  三是真心關注百姓的疾苦,治國重本。本是什麼?本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南北朝淨出昏君暴君,皇帝像走馬燈似的更替,為什麼他們不能長久,原因或許很多,但有一點很關鍵,就因為他們沒把老百姓放在心裡,治國無本。隋文帝在這一點上卻很清醒,抓到了點子上。每次乘輿外出,碰到老百姓上訪,他都要停下來親自過問。經常派專人到下邊去,查訪吏治得失、民間疾苦。有一次,關中鬧饑荒,他派遣身邊的大臣去視察災情。有個大臣把老百姓吃的豆屑雜糠的食物呈給了他。他流下了心酸的眼淚,深加自責,引以為咎。  

  在君權至上的時代,一個皇帝能這樣做而且做的這麼好,實在難能可貴。遺憾的是,晚年的隋文帝似乎換了一個人,到了更年期似的喜怒無常。教子無方,大好江山,竟然二世而亡,隋文帝有責任。再有本事的人也犯渾,這一點,隋文帝也沒例外。


歷史錄益


楊堅統一了南北朝建立隋朝,打敗了屢犯邊境的突厥,所以被稱為聖人可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