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願意去銀行工作了?銀行的跳槽率高嗎?

蘇晚晴vril


銀行的跳槽率總體來說不算很高,但肯定比以前更高!這個時代在變化,沒有哪一個行業或者說職業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我自己的愛人就是畢業後在銀行幹了十多年時間,我對銀行業這十多年的變化還是很有感觸。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說幾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當年人們為啥都喜歡去銀行工作

我做了很多年校園招聘工作,對大學生就業的想法比較瞭解。

10年前,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希望去銀行就業,尤其是父母更是這種想法,還沒有等小孩畢業,就開始積極地在當地託人找關係進銀行。

那時候銀行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

一是工作“鐵飯碗”,非常穩定,除了公務員事業單位,銀行就是不二的選擇,去民企容易失業,但是到銀行絕對不會失業;

二是工作有地位,說出去有面子。那時候我記得我的父母也問過我,要不要考慮去銀行?我說為啥?他們說因為社會地位好啊,人家都羨慕在銀行上班的人,你去了銀行,以後親戚面前都響噹噹呢;

三是工作收入較高,尤其是起薪。一個大學畢業生,10年前到銀行工作,起薪一般都可以過10萬元,國有銀行麼福利更好,股份制商業銀行麼獎金更高,如果學金融的去企業做財務,能有銀行offer一半的收入就不錯嘍!

四是銀行業務容易開展,那時候互聯網還沒那麼發達,到了銀行工作拉拉存款、理財資源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國有大銀行,但凡你有些人脈關係,可以做出業績,進去混個科長都不是啥困難。

基於以上這些因素,那時候職場上的年輕人都喜歡到銀行工作,所以銀行不愁招不到人,基本都以校招為主,並且擇優錄取。

二、現在的人們為啥沒那麼願意去銀行工作了?

1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職場人似乎沒有那麼願意去銀行工作了。

前段時間我去杭州某大學參與校招宣講會,有家銀行的HR就正好和我們碰到,在隔壁教室。

我和他們正好聊起這兩年銀行招聘的形勢,對方說:應聘的學生有還是有,但肯定不如以前多了,尤其是優秀的大學生越來越少投遞銀行簡歷,確實感到有些失落感。

我想他們說的是實情,最近我愛人他們銀行也開始社會招聘了,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為啥改變這樣的招聘政策,我想也是和大學生的擇業取向有關係。

這些年,我自己對這一現象的理解,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因素:

一是互聯網興起以後,互聯網金融大大沖擊了傳統銀行業務,比如各種“寶”、P2P行業的衝擊等,人們更願意把錢直接存在互聯網平臺上,買理財這些也是,而非都要跑到銀行櫃檯去辦理。

當然,目前銀行自己的app上也都可以購買理財這些,可收益率卻往往沒有外部的互聯網平臺更具有吸引力。

二是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銀行許多櫃員崗位都面臨調崗或者失業了,以我們杭州為例,我注意到一些銀行的網點都開始縮減,人們要儲蓄或者辦業務,靠機器人都可以了,那麼多櫃員沒工作可幹,意味著銀行將來就不需要那麼多工作人員,你還要擠破頭進去工作嗎?

三是主要的國有銀行這些年福利銳減,失去了隱形的這塊收入,基本上薪資獎金都比較陽光化,加上業務越來越難做,10年過去銀行從業者實際的收入並沒有明顯增加。所以大學生在擇業時,銀行的offer沒有了以忘的“高薪光環”,自然不受待見了。

四是銀行從業人員目前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主要也是行業競爭激烈導致的,比如拉存款這些年就很難拉到,人們有錢寧可去炒股買房或者買互聯網理財;又比如實體經濟不景氣,貸款都貸不起了!

上述四點主要原因,導致了銀行業整體的吸引力下降了,人們就不怎麼願意去銀行上班。

三、對銀行的從業者來說,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外面的人不太願意進銀行工作,那麼已經在銀行上班的人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總體來說,雖然銀行吸引力下降,但平臺還是大的,工農中建幾家還是中國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中排行前幾的。

依託大平臺,內部發揮的空間還是有。

我個人對銀行業朋友未來的發展,提以下兩點建議,希望有所啟發:

1、在銀行內部積極拓展職業通道,儘可能偏重管理或者專業性強的崗位

其實銀行裡面的崗位也是有很多方向可以發展,對一個剛進入銀行的新人來說,你的定位可能不能只做一個櫃員,否則幾年後機器人就會把你給替代了!

我認為較好的途徑就是兩條,第一條是往管理崗位去晉升,比如副科長、科長(網點主任)、副行長、行長等,能有機會去當地總行做管理的最好,這樣起碼你在銀行裡面是核心骨幹,一輩子幹也比較穩;第二條就是走專業路徑,越是專業性強不容易被替代的崗位越好,比如銀行內部的一些信息化崗位、與資本市場有關的崗位、內部控制崗位等。

2、學習財務、投資、法律等其他方面的知識,培養自己複合型的專業能力

最近,我有個朋友剛剛從銀行跳槽去某上市公司做投資部經理,照理說他一個銀行的員工也只懂得金融,到企業裡頭怎麼能立足呢?

可他真的不一樣,他除了銀行內部的工作學習以外,還自學了許多方面的知識,包括考了註冊會計師等含金量很高的證書。他之前做的是對公客戶經理,幫助企業服務金融的同時,還能夠自發提供財務等方面的專業幫助。所以有家上市公司的客戶就高薪挖他加盟,才華麗地實現了轉型。

當然,銀行一般不允許自己的員工開展副業,但如果有條件也可以考慮這樣的機會。我知道微博等地方有大V就是銀行職員在做副業賺錢的,可能副業的收入都還比主業更高。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和啟發吧!

作者:丁路遙知事,頭條職場教育領域自媒體營銷號TOP5,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培訓師,資深職業規劃師,多家頭部平臺簽約作者,碼字很辛苦,歡迎點擊關注我。


丁路遙知事


題主瞭解的不願意去銀行工作,想必是因為看到了很多從銀行離職的情況出現。可實際上,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並不能代表很多人不願意到銀行工作。

我作為銀行從業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還是有人爭先恐後想進入銀行,但同時跳槽的人也相對較多。

一、校園招聘場景火爆

每年銀行每年都會到985/211院校進行校園招聘,而且分春招和秋招兩場。我有幸參加過一場招聘。我參加那一場是春季招聘。我所在的銀行共計要招聘30人,報名人數已經達到了將近600人,相當於要從20人中選一個人。

這樣火爆的情況,至少說銀行在大學校園中的號召力還是比較強的。大學畢業生中還是有不少人願意來到銀行的。


二、社會招聘吸引非銀行人士

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在向金融科技靠攏,大量招收科技人員。銀行現在的大部分科技人員都是從互聯網公司或是金融科技公司招聘而來。要知道,互聯網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的薪酬可是要高於銀行的。我的一個同事就是剛從一家軟件公司跳槽而來,據說他來到銀行年薪少了10萬。可為什麼他們還願意來銀行呢?

銀行的工資雖然不算很高,但是銀行的待遇還是很不錯的,五險二金都是按照最高的標準繳納,只要不出現大的違紀違規,銀行也很少辭退人。這樣穩定還高薪的工作,有誰不願意來呢?

當然了,銀行畢竟是一個企業,有員工離職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兒。銀行跳槽的員工也非常多。在銀行選擇跳槽的人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仍然選擇銀行

無論是在原來銀行工作不順心,還是為了在其他銀行獲得更大的發展。他們對於銀行的發展還是非常認可的。可以說,他們仍然認為銀行是值得他們付諸努力的行業。

第二種:離開銀行

這些人不願意在銀行工作了,他們所在的崗位,所拿的薪酬讓他們覺得,銀行不值得他們在銀行幹了。這些人普遍集中於櫃員崗,以及客戶經理崗,那些中後臺崗位,以及在銀行幹了十年以上的人是很少願意離開銀行的。

總結:

總的來看,雖然銀行現在的發展不如前些年那麼輝煌,但銀行的福利待遇仍然是處於各行業比較靠前的位置。銀行依然是大多數人想要進入的行業。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歡迎關注我:銀行研究僧。


銀行研究僧


如果是幾年前,去銀行工作,可能大家是很樂意,是國企,還是銀行,想想都覺得高大上。但目前來說,銀行並不是一個擇業好的方向,這是因為:

一、目前在銀行工作的壓力比較大。如果你是一個櫃員,你可能有攬儲的任務,有日均存款的要求等,完不成任務會對績效考核有影響;如果你一個客戶經理,你要面對公司或個人的不同貸款等業務需求,涉及到需要貸款授信,業務流程經辦,跟蹤業務進展等等事項,比較繁瑣;

二、大銀行相對小銀行,條條框框比較多,監管程度比較嚴,實際業務操作的靈活性上較差。比如我公司開立的工行,做一筆貸款業務需要幾道審批手續,提供的資料合同等還要按工行的合同要求跟客戶簽訂才能走貸款流程,最終這筆貸款要3-4天才下來,有時候下款還更久,顯然對急需付貨款的客戶來說時效性上並不友好,也會造成客戶一直催著客戶經理下款,壓力比較大;有時候為了趕業務流程,公司的客戶經理晚上都在加班,甚至週末雙休日都沒有。

三、銀行現在的收入水平並不拔尖,特別是底層人員,比如櫃員、普通的客戶經理等,月收入也就幾千元,做的繁雜事情也多,任務也重,給人一種性價比低的感覺。

四、銀行也是一個講資格、講人脈的地方,如果有親戚朋友或者父輩等人幫忙提攜照顧,那可能在銀行還比較好過,不然要上升也是一個辛苦的過程。

五、隨著支付寶、微信等便捷支付的普及,銀行的一些功能都被弱化,比如存錢現金,轉賬支付等,造成銀行需要的人員也在精簡,人員之間的競爭加劇,這也造成一部分人從銀行系統出來另謀出路。

綜上所述,銀行已經從我們印象中的高大上掉落神壇,變成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存在而已。作為一個傳統的行業來說,年輕人更向往去一些高科技的企業或者創新型的企業上班,投入自己更多的熱情去創造一份事業,而不是因循守舊的做日復一日重複的事情,這也是思想的一種進步吧。


蝸牛的企盼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銀行的競爭力越來越弱。比如支付寶、微信錢包等應用的出現,對銀行的業務衝擊力還是比較大的。不管是在身邊,還是通過網上得知,確實有一些人不願意去銀行工作了。主要原因有三個:

1、銀行的工資比不上其他金融企業

2018年,工資最高的是浦發銀行。人均薪酬達到23.66萬。還有一些銀行工資很低。

相比於證券公司,銀行的人均工資是要低很多的。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均酬排名TOP3的券商花落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華泰證券,分別為67.24萬元、61.09萬元和59.30萬元。

銀行的工資和證券公司差了3倍多。

所以,從待遇來講,銀行吸引力不大。

2、銀行的發展前景不被看好

大家在選擇一份工作的時候,一般都會看這個行業的前景。這些年來,銀行的業務受到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比如,存款業務方面,現在支付寶和微信錢包都出現了類似的業務,所以銀行攬儲能力有所下降;貸款業務方面,很多貸款公司出現,同樣衝擊了銀行的貸款業務。作為銀行的兩大業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很多人不看好銀行的前景。

馬雲說過,銀行不改變,我們來改變銀行。當然,銀行會永遠存在,但是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強勢。

3、不想去銀行的原因,主要是崗位低端

銀行的很多崗位,例如客服、櫃員,都是外包的。這種崗位的員工,工資並不高,而且都是勞務派遣工。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做。如果是一些高端崗位,還是很多人願意去銀行工作的。


劉仕祥演講思維課


現在的人不願意去銀行工作?這一定是你的錯覺!要去銀行工作的人很多很多。

但是,銀行的跳槽率,其實是挺高的。

01

銀行工作的吸引力還是很高的。

銀行作為一個半壟斷性質的金融行業,一直都吸引著各路求職者。

在銀行的工作優勢是很明顯的:工作穩定、收入高、有一定的職業優越感,所以在銀行工作,對求職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02

銀行的離職率也很高。

但因為銀行工作的一些特殊性,跳槽率也相對較高。

看上去其實挺矛盾的,實則不然。銀行就向一個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不能因為跳槽率高,就是現在的人都不願意去銀行工作了。相反,正是因為跳槽率高,才說明了願意去銀行工作的人多,否則,哪來這麼多人離職呢,離職當然先要入職嘛。

03

為什麼銀行的跳槽率會高呢?

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還是工作和待遇的問題

1、收入:在外界看來,銀行屬於高收入群體,但是銀行裡的高收入者,大部分都是中高層領導,一線基層的員工,例如櫃檯員工,大部分收入還是一般的,沒有想像的那麼高。

2、長期加班:雖然銀行號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但是實際上朝八晚八還差不多,銀行屬於加班的重災區,如果僅僅只是加班肉體上的折磨還好,但銀行還有很多加班所完成不了的精神折磨,即各類任務,有句俗語說得好:“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多少人最終都是被各類任務給逼走的。

3、工作壓力大:人人都有業務壓力,要麼是拉存款的壓力,要麼是放貸款的壓力,不把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薅一遍,那是不行的。

4、晉升難:銀行雖然是企業,很多還不是國企。但銀行卻跟大部分國企一樣,是一個講資格、講人脈的地方,如果有親戚朋友或者父輩等人幫忙提攜照顧,那可能在銀行還比較好過,不然要想要在銀行內晉升,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

5、新興行業的倒逼:隨著支付寶、微信等便捷支付的普及,銀行的一些功能都被弱化,比如存錢現金,轉賬支付等,造成銀行需要的人員也在精簡,人員之間的競爭加劇,這也造成一部分人從銀行系統出來另謀出路。

總結來說,銀行還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的,不是大家都不願意去銀行工作,而是銀行的工作性質和特徵,決定了很多人留不下來。


爬山虎虎


你確定現在大家都不願意去銀行工作?

銀行工作分為很多崗位,有些崗位確實沒有人願意去做,但是有些崗位還是有很多人搶著去做。

前段時間有個消息在網上傳的很火,就是招行的校招有很多世界前20的畢業生去應聘櫃員,這些天之驕子不乏國內的頂尖名校,比如清華,北大;也不乏世界頂尖學府的畢業生,比如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等。

這麼多名校的畢業生搶著去做櫃員,雖然是非定向櫃員,有可能幹一段時間就調到別的崗位去了,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銀行工作還是很吃香的。畢竟銀行的總體薪酬待遇方面都要比很多行業好。

比如下圖是2018年部分上市銀行的人均薪酬:

這些銀行人均薪酬基本都是在20萬以上,有些業績比較好的銀行人均薪酬甚至可以達到50萬以上,大家羨慕吧!

當然,這個所謂的人均薪酬僅僅是從數字上看是這麼多,這裡面很多人都是被平均的,比如有些高層一年的薪酬就幾百萬,但是有些底層的櫃員一個月的工資可能只有4、5千左右,這麼平均下來是很不合理的,但即便有不合理的地方,銀行很多工作崗位的收入都要比社會上其他行業收入高不少。

因此對於那些工作相對輕鬆,但卻可以拿著很高的薪水的崗位,大家都會搶著去做,比如貿易融資崗、資產管理崗、內審、投行業務、同業業務、產品經理、財務分析這些崗位就很吃香,很多人都搶著去做,不過這些崗位要求相對比較高,很多人都不符合門檻。

相對來說,基層崗位收入低,壓力大,工作忙,所以離職的人會高些。

目前銀行的貧富差距很大,這種差距不僅僅表現在不同銀行之間的差距,還包括同一個銀行不同地區之間、不同崗位之間,甚至同一個崗位不同人之間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最終導致大家對銀行的認可度不一樣。特別是對於很多基層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對銀行可能沒有什麼好感,這裡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櫃員這個崗位。

櫃員是銀行最基層的崗位,也是最累的一個崗位,很多人工作都是796工作制,也就是早上7點要到銀行準備相應的工作,晚上下班之後要做各種核對,參加各種培訓,忙到晚上9點很正常,週末也要參加各種培訓。所以一週能休息的時間很少。

除了工作忙之外,櫃員還會面臨各種任務考核,比如存款考核、理財考核、手機銀行下載量考核等等,所以這些基層的工作人員乾的都是髒活累活。

如果工作忙點累點能獲得較高的收入,那倒是沒有什麼,最關鍵的是,基層的櫃員往往也是銀行當中收入最低的一個崗位,目前在一些三四線城市,普通的櫃員一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只有3、4千塊錢不要覺得奇怪,所以櫃員流失率高也是很正常。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目前很多銀行基層崗位,特別是櫃員都是派遣制,並不是銀行的正式員工,他們在收入待遇、晉升機會方面都跟正式員工有很大的差距,也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在銀行幹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離職幹別的事情去了,畢竟有能力的人找一份比櫃員收入高的工作並不是什麼難事。


貸款教授


精英菌有次和一個朋友聊天,他的孩子在加拿大留學,精英菌就隨口一說,你孩子回來後讓她進銀行行了,女孩子去銀行挺好。因為精英菌知道,他的資源足夠讓她孩子去銀行工作。但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朋友說,銀行太累了,不打算讓孩子去。

其實這朋友說的確實是一個事實,現在大部分進銀行的應屆生,基本都是去銀行基層,做櫃員,做理財經理,做會計,至於去分行等這樣的機關,也需要在基層工作至少一年以上時間,才有機會通過內部競崗的方式去到分行機關,但是,這樣的機會,著實是太少,沒有一點實力,甚至是關係,很難被選調,就是被選調了,如果運營不放人,還是很難走,畢竟,運營一直是缺人。早上8點到單位,晚上八點才回家,甚至要到八點以後,這是基層支行的工作常態,所以,確實是累。

都說現在銀行多,基本就能見到一個銀行,確實,銀行不僅多,造成銀行業內之間的競爭加劇,還面臨著網絡銀行及P2P等新興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在銀行工作,壓力還是蠻大,尤其是很多任務都分解到個人。最近熱的ETC安裝問題,是武漢還是哪裡有個地方的銀行人員,去高速路口借隨路政人員查車,來向過往車輛推銷ETC,可見壓力多大。

隨著競爭的加劇,銀行業的日子就不如以前好過,有的待遇相應的就上不去。精英菌知道有個國有行的分行,19年入行的,實習工資拿到手也就2000多一點,這個工資還是有點出乎精英菌意料的,一年的實習工資,一年後轉正,待遇其實也不是很高。所以,當時這個分行在集中培訓和分配到支行以後,相繼就走了好幾個,要知道,這些人都是央財的碩士。所以,待遇競爭力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儘管銀行有這麼多那麼多貌似不受歡迎的問題,但是,銀行仍然是應屆生求職的熱門單位。對於學經濟,金融的畢業生來講,能進入銀行這樣對口的單位發揮所長,還是很幸運的事情,並且隨著自己資歷的增長,薪水等自然會漲上去。所以,儘管有很多基金公司,投資公司,信託公司,p2p等互聯網金融來競爭與分流,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相信銀行還是求職者熱門!

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高薪職位,獵頭服務就上無憂精英網(www.51jingying.com)


無憂精英網


頭半句說的太絕對了,現在進銀行仍然是要擠破頭的,今年我們銀行上海分行校招基層營銷崗據說連復旦研究生都刷掉了,競爭仍然很激烈。

話說回來,我們銀行長期缺編,招不到人。。。一是達到條件的人少,二是真的沒人報名。

至於為什麼許多人不願意進銀行,銀行跳槽離職的那麼多,簡單的說幾句。

1、社會發展了,經濟繁榮昌盛,高收入行業比以前越來越多了,像現在的通訊、高科技、網絡行業許多收入都比銀行高,也很受歡迎。就像BTA、華為之類,早二十年或是十年前都沒有這麼吸金這麼拉風。人的選擇多了,是好事。

2、銀行的性價比低了,還是因為經濟發展了,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衝擊特別大。銀行也是越來越多啦,全國五千家銀行,一個縣城就有二十家銀行,競爭激烈。客戶的選擇多了,銀行員工的壓力就大了。壓力大了,性價比就低了。

3、近些年銀行員工的收入增長的不是特別明顯,我許多同事十年前在銀行多少收入,現在還是多少收入,沒什麼變化。還有些銀行這些年業績不好的,收入下降的都很多,自然人心惶惶。

4、監管越來越嚴,以前瞎賣保險,捆綁銷售乾的多,民憤難平,現在不讓幹了。頭上的攝像頭越來越多,檢查手段越來越先進,越來越不自由,受處分的越來越多。銀行裡許多人都是捱了處分,不得不跳槽。

5、銀行多了,從業人員也多了,自然流通也多了,顯得跳槽的也就多了。

6、其實銀行的招聘條件仍然很高的,大部分銀行校招都是要求重點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的。社招的話像某銀行規定要全日制本科,兩年以上工作經驗,三十五週歲以下,原單位需是五大國有銀行或是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郵儲銀行除外。。。。

7、照每年發佈的社會行業平均薪酬來看,銀行業的收入水平仍然高於社會平均的,只是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了。

8、現在的年輕人自己的思想主動權提高了,受父母或是他人影響的少了,被父母強制推進銀行的少了。

9、現在的人生活條件也好了,寧願收入低一些也不願意進銀行受苦了。

10、社會輿論風向變了,說銀行不好的人多起來了,那銀行也許就真的不好了。


郎峰徐迅


銀行得罪了誰?為什麼大家都沒有去銀行的意願了。

01鐵飯碗不鐵

曾經誰進了銀行,那都是要被村裡人羨慕好久的,都會說:誰家那小誰,進了銀行,天天坐在辦公室吹空調拿高薪。再加上有體制,不用擔心失業,一輩子都不愁了。


那都是以前,現在則不一樣了,不只是很多人不願意去銀行工作了,銀行為了節約成本也會裁掉一批不能為銀行創造更多收益的人。

人人都有了危機感,鐵飯碗不再是鐵飯碗,不努力隨時都可能被替換掉。

02就業機會增多

曾經的工作崗位好像沒有那麼多,不進銀行、不當老師、考不上公務員看上去就好像只能去工廠打工或者回村裡種田放牛了;但是現在不一樣,真的是無論做什麼行業都能掙到不少的錢,唱歌的,開直播做網紅的,開直播打遊戲的,做自媒體的,寫悟空問答的,等等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能養活自己,並且還能獲得很滋潤。

銀行好像也沒有那麼稀罕了,多的是能掙錢的地方。

03工作累 晉升慢

我說銀行的工作累應該沒人反駁吧!我有個同學,在銀行天天說的是五點半下班,但是實際可能是晚上九點或者十點多才能忙完所有的事情離開銀行回家。

除了工作累還有一點就是晉升慢,沒有人脈的情況下,你拉不到存款;沒有人脈,你晉升渠道也比別人窄,而晉升慢就是待遇一直提不上去啊!

綜上:去銀行工作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吃香了,沒有以前遠超其他行業的待遇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樣的安逸了,自然去的人變少了。至於跳槽率高不高到是沒做過統計,只是我同學裡面畢業就去銀行的人不少,到現在還在銀行的卻只剩一個了。


掙錢不易,將本求利。我是@易將學財,感謝閱讀!!!

易將學財


像銀行和一些大型國有單位在很多人心中,是傳統又最偏穩定的職業鐵飯碗,但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跟我談穩定,談保障,我會覺得是個笑話。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已經被拋進時代快速發展的旋渦裡了,而且未來的加速度還會越來越大,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再做銀行業這樣穩定的工作了,難道都不想要“鐵飯碗”了嗎?



01 時代的進程,會讓銀行業的日子更難


2015年是互聯網元年,從2016年開始,很多行業都會重新洗牌,或者加快洗牌的速度。傳統銀行業也不例外,銀行業的日子會更加艱難,互聯網金融會漸漸滿足大眾理財需求,當政策更加開放,全套金融服務體系將更完善。


不只是銀行業,我相信在未來10年,線上教育、知識付費會真正迎來春天,看現在很多第三方平臺增長的付費用戶和不斷進場搶奪賽道的投資人就看得出來,傳統線下教育的市場份額會逐漸縮水。再加上“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正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奔向大眾的視野,更多行業會失守城門。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會有一大批所謂工作穩定、旱澇保收的人在困惑,為什麼人家的收入在指數級增長,我的收入卻連維持基本的線性增長都困難?


02
很多人已經明白,死工資正在拖垮自己


上次在上海,和國有銀行的一朋友吃飯。他畢業後一直在銀行,規規矩矩,也算是做到了中層,年薪稅後20萬人民幣,買了上海郊區的小房子,謹慎地花錢過日子。


但是,他說他很焦慮。他說上海機會很多,好些朋友做了公司,前幾年邀請他入夥一起幹,但是他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麼一份穩定的收入,不敢放棄。


他看過當年覺得不如他的人現在賺了好多錢,也看到那些所謂的精英,一直痛苦地掙扎在融B輪的路上。


他覺得雖然身在上海這座有最活躍、最多的資本、最密集人才的城市,但自己好像是這座城市的局外人、旁觀者。這座城市的熱鬧,和自己沒什麼關係。


而他這份薪水,越來越覺得雞肋,吃不飽也餓不死,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樣沒勁。看似奇怪,但細想又合情合理。工資收入,這個大多數人的傳統收入模式,在這一輪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正在變得越來越尷尬。


確實,互聯網行業變化太快,成就你的,也會很快束縛你,我身處迭代極快的新媒體行業,短短四五年,見證了公眾號的繁榮,見證了今日頭條的崛起,正經歷抖音的爆火....接下來,會怎樣?反正我不知道。


說實話,非常沒有安全感,錢賺著賺著就沒了。


那為什麼什麼多人沒去找份像銀行這樣穩定的工作?


第一:越相對穩定的工作,越不賺錢


相對來說,越穩定的工作,越賺不到錢。畢竟這才符合商業規律和競爭法則。


第二:時代變了,競爭加劇,資歷也不值錢了


時代變快=競爭加劇=不可能存在穩定的工作


不要以為,你在一個銀行或國有企業10年、20年資歷老就行了,更不要以為再工作七八年,工資自然就會漲,這種價值觀只適用於上世紀。


因為上世紀國內都是以製造業為主,熟練工相對有優勢。而現在互聯網,新興行業崛起,迭代特別快,對技能更新的要求很高。你技能不長進,工資就不會漲,甚至會往下降。在這個時代,有覆盤、有思考才叫經驗,否則,你那隻能叫經歷。



03 很多工作雖然穩定,但薪資已失去了想象空間


傳統的工資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當今的新商業,尤其是互聯網商業。


工資的增長模式是線性的,而互聯網商業的增長模式是呈指數的。工資收入模式的前提是,一個人是相對靜態和穩定的,工資收入的增長是與這個人專業度和豐富經驗成正比的,是隨著時間呈線性增長的關係。所以工資存在合理性的一般前提,是這個公司有穩定的架構。


你現在做一份工作,很少會做這份工作的十年規劃,做個三年規劃就不錯了。一方面,因為現代商業狀態下工作的壽命越來越短,你幹到40歲幾乎就是職業天花板了,另一方面,一家公司的迭代速度非常快。


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在於產生了人與人更低成本的連接、更高溝通的效率、更高頻的合作交易。一句話總結,就是增大個體的連接力、影響力和未來不可預測的想象空間,是有可能呈現爆炸式指數增長的。


所以傳統的工資模式其實是並不太適合互聯網商業的,因為太慢了,太沒有想象力了,股權模式其實更適合。


如果你在一線城市,你會發現,如果你僅僅靠工資收入,一般都是買不起房子的。因為工資的漲幅一般跟不上房價漲幅。


所以我身邊好多人都有30歲危機,工作了五六年,收入好像增長了,但是和房價、物價、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消費慾望比起來,反而覺得更不滿足了。


所以,像在銀業這種穩定的企業中,線性增長的工資,其實是低估了你在這個時代可能擁有的更好價錢。



04 忘記短期的穩定,追求自己能力的鐵飯碗才是真的


如果一個人領的是死工資,但是所處的行業讓你越來越動盪,變得更容易被替代,那麼這個工資收入,不僅不是保障,而是職場陷阱了。


舉個例子,我一好朋友,在三線城市,是一個大型國企一把手的秘書,絕對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有不錯的仕途,但他說他很焦慮。


他說他和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朋友聊天的時候,雖然大家都很羨慕他現在貌似人生贏家的日子,但是他說:“我有時候會聽不太懂他們講的一些互聯網的東西,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結構很閉塞,感覺自己落後這個時代了,有種出局的感覺。”


“這種感覺,不想就會麻木,想起就會覺得恐怖。”這種看似穩定的飯碗,好像這幾年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了,而且體制內的很多制約,導致他很難開發自己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應該怎麼做才能有真正的鐵飯碗呢?



第一,學會主動規劃自己的發展


工資高和工資低的人,除了能力的差別,更大的差別是:有沒有漲薪思維。所謂漲薪思維就是,對於工資的態度,不是默默等待,而是主動規劃。


你不主動規劃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和同齡人的工資差距,會變得越來越大。


漲工資和個人發展這件事,也是有馬太效應的。


什麼叫馬太效應?就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而且差距還會變得越來越大。


如果你不幸是你一直原地踏步,起點一直很低,按這樣的趨勢,幾年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年薪可能只是別人的月薪了。


第二,所謂鐵飯碗,是有隨時離開一個企業的能力


互聯網帶給我們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也有一不留神被淘汰的可能。


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變得稀缺,變得有話語權。或許我們應該多想想如何抓住週期越來越短的機遇,抓住一次人生的資產泡沫,哪怕只有一次,完成原始財富的積累。


就像還在體制內的人,要時刻保持離開體制的能力;就像還在領工資的人,要時刻警惕,你的價值,可能一直被工資低估了。


<strong>

時代變化越來越快,滋生穩定的土壤沒了,穩定的工作也越來越少,對自己最大的殘忍就是讓自己追求穩定。如果這個時代有鐵飯碗,那必定不是一個企業的一個崗位,而是你不斷迭代的個人能力,是你隨時離開的能力,所謂鐵飯碗,不是你在一家單位有飯吃,而是你足夠牛逼,在任何一家單位都有飯吃。


所以,真的不要留戀所謂的穩定,留戀所謂的舒適區。如果你還不甘心,如果你還想做點什麼,那就趕緊改變。


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鐵飯碗,這樣的人會換公司,換平臺,但他們絕不可能失業。因為他們佔據的不是一項能力外化的崗位標籤,而是掌握的一項能力的最內核,於是這項能力外化出來的崗位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在改變和創新,他都能隨風而變,讓自己依靠土壤再長出來。


歡迎關注@彪悍貓先生,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