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引言

官渡之戰,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時至今日依然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要了解三國,不可不瞭解官渡之戰。而要了解官渡之戰,又不得不瞭解這場戰役雙方的最高指揮者曹操與袁紹。勝利者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數年之後成功奪取冀州,奠定了其在北方的霸業,也打下了曹魏立國的根基。而失敗者袁紹,則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剛愎愚蠢、目光短淺的壞印象。其實,作為曹操一生中最為強大與最為懼怕的敵人,袁紹能夠崛起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是有一定原因的,他的形象並非如後世小說戲曲中所刻畫的那麼呆板。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袁紹是個什麼樣子?

他又是如何崛起成為曹操一生中最強大的敵人?本文便來詳細講述官渡之戰前袁紹的發跡史。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名門之後

我們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在講到袁紹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四世三公",說的就是袁紹出自名門之後,所以在天下有著很高的聲望,而歷史上的袁紹也確實是出自東漢歷史上的名門之一——袁氏家族。

袁家的崛起要從袁紹的高祖父袁安算起,袁安大致生活在漢明帝、章帝、和帝時期,從一個基層官吏逐步做到了司空、司徒等三公之職(東漢歷史上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空、司徒三個官職,是百官中地位最高的官職),從此袁家的仕途便開始一番風順。從袁安開始,一直到漢末的袁紹的父輩袁成、袁逢這一代,袁家歷史上連續四代出了五位做個三公職位的人,分別是袁安、袁敞(袁安子)、袁湯(袁安孫)、袁逢(袁安的曾孫)、袁隗(袁安的曾孫)。袁紹就是袁逢的庶子(非正妻所生),後被過繼給了袁成(袁逢與袁隗的哥哥,早卒)。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袁安

從袁安到袁紹,可以說袁家的歷史與東漢王朝的歷史是同時發展的,從漢初的漢明帝時期到漢末的漢獻帝時期,都能看到袁氏家族的身影。也因為連續四代人都出任過東漢朝廷的三公之職,其門第之高,聲望之盛是當時其他的家族所無法比擬的,唯一能與其齊名的家族就是弘農楊氏(因安帝時期的楊震而發跡,後被曹操所殺的楊修即出自弘農楊氏)。但是,袁氏因為多於權貴交結,例如中常侍袁赦,即為袁隗的宗族,袁氏靠著與中官交結的手段,其權勢與富貴在當時的東漢朝堂上無人能及。桓靈時期發生了兩起針對士人的黨錮之禍(即禁錮士人為官),袁家絲毫沒有被波及,也足見其滔天的權勢。更有甚者,東漢實行察舉制,即人才的選拔通過官員的舉薦來實現,這就導致大批東漢的官吏是經由袁家的舉薦而步入仕途,他們與袁家之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袁家對這些經自己舉薦的官吏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正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是也。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黨錮之禍

袁紹就是出自這樣一個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官富後代"。不僅如此,按照史書的記載,袁紹此人"有資貌威儀,愛士養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不僅長得帥,而且還是一個愛養士的人(養士是戰國時期形成的一種社會風俗,有權勢的人往往喜歡收養一批門客為自己效力,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敬賢愛士的名聲)。不僅出身在權貴之家,又"有資貌威儀",袁紹的人生起點不知比當時的平輩人高出了多少倍。所以他剛剛步入仕途之初,許多人便"爭赴其庭",迅速在他身邊積聚了一大股政治力量,這為袁紹登上歷史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禍漢元兇?

袁紹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遇到了何進。何進當時位居大將軍,他的妹妹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何進聽聞了袁紹的聲望,便將其招募到了自己的幕府中為自己效力。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何進

當時的東漢王朝,剛剛經歷了黃巾大起義的衝擊,已經是一座將傾的大廈,但是統治階級卻絲毫沒有反省的意思,一場新的風暴已經在東漢的朝堂上開始醞釀,而風暴的導火索則來自漢靈帝本人。漢靈帝劉宏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即是何皇后生的劉辯,次子即後來的漢獻帝劉協(王美人所生)。漢靈帝比較喜歡這個小兒子,但奈何長子劉辯背後有大將軍何進的撐腰,易換太子之事難以完成,雙方為此明裡暗裡進行了不少的鬥爭。

漢靈帝欲換太子,但軍權被當時的大將軍何進所把持,所以靈帝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時候設立了西園八校尉一職,任命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統領軍政大權,而為了儘量瓦解拉攏何進的勢力,袁紹被靈帝招募入西園任中軍校尉(同時被招募的還有曹操,任典軍校尉)。而這一機構的設立,直接激化了蹇碩與何進之間的矛盾。

中平六年(公元188年),漢靈帝突然駕崩,易太子之事並未完成,但靈帝死前將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劉協

託付給了蹇碩,意欲讓其完成易太子之事。結果,獲得眾人支持的何進先下手為強,殺掉蹇碩立劉辯為帝,史稱漢少帝,一場政治危機似乎就此終結。然而,袁紹的出現卻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殺掉蹇碩之後,袁紹見何進此時已經是大權在握,一呼而天下應,於是便極力勸說何進趁此良機徹底除掉所有宦官。袁紹有此建議的背景,是東漢歷史上的宦官與士人之間的鬥爭由來已久,但往往都是宦官集團獲勝。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黨錮之禍,就是由宦官集團發起的,給東漢士人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黃巾起義爆發後,為了平定起義,漢靈帝不得不解除黨禁,大批被禁錮的士人又回到了朝廷之中,這也為日後矛盾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袁紹出身名門袁氏家族,是士人集團中一等一的高門,雖然他的家族與宦官集團有所交結,但袁紹本人則堅決的採取反對宦官的政治立場。他早年交結的人士大多都為黨錮或者同情黨錮之士,他本人也多次發表反對宦官專權的言論,甚至與當時的一位將領蓋勳密謀剷除宦官。當時的一個大宦官趙忠就曾對袁紹的舉止有過懷疑:"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袁隗為此還專門指責過袁紹,但袁紹一直沒改。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袁紹

袁紹欲除宦官,從本質上看倒不是因為宦官損害了他的利益,而是因為在反對宦官的過程中袁紹可以獲得大批士人的青睞與支持,從而贏得所謂的聲望,這是當時那個時代至關重要的東西(漢末崇尚品評人物,獲得高評的人不但得到當時士人的青睞,也能進一步拓寬仕途。而這種品評人物的選舉風氣發展到魏晉時期就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因此,政治上敏感的袁紹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實現他目標的機會,於是便極力慫恿何進誅殺宦官。

何進聽了袁紹的慫恿,也有欲除宦官的意思,但他又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何進一家出自屠戶,地位很低,他們能夠發跡和宦官的扶持其實有著很大的關係。當年何皇后與靈帝的母親董太后鬧得水火不容,宦官們在其中對何皇后多有幫助,所以何進欲誅宦官,他的妹妹,已經是太后的何太后不同意,他本人也一時拿不定主意。

袁紹見何進遲疑,就向他提出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召猛將入京以脅迫太后,逼著太后不得不同意誅殺宦官,而這個"猛將",就是日後的董卓。何進聽了這個建議後,大聲叫好,他覺得這是一個可以避免讓他出面的好辦法。但是當他把這個想法跟其他的幕僚一商量,就遭到了眾人的反對。曹操在聽聞袁紹出的這個主意之後,大笑道:"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但是,眾人的反對沒有效果,何進最終還是採納了袁紹的建議,召董卓等外將入京。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董卓

事已至此,矛盾就已經被激化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為了生存,宦官們做了殊死一搏,將何進騙入宮門立即斬殺。得知何進被殺後的袁紹立刻組織何進的部隊,與弟弟袁術一起火燒宮門,衝入皇宮後立刻對所有宦官大肆屠殺,而為首的幾個大宦官不得不帶著年幼的皇帝與太后逃出皇宮,走投無路之後紛紛自盡。少帝等人最後被董卓找到,接回皇宮。東漢王朝的歷史至此進入了紛亂的時代。

雖然此時的東漢王朝已經是千瘡百孔,破敗不堪,但好歹它依然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格局,縱使它日後必然滅亡,想必也許不會出現如此長時間的動盪格局(自漢末到西晉統一,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之所以會如此,袁紹要負很大的責任,正是因為他的這個"餿主意",給了董卓入京的機會,打開了亂世的潘多拉魔盒。

梟雄之路

董卓入京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便計劃廢帝之事。他藉口陳留王劉協更為聰明,強行廢掉了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皇帝,即後來的漢獻帝。為此,朝堂上經歷了一系列的搏殺。

袁紹堅決反對董卓改立劉協之舉,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袁紹是何進陣營之人,雖然此時何進已死,但袁紹與何進的政治目標是一樣的,那就是擁立少帝劉辯,這就與董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史書中對袁紹與董卓的衝突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種是袁紹強硬的頂撞了董卓,而後離開了洛陽。另一種是袁紹委婉的反對了董卓,而後逃離了洛陽。不管哪種記載為真,袁紹與董卓有矛盾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董卓入京以後通過一連串的手段,併吞了原何進與執金吾丁原的軍隊,勢力大增,深感時局不妙的袁紹也就在此時離開了洛陽逃奔到了冀州。

董卓掌握了漢室大權後,他雖不滿袁紹,但聽從了手下的建議,需要顧慮袁家在天下巨大的聲望,授袁紹為渤海太守,意圖緩和雙方的關係。然而,袁紹卻並不領董卓的這個情,於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值董卓在洛陽胡作非為之時,袁紹與渤海起兵,討伐董卓。而在袁紹等人巨大的號召下,天下各鎮諸侯紛紛起兵相應,組建了討董聯軍,袁紹任盟主。

聯軍聲勢浩大,董卓也難以抵擋,不得不遷都長安。漢室西遷,則意味著放棄對關東地區的控制權,東漢的天下頓時陷入分崩離析的困局之中。討董盟軍攻佔洛陽後,便不再進取,實則已經解散。各路諸侯都知道,漢室這面旗幟已經扶不起來了,此時正是亂世立業之時。於是,長達數年的漢末軍閥混戰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袁紹此時雖號為盟主,但其實實力尚微,他只是靠著巨大的名望才坐到盟主的寶座。但是如果要在亂世爭雄,只有聲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足夠的實力。原本以扶漢助漢立志的袁紹,此時已經悄悄改變了心志,他已經開始朝著梟雄的路途前進了。

袁紹事業發跡的第一步,是遇到了謀士逢紀,他給袁紹的建議是佔有冀州,以圖天下。冀州的位置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省一帶,在當時是人口殷實、經濟富庶的地方,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就是據冀州而立大業的,可以說逢紀的這個建議極具戰略眼光。袁紹立刻同意了他的建議,而當時的冀州牧韓馥是個沒主見的人,他一直懷疑袁紹有圖謀他冀州的企圖,所以一直跟袁紹有過節。但他畢竟是一州牧守,大權在握,按理說是不應該怕袁紹的,所以袁紹暗地裡聯結公孫瓚南下進攻韓馥,同時派人去勸說恐嚇了一番韓馥,讓其將冀州讓給袁紹。韓馥聽了袁紹說客的一番威逼利誘,竟然有了"讓賢"的念頭。雖然期間有謀士沮授"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間,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的正確建議,奈何還是戰勝不了自己內心的軟弱,將冀州牧的職位"讓"給了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冀州的袁紹實力可謂一飛沖天,他的事業也迎來了向上期。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逢紀

袁紹事業發跡的第二步,大敗公孫瓚。奪得冀州之後,袁紹與公孫瓚的矛盾開始顯現了出來。公孫瓚是漢末梟雄之一,他早年與劉備一同師事盧植,而後常年在北境領兵打仗,併吞劉虞之後,公孫瓚事實上成為幽州的實際統治者。而袁紹與公孫瓚的矛盾,則起因與袁術。之前,袁紹曾趁著袁術的將領孫堅進攻董卓之時,派遣他的將領周昕進攻孫堅的豫州,袁術大怒之後派孫堅率兵趕走了周昕,而在這場戰役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隨同孫堅一起討伐周昕,不幸陣亡,於是公孫瓚就將這股怒火燒到了袁紹的頭上,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舉大兵攻紹。

公孫瓚常年在邊境作戰,甚得軍心,且軍事力量也頗為強大,所以當他舉兵攻打袁紹的時候,冀州許多郡縣紛紛向公孫瓚投降。袁紹起初畏懼公孫瓚的實力,但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而在這場袁瓚之戰中,改變雙方實力對比的是袁紹的將領麴義,他成功在界橋一戰中大敗公孫瓚軍主力,迫使公孫瓚退回幽州,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袁紹徹底消滅公孫瓚,併吞了他的幽州地界。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公孫瓚

袁紹事業發跡的第三步,統領四州。就在袁紹於界橋一戰大敗公孫瓚之後,東漢天下的格局也越發的混亂。在這個亂世之中,袁紹始終秉持著逢紀給他的建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從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間,袁紹憑藉自己的能力兼併數州土地,以自己的兒子袁譚出任青州刺史(今山東大部),外甥高幹出任幷州刺史(今山西大部),再加上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成功佔領幽州,袁紹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階段,坐擁四州領地,號稱"帶甲百萬"。

然而,當袁紹迎來他事業高峰期的時候,也迎來了他事業的轉折期。就在他大力開疆拓土的階段,袁紹也錯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西遷長安的東漢王朝再一次迎來大亂,原董卓部將李傕、郭汜互相火併,百官庶民死傷無數,漢獻帝劉協逃離長安意圖迴歸洛陽,一路上顛沛流離,形同乞丐。就在這個關頭,有人建議袁紹奉迎天下於鄴城,好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也有人對這個建議表示反對,認為漢室沒有必要再去扶持,而且奉迎天子之後可能會有很多不便。袁紹綜合考慮了一下之後,放棄了奉迎天子的建議。袁紹放棄了,但曹操卻快馬加鞭的趕赴洛陽,將漢獻帝奉迎到了許都。從此,漢獻帝就成了曹操手中的一張王牌。而就在這個時候,袁紹才意識到沒有奉迎天子是政治上的一大失誤。雖然他不斷要求曹操將天子"讓"給他,但政治精明打的曹操怎會輕易放過這一歷史機遇?袁曹之間的矛盾,也由此愈演愈烈。終於,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爆發了,曹操大敗袁紹,袁紹悲憤交加,於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逝世。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互相爭位,相互拼殺,曹操坐山觀虎鬥,並最終各個擊破,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徹底平定冀州。

亂世梟雄:一篇文章讀懂袁紹的發跡史

袁紹

正史君趣說

縱觀袁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朝廷任職階段,這個時期袁紹與大多數士人子弟一樣,欲博取盛名而參加到了誅除宦官的隊伍之中,他成功掌握了歷史機遇,但終因自己拙劣的政治眼光釀成日後的大禍,打開了亂世的大門。

第二個階段則是漢末軍閥混戰的階段,袁紹勢單力微,卻成功在數年之內作用河北四州之地,一舉崛起為當時天下勢力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不得不說袁紹還是很有才幹的一個人。但他也有很多致命的弱點,政治眼光短缺可以說是他至始至終的一個缺點,而當他達到事業的頂峰期後,又產生了驕傲自滿、剛愎自用的缺點,最終讓自己辛苦開創的事業付諸東流。事實雖然殘酷,但也合乎情理。

袁紹此人對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由於他的"餿主意",開啟了漢末亂世的動盪,這是他的罪過。但他在曹操之前成功統一了河北之地,為曹操日後的統治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從這個方面看,袁紹對歷史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貢獻。袁紹的一生,不能用英雄來稱呼,恐怕唯有稱其為梟雄,才是最符合他歷史定位的詞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