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在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76歲的潘平福從1966年經營聚華園老茶館,就承諾低價供應茶水,為老茶客們無怨無悔服務了53年。老潘和他的“一元茶館”,成為了各地廣為流傳的佳話,他的事蹟感動和激勵了許多人。

前不久,在第六屆浙江省道德模範頒獎活動上,潘平福被授予“浙江省道德模範”稱號。載譽歸來的潘平福,更是成為了街坊鄰里爭相學習的榜樣。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購買國旗送給小孩

近日

記者來到荻港古村

再次探訪“一元茶館”

多角度採訪潘平福的身邊人

透過更多茶館以外鮮為人知的故事

領略省道德模範的風采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潘平福載譽歸來

受訪者

荻港村“六老”辦章宇民

章宇民是潘平福的小學同班同學,倆人從小一起長大。談起潘平福,章宇民的第一反應就是:做事誠信,生活儉樸,待人和藹可親,願做善事、做好事。

與潘平福的友誼還得從倆人9歲讀小學那年說起。當時,倆人是同桌。有一次,潘平福不慎把他的茶壺打碎了,就很生氣地說了他幾句,硬要他賠茶壺。可潘平福一聲不響,流著眼淚,事後看他可憐,他父親也來賠不是,此事就算了,倆人還是好朋友。小學畢業後,倆人就分開了,章宇民去讀初中,而潘平福拜了一個姓賴的理髮師為師,跟隨他父親開設了理髮店。

潘平福學歷不高,但他很注重自己的學習,一個小小的茶館,每年都訂閱《湖州日報》《湖州晚報》等報刊,《良友》《益壽文摘》等雜誌。空閒的時候,自己翻翻,也讓茶客看看,瞭解國家大事,增長知識。他收入不高,平時省吃儉用,很少去旅遊,偶爾會去能當天來回的地方。但是,對捐款等公益活動,他很積極,希望工程、新建荻港農民公園……這些他都很捨得花錢,慷慨解囊。

潘平福平時樂於幫助別人,為人排憂解難。曾經有過一個政策,幹過知青的可列入工會,然而市知青辦檔案資料遭到破壞,找不到下放荻港的知青依據。幸虧潘平福工作仔細,一本破舊的知青下放冊子,完好保留至今。有了這些原始資料,不少人解決了加入工會的問題。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保存至今的知青名冊

章宇民認為,潘平福身上的模範精神,可能與他從小在荻港長大有關。荻港歷代名人有良好的行善積德傳統,早在清代,荻港章家、吳家,在荻港主要交通到路上鋪石板路,顧家兄弟自掏腰包建造長春橋。另外,潘平福的父母從小對他教育比較嚴,良好的家風家訓,使他悟得了做人的道理。啟蒙老師章玉華對他的教育也比較深刻,他始終牢記“學儒重文、積善行德”,總能與荻港的老年人打成一片。

受訪者

荻港村鄉賢會工作者章冬梅

2017年,荻港村鄉賢會成立後,潘平福被推選為鄉賢代表。身為荻港人,又是鄉賢會工作者,章冬梅經常聽到潘平福的善舉。

昔日荻港有13家茶館,如今僅剩下“一元茶館”。“幾十年堅持一元經營,全憑他的剃頭手藝。”章冬梅談起潘平福學藝的經歷。雖然潘平福的父親也是剃頭匠,但要學藝精深,還是要拜師。

當時,有一人叫賴壽仁,去過上海,緊追大城市的潮流,燙髮、剪髮手藝遠近聞名,潘平福14歲就拜他為師。行行有規矩,入了剃頭行,先練基本功,三年後,師傅才會正式傳授手藝。七年學徒熬成“匠”,潘平福憑著吃苦和悟性,學到了這門手藝,這才開始獨立門戶,一做就做到現在。

這些年,潘平福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困難家庭,對於一些病殘老人、行動不便的村民,他總是主動上門服務。出生在荻港的王雪寶,2012年,退休後回到湖州居住,每月一次的理髮都會找潘平福。不單是潘平福的手藝精湛,還有對他為人的一份情誼。後來,王雪寶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潘平福偶然從王雪寶家人口中得知他的病情,就每月主動一次上門為他理髮。無論颳風下雨都會帶上他的理髮工具,乘坐汽車趕去湖州給他理髮,直至臨終。王雪寶的後人每每提起這事都記憶猶新,充滿著對潘平福的感激之情。荻港的老街坊也喜歡找潘平福理髮,不管是老弱病殘,只要顧客需要,他都會趕去為他們服務,對每一名顧客都一視同仁。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給身體不適的街坊上門理髮

潘平福自己生活儉樸,但為民服務的事他捨得花錢。今年的國慶期間,荻港村裡巷埭和沿街商鋪、民宿門口都早早地掛上了國旗。原來,潘平福用自己省下來的錢,購置了100面大國旗分發給里巷埭的沿街商戶,向遊客分發了500面小國旗,還在橋頭懸掛了兩條歌頌祖國的橫幅。正如潘平福所說:“今年是新中國的大生日,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作為一位普通百姓也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購置橫幅慶賀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受訪者

區市場監管局和孚所科員沈潔

市場監管部門經常需要跟商鋪打交道,荻港里巷埭的店鋪就是沈潔服務的對象之一。沈潔說,潘平福的茶館就是其中一家,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家。

有一件事情,讓沈潔覺得這位經營戶很特別。在區市場監管局和孚所,沈潔遇到潘平福的第一面,就是佝僂著背,問年報怎麼弄。在辦公室等候負責年報工作人員的時候,沈潔瞭解到原來潘平福不會操作電子年報系統,為了來所裡,不會開車的他,還特意叫了三輪電瓶車。沈潔記得當時潘平福還說,年報工作是一個經營店向公眾誠信的體現,每年過完年就要來年報。潘平福的積極主動,與有些年輕經營戶不重視年報或者逾期年報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後,沈潔再一次見到潘平福,是一個農產品“茶葉”的“三無”產品投訴事件。儘管是附近店鋪的事,與潘平福無關,但他積極支持我們工作,在他的幫助下,順利解決了這起投訴糾紛。

透過“一元茶館”,沈潔想到了隔壁的另一家經營戶,經營者深受潘平福的影響。荻港古村內,每天遊客來來往往,這家店賣的梅花餃3元一個,外地遊客一個價,受到了遊客們的青睞。當然,在荻港里巷埭,受潘平福的影響遠不止這一家,阿文年糕店、南苕勝境糕點店、施家餛飩店等,誠信經營的星光閃耀在荻港的角角落落。

獨家!聽他們講“一元茶館”老潘的更多感人故事

▲隔壁小店受遊客青睞

2018年,荻港景區成功創建為放心消費示範區,並打造里巷埭中心古街為“放心消費”一條街,全面推廣形成荻港獨具特色的“放心消費”品牌效應,有效提升消費環境安全度、經營者誠信度、消費者滿意度。

受訪者

潘平福孫女潘麗霞

隨著“一元茶館”的名聲越來越大,每天接待著五湖四海來的客人,這個小小的茶館裡,大家講述著自己家鄉的美麗故事。每每要離開的時候,客人總會說:“老潘師傅啊,什麼時候有空去我們那邊玩。”潘平福總是笑笑說:“好,好,有機會一定來。”

“爺爺活了這大半輩子,其實一趟遠門都沒出過,他腦子裡祖國的大好河山全是茶客們帶給他的。”潘麗霞說,潘平福其實一直想去北京看看,想看看天安門,看升旗。一次,全家組織去北京旅遊,潘平福聽到以後很高興,終於能去首都看看了,但轉念一想,出去旅遊要這麼多天,那他的那些老夥伴們可怎麼辦呀,還有自己的啞巴夥計,於是他一合計還是決定不去了。

潘平福今年76歲了,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患有肝囊腫、高血壓、腎結石。可以說,他的身體沒有哪一天是舒服的。像他這樣年紀的老人,早該是退休在家享清福了。隔三岔五,家人就會全體總動員,勸他好退休,可潘平福依舊每天忙碌著。

有一次,潘平福的腹部劇痛不止,急忙趕往醫院。得知原來是得了小腸疝氣,這個病可大可小,疾病的腸管一旦卡進去回不去之後,就會造成梗阻,甚至腸管壞死,造成嚴重的後果。醫生說要馬上安排手術治療。這下可把潘平福急壞了,一直沒把這疼痛當回事,沒想到居然要做手術這麼嚴重,這開刀住院得待上多少天啊。

醫生都傻眼了,病還沒有治,就想著要出院的事,原來他心心念唸的正是茶館那點事。醫生苦口婆心地告訴潘平福,“這個病就是因為過度勞累,體質虛弱引起的,這麼大年紀了,不能再這麼操勞了,只能乖乖地住院。”

手術很順利,家人也趁著這次機會,每天給潘平福做思想工作,讓他出院以後就不要乾了,好好休息安享晚年,醫生也勸一定要好好休息。潘平福嘴上答應,可是他最關心的還是什麼時候出院,每天都要問好幾遍醫生,“我已經好了,什麼時候可以出院。”

終於到了出院的日子,即使家人千叮嚀萬囑咐,可潘平福還是隻在家休息了2天,又到茶館忙碌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