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治療突破性成果?這位“全球首例受試者”恢復

白血病治療突破性成果?這位“全球首例受試者”恢復

四川在線消息 (謝峻 記者 石小宏)再過幾天,來自江油市的熊女士就可以出院了,告別長達一年的住院治療。“從沒有想到會得這種病”,熊女士說,2018年10月,由於身體不適,她到江油一家醫院做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一檢查結果如同晴天霹靂一般,讓她和家人都震驚不已。

隨後,熊女士被立刻轉到醫療條件更好的綿陽市中心醫院化療。在經過標準的化療後,熊女士的病情有所緩解,但微小殘留白血病持續陽性,該院的馮醫生告訴熊女士,要想根治白血病,就必須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以獲得最大的生存機會。

經過多方打聽,熊女士轉院到西部戰區總醫院(原成都軍區總醫院),找到了該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的劉芳主任。

成為新型CAR-T細胞的全球首位受試者

劉芳主任在詳細瞭解熊女士的病情後,考慮到持續存在未完全清除的白血病面臨移植後高復發風險,決定首先使用最新的CAR-T細胞清除體內的白血病再進行移植。

然而在移植前常規體檢時,發現患者體內存在著高低度的針對兒子HLA抗原的供者特異性抗體(DSA),這是一種針對供者組織抗原的特異性抗體。劉芳介紹,DSA滴度若超過5000,則面臨較高的原發性移植物失敗(PGF)的風險(發生概率20-80%),一旦發生,長期的骨髓衰竭將導致患者死亡。由於兒子是唯一可用的供者,如果直接移植,植入失敗風險極大。為了保證順利植入,必須在移植前將抗體降至安全水平,而當前針對DSA尚無確切有效的方法,個別文獻報道可以用藥物聯合血漿置換及免疫抑制的方法,但是治療週期長,花費大,療效不確切,且治療過程中容易反彈。

於是在傳統的CD19靶點基礎上,劉芳主任的研究組大膽地進行了一個新的嘗試,那就是利用BCMA-CD19雙靶點複合CAR-T,一方面,通過傳統的CD19靶向B細胞,去除殘留白血病,另一方面,用BCMA去除漿細胞,漿細胞是分泌抗體的細胞,是從B細胞分化而來,研究組推測同時靶向CD19和BCMA即可去除分泌抗體的漿細胞,又能去除漿細胞的上游細胞B細胞,導致體內不再有新抗體產生,隨著已經形成的抗體代謝DSA滴度將逐漸下降。

該靶點是美國州立大學石溪分校Yupo Ma教授的專利靶點,前期進行了大量臨床前研究證實其有效安全性並獲得醫院批准,熊女士幸運地成為該靶點全球首例受試者。

和預期的結果一樣,經歷了短暫發熱後,治療後第2周評估,熊女士的骨髓殘留白血病轉陰,抗體滴度從治療前的近8000降到了不到5000, 隨後繼續往下降,直至治療後2月降到1500的安全水平。

據劉芳主任介紹,首例BCMA-CD19臨床試驗的成功今後可能延伸到惡性血液疾病以外的領域,有利於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或其它抗體介入的疾病,如難治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症和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該臨床試驗結果已經被選為今年美國血液學年會(ASH)上大會口頭報告,劉芳主任將代表團隊向全世界公佈這個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為了鞏固治療,劉芳主任決定為熊女士做親緣外周血聯合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凍存12年臍帶血助力造血幹細胞移植

2007年7月3日,一位女嬰在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呱呱落地,助產士麻利地為女嬰剪斷臍帶,一個採血袋將殘留在臍帶與胎盤中的血液收集了起來,隨後這袋特殊的血液被送到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以下簡稱四川臍血庫)進行檢測、製備並置於液氮罐裡凍存。

為了鞏固治療,劉芳主任決定為熊女士做親緣外周血聯合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聯合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相當於為移植再加一層保障。”劉芳說,這種方法已經在業界達成共識和認可,在這個過程中,臍帶血起到了“勸架”作用,能夠減少移植的排異反應,移植中加入臍帶血的患者100天死亡率明顯比不加入臍帶血的低很多。

經過檢索,一份12年前保存在四川省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以下簡稱四川臍血庫)符合各項條件,2019年9月12日,這份凍存了12年的臍帶血被從深低溫液氮罐中取出,運往西部戰區總醫院,為熊女士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

“雖然凍存了12年,但它的活性仍維持在90%以上,完全滿足移植的要求。”劉芳介紹說,臍帶血是新生兒出生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其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造血幹細胞,是目前造血幹細胞的三大來源之一。

據瞭解,臍帶血是新生兒出生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其中含有非常豐富的造血幹細胞,是目前造血幹細胞的三大來源之一。

目前,在移植前用現代科技去除抗體以及移植過程中臍帶血幫助下,熊女士造血已完全恢復,植入檢測為完全供者型,無明顯併發症,準備近日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