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洋姜,也叫菊芋、鬼子姜,為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產於北美洲。傳入歐洲,以後進入亞洲,在我國除寒冷地區以外都有零星栽培。我市種植洋姜歷史悠久分佈較為廣泛。目前各縣區都有零星種植。洋姜耐寒耐旱,栽培粗放,適應性很強。洋姜地下塊莖可供食用,質地細緻、白嫩、甜脆,富含果糖、菊糖和葡萄糖,為果糖多聚物質,對糖尿病有一定的輔助療效。也是醃製醬菜的上好原料,還可制澱粉、酒精。洋姜還可防風、固沙和美化環境。因其生長期一般不會發生病蟲害,故大多不需用藥防治,是綠色無公害保健蔬菜。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一、特徵特性

洋姜莖直立,株高2~3米,有很多分枝,莖上有剛毛,葉卵形互生,葉基部對生,莖上部互生,長卵圓形,先端尖,葉面粗糙,葉背有柔毛,邊緣具鋸齒,綠色,葉柄發達。葉柄上有狹翅。花為頭狀花序,發生於各分枝先端,花盤直徑有3釐米左右,花序外圍的舌狀花序為黃色,中間為筒狀花序,能育性低,不能結實,管狀花黃色。瘦果楔形,有毛,上端有2~4個具毛的扁芒。栽培上多用塊莖繁殖。根系發達,深入土中,根莖處長出許多匍匐莖,其先端肥大成塊莖,塊莖扁圓形,呈犁狀或不規則瘤狀,有不規則突起,地下塊莖是不規則的多球形、紡錘形,皮紅、黃或白色。塊莖一般重50~70克牞大的100克以上,每株有塊莖15~30個,多達50~60個,一般畝產塊莖1500公斤,高產的可達4000千克。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洋姜喜稍清涼而乾燥的氣候,耐寒、耐旱,塊莖在0~6℃時萌動,8~ l 0℃就可出苗,由於洋姜的地下塊莖能在寒冷的北方土壤下越冬,翌年萌發新株,故常被誤認為多年生作物。其幼苗能耐1~2℃的低溫。在18~22℃,日照12小時的條件下,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塊莖能在25~30℃的凍土層內安全越冬。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在肥沃疏鬆的土壤中栽培能取得很高的產量。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三、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以塊莖繁殖,秋冬收穫塊莖後,選擇20~25克大的塊莖播種,或砂藏備種。也可於春季土壤解凍後挖取大小適當的塊莖播種。

2.播種:洋姜是高產的飼料作物,播前須深耕土壤和施足基肥。每畝施廄肥10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於春季土壤解凍後播種。定植田深耕25釐米左右,使根系容易入土,塊莖生長良好,植株不易倒狀。做畦大小因地勢和灌溉條件而定,多雨地區做高畦,以利排水,避免塊莖在土中腐爛。栽種密度行距30~50釐米,株距20釐米,過密過稀都影響產量。播種時將塊根細芽朝上,蓋土4釐米,粘土宜淺,砂質土宜深,每畝播種量30~40公斤,播時應選用30~40克的健康塊莖,覆土5~10釐米即可。

3.田間管理:①中耕除草,苗期鋤草2~3次,有利於保墒壯苗。莖葉高30~50釐米,覆蓋大部分地面時,已能自控雜草生長,不需再鋤草,少數高株大草可拔除。②打頂除蕾,如生長過旺,在植株60釐米高時摘心打頂,以防徒長。秋季隨時摘除花蕾,以利塊莖膨大和充實。③澆水,如遇長期乾旱,葉片發黃發蔫時,可澆一次水。④培土,如雨中遇大風,洋姜歪倒時,要及時扶正培土,並挖溝排水,以防止土壤溼漬發病。⑤追肥,除施基肥外,生長期需追肥2次,第一次於4月下旬進行,畝施尿素7.5~10公斤,促進幼苗生長,多發新枝葉。第二次在7月上旬,即在現蕾期施硫酸鉀肥7.5~10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促進植株健壯,增強抗倒伏、抗旱、抗寒能力,對塊莖生長和膨大有較大的作用。

4.病蟲害防治洋姜在田間一般無明顯病害。地下害蟲,可用毒餌誘殺。若有菌核病,灰腐病可用多菌靈防治。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四、收穫貯藏

洋姜的收穫期依栽培目的而定,以收青飼料為主者在重霜前收穫,此時莖葉產量高、品質好畝可收青飼料2500公斤,但塊莖產量只有750公斤。以收穫塊莖為目的者在霜後收穫,塊莖產量可達1500公斤,莖葉產量2000公斤/畝,不割青飼料者可在莖葉完全枯死挖起塊莖,塊莖產量可達2000公斤/畝,高產的可達4000千克/畝。挖掘時會有塊莖遺留土中,第二年又萌發成株,不必再行栽種,如有缺株,可間苗補缺或育苗補缺。

洋姜收穫後堆放室內容易乾癟,附生黴菌,故收後即行窖藏。窖深1.7米,寬1.3米,長依數量來定,將完好無損無病塊莖晾曬泥幹後層積排放窖中,一層土一層塊莖,最上層用土封,窖溫0℃最為適宜,在-10~-20℃低溫條件下,也不會凍壞,窖溫超過5℃就會萌芽.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五、營養成分及利用

洋姜可食率100%,每100克塊莖中含水分79.8克,粗蛋白0.1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6克,粗纖維0.6克,灰分2.8克,鈣49毫克,磷119毫克,鐵8.4毫克,維生素b10.13毫克,維生素b20.06毫克,尼克酸0.6毫克,維生素c 6毫克,並含豐富的菊糖、多縮戊糖、澱粉等物質。性味甘、平、無毒。有利水去溼、和中益胃及具清熱解毒的作用,為利尿劑。洋姜的用途較廣。

1、作蔬菜食用

(1)鮮塊莖可素炒,或與肉絲共炒,香脆可口。

(2)漬:菊芋50千克,洗淨去雜,放入瓦缸內,放一層菊芋撒鹽,用鹽量為9千克,放好後倒入適量清水。一天後倒缸一次,以後兩天倒缸一次,約15天后可食用。風味可口,可作佐餐小菜,對糖尿病有一定輔助療效。

2、作雜糧、飼料或提取澱粉、制酒精等,地上莖也可加工作飼料。

3、藥用 提取菊糖,供治療糖尿病用。根莖搗爛外敷治無名腫毒、腮腺炎。食療方面還可用菊芋塊莖100克,洗淨切碎,大米100克淘洗乾淨,加水適量同煮成粥,調入食鹽、香油後食用。適用於糖尿病、浮腫、小便不利者。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六、洋姜種植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1、社會效益 推廣種植洋姜不但能防治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風暴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優化生態環境,生態平衡起到了促進作用。發展洋姜種植,適應於我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我市的荒山、荒地和不能灌溉的地區種植。是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在全市範圍內推廣種植洋姜,發展洋姜產業,順應時代的發展。

2、經濟效益 洋姜每畝產量1500—2500 公斤,平均按2000公斤計算,收購價每公斤3.00元,每畝收入 4500 元。比種植其它農作物收入高出幾倍 。

洋姜高產栽培技術

七、病蟲害防治

(一)姜瘟(腐敗病)

是由細菌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發病植株葉片捲縮,由黃變褐,枯萎下垂,至全株腐爛,併發出特殊臭味。

防治方法:

1.實行輪作和土壤消毒 種姜地最好用生荒地種植。若用熟地種植,需相隔三年以上,前作不宜種植茄科作物和蔬菜。整地時,撒50-100千克石灰或用100倍稀釋液福爾馬林噴灑土壤進行消毒。

2.種姜消毒 下種前,將種姜曬1-2天,然後用50%多菌靈500倍稀釋液浸12小時或用l:1:500波爾多浸種10小時或用福爾馬林100倍液浸種6小時,然後堆悶6小時。

3.拔除病株 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在病穴處撒石灰或淋福爾馬林100倍稀釋液消毒,病株集中燒燬,並用50%多菌靈350倍液或代森鋅800倍液噴灑,每7天1次,連續2-3次。

(二)玉米螟蟲

鞘翅目螟蛾科昆蟲。幼蟲為害,常鑽入莖中取食,造成姜苗枯心。

防治方法:

發現玉米螟為害時,用殺蟲雙700倍稀釋液加敵百蟲800倍稀釋液,0或殺蟲雙700倍稀釋液加水胺硫磷800倍稀釋液噴殺,或用90%的敵百蟲200倍稀釋液灌心。

(三)姜鳳蝶

鞘翅目蝶科昆蟲。以幼蟲為害葉片,先將葉片作成筒狀的葉苞,後在葉苞內取食,使葉片成缺刻或孔洞。

防治方法:

冬季清園,燒燬枯枝落葉,消滅越冬蟲卵;人工捕殺蟲苞;幼蟲發生初期用90%敵百蟲800-1000倍稀釋液或80%敵敵畏1500倍液噴殺。5-7天一次,連續2-3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