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歷史上真的實現了嗎?

街角在-等待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於《史記·項羽本紀》之中。其原文為“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話的原意是指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而這個三個氏族並非指幾乎人家或者幾個人。“三戶”指的是楚國的三大家族屈、景、昭三大家族。“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也一度成為反抗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雖然這只是一句口號。但不得不說,歷史上的發展充滿了巧合。秦國還真是滅亡在楚人之手。


首先掀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陳勝就是楚國人。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不理世事,秦朝在宦官趙高的統治下越大的殘酷剝削百姓。當時秦朝和天下百姓的恩怨已經積攢到相當的程度了。終於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揮號召天下百姓站起來反抗秦朝的統治。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人紛紛響應。一時間起義軍實勢力遍地而起。陳勝由於是起義的倡導者。所以被天下起義軍共尊為領袖。而陳勝也隨之建立了“張楚”政權。而其勢力之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楚人。

帶領江東子弟渡江而過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同樣也是楚人。而事實上真正給了秦朝致命一擊的人也正是項羽。項梁戰死後秦國最後的主力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帶著四十萬大軍圍攻趙國。項羽掌權之後率軍前去鉅鹿與秦軍決戰。項羽先是騷擾侵襲章邯的運糧軍隊。之後項羽背水一戰率領全部軍隊和秦軍大戰九次,章邯不敵項羽敗走。之後項羽繼續進攻秦軍殘餘勢力,期間項羽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經此一戰項羽徹底擊敗了秦朝最後的主力。導致秦朝再無力抵抗。

除此之外,最終取代秦朝建立漢朝的劉邦也同樣是楚人。同樣劉邦陣營當中也多有楚人出將入相。而秦朝政權正是由劉邦所滅。楚懷王熊心和諸侯們約定“先入關中者王”。隨後派劉邦進軍關中。在劉邦的努力下秦朝政權徹底覆滅。胡亥死後子嬰繼位,由於秦朝勢力衰敗,所以子嬰廢除皇帝之稱改為王國。秦朝滅亡,恢復到秦國政權。由此可見從早期農民起義,到推翻秦朝,再到滅亡秦朝勢力的三個人所率領的三大勢力都是楚人。這也就說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確實實現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從事實上,實現了。

第一“戶”,楚人陳勝吳廣掀起亡秦之路。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第一“戶”,就是楚人陳勝吳廣,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掀起了秦朝末年反抗秦朝的浪潮。

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各地紛紛起義響應,原來東方六國的舊貴族也趁機起兵,企圖復國,一時間,反抗秦朝的義軍遍佈山東各地,秦朝開始走向滅亡。



第二“戶”,秦軍主力被楚人項羽消滅。

隨著各地起義軍的日益壯大,秦朝讓章邯領兵出戰,秦軍主力的征討,使各起義軍損失慘重,章邯集中秦軍主力,另外調長城軍團南下,圍攻鉅鹿,企圖吸引各起義軍到來,在鉅鹿附近一舉消滅。

項羽成為楚軍主力統帥後,率軍北上,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於鉅鹿城下,隨後章邯率領秦軍剩餘軍隊投降,至此,秦軍主力全軍覆沒,秦朝在函谷關以東再也沒有可以阻擋山東各個起義軍的兵力,秦朝滅亡已是註定之事。



第三“戶”,秦朝投降楚人劉邦,秦朝正式滅亡於楚人。

就在項羽率領楚軍主力北上,和秦軍主力大戰鉅鹿城下的時候,劉邦率領楚軍偏師西進攻秦,秦朝軍隊主力都在鉅鹿,關中難以組織有效的力量抵擋劉邦,劉邦入函谷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正式滅亡。



結語。

不管是掀起反抗秦朝浪潮的陳勝吳廣,還是消滅秦軍主力的項羽、攻破關中正式滅亡秦朝的劉邦,都是楚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從歷史結果上來看,是真的實現了。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秦楚數百年恩怨,從春秋的時期的互幫互助到戰國末期的水火不容,跨度之大,確實值得研究,兩國相愛相殺數百年,橫成秦帝,縱合楚王!有你沒我,有我沒你。其主要源於戰國中期,楚懷王入秦三年不歸,最終客死於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而在戰國的最後百年,秦楚一直較量,之後更在頃襄王時期,攻破楚國數百年國都,火燒王陵,水淹楚國軍民三十五萬,這兩筆血債深植在每個楚人的血脈中,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前223年,楚國滅亡。《史記.楚世家》記載下了這悲壯的一幕: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雲。

最後這個寓言基本都一定程度實現了,時人也常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加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苛捐重稅,用法家的嚴刑峻法管制六國遺民,天下只是在靜待時機。

平地一聲起驚雷,公元208年九月,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掀起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陳勝吳廣是哪裡人?楚人......所以起義達到一定規模,他自封為楚王,國號張楚!

但是因為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加上秦朝迅速啟用當時的帝國擎天-章邯,使得一敗周文於函谷關,陳勝為主導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迅速失敗,陳勝其人也被車伕所殺,其形可惋!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激勵後世千年,但是其人迅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不得不說悲劇!

值得慶幸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大火迅速燃邊秦朝的大江南北,劉邦項羽趁勢而起,攻州取縣!成為秦末農民起義隊伍中勢力最盛的兩支,他們是誰?楚人。項羽,楚國下鄉人,《史記.項羽本紀》開篇就有記載: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而劉邦亦是如此,《史記高祖本紀》有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

也因此項羽起兵成功後,建國號西楚,自立為霸王!而劉邦不光自己是楚人,其起義能成功也是因為沛縣父老鄉親的支持!

更厲害的是,他們名義上的直屬上司,後楚懷王熊心,是真正的楚國王裔,根正苗紅!《史記.項羽本紀》同樣也有記載:


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綜上所述,從首義的陳勝吳廣,再到名義最高領導人熊心,加上抗秦的中流砥柱劉邦項羽都是楚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哪一點不成立?


日月千年依舊


實現了。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實際上秦國也是亡於楚國之手。首先是陳涉吳廣的起義,陳勝就是楚國人。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起義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實力有所增加,後來陳勝就令吳廣率諸將西向擊秦。吳廣受阻滎陽後,陳勝又令周文擊秦,周文部很快就擊破函谷關,深入關中腹地,直逼秦都咸陽,可惜最後還是被秦國打敗,最後陳勝也戰死了。

陳勝吳廣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秦朝的根基已經動搖,此時天下的起義接踵而至,楚國貴族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就是其中的一員,原楚國沛縣的劉邦也起兵反秦,起義軍氣候已成。朝雖然命令章邯為大將,四處征討起義軍,也頗有戰果,並殺死了當時起義軍的首領項梁。

項梁之死衝擊的起義軍的發展,被項梁所擁立的楚懷王也趁機搶奪了起義軍的兵權。項羽本該繼承項梁的軍權,但是被楚懷王搶奪,項羽心生怨恨,在楚懷王命令宋義帶領項羽救援趙軍的時候,項羽殺了宋義,重新獲得了軍隊的指揮權,並與秦軍展開決戰。

鉅鹿之戰,項羽以三萬打敗秦軍王離的20萬人,一舉將天下大勢確定。與此同時楚國人劉邦,正率領大軍進入函谷關,秦國不戰而,子嬰像劉邦投降,秦國滅亡。

所以最終秦國滅在了項羽和劉邦的手中,雖然不是“楚雖三戶”中的三族,但是依舊是“亡秦必楚”。


帝國烽火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國的南公之口。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歷史上是真的實現了的。最初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項羽集團,劉邦集團都是出自楚國的疆域,楚人是當時推翻秦朝統治的革命主力。

造成這一原因的主要有這麼幾點:

第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秦朝是以法家為主導思想,推行的是比較嚴厲的法律,甚至很多條文近乎苛刻荒唐。雖然短期內能迅速鎮壓國內反對力量,但國家的統治最終還是需要人去管理,秦人要管理比他們多好幾倍的人口,本身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就已經積累下了很深的仇恨,再繼續對六國實行苛政,會愈發加重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暴亂起義。

楚國位於南方,在立國之前屬於蠻荒之地,民風較北方彪悍,對這種苛政的反對有更深的執念。

第二點是秦楚之間的歷史矛盾,怨恨很深。《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與秦昭襄王會盟於武關,秦昭襄王將其扣押,脅迫其割地。楚懷王為國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藉口攻打楚國。三年後楚懷王客死於秦,梓棺返楚。如此國仇大辱,楚人記憶深刻,從此對秦人恨之入骨。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打得最艱難的要屬趙國與楚國。按理說,趙人與楚人會最痛恨秦人才對,反對也最強烈。但趙國經歷長平之戰,被坑殺了45萬,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損失,可以說有生力量被消滅得差不多了,要反對也很難湊到足夠多的人。北方各諸侯國,基本都是類似的情況。而楚國雖然在秦楚大戰中,損失了很多人口,但總體上保存得卻比趙國要好得多,恢復也更快,自然容易成為反秦主力。



東海尋人


當然實現了。

陳勝吳廣兩個人,一個姓陳,一個姓吳,沒有一個姓張,也沒有一個姓楚。

而,“陳涉乃自立為王,號為張楚!”

所為何來?

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自立為王,號為張楚。在當時,誅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為什麼把他的政權取名字為“張楚”?

《史記》後,歷代有人作注,包括著《漢書》的劉德和很多歷史學家都在《史記》中直接作注曰:“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

還有一種說法:“先是楚為秦滅,已馳,今立楚,為張也,”就是說,張是馳的反義詞,楚被秦滅是“馳”,陳涉立楚則是“張”。“張楚”者,即是擴張、張大楚國的意思。

我們應該看得出來,這兩種說法最後其實是一個意思,張楚!“張大楚國”是也。

後一種說法只是為了拽文而已,把“張弛有度”“一張一弛”“斯道有張弛”拿來拽,顯示自己的文采,拽文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最大臭毛病。不展開。

無論如何吧!不一定是楚人的陳勝吳廣起義確實藉著楚國說事了,因為當時楚國的影響力確實比較廣泛和深重。

秦漢之際,“楚”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字眼,司馬遷作《史記》寫過一個月表叫“秦楚之際月表”而不叫“秦漢之際月表”。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之上,在秦始皇死至劉邦興這個時間段,紀年用的年號只用“張楚”為年號,既沒有用“秦二世”年號,也沒有用項羽的年號。可見張楚政權的群眾基礎。

劉邦得位後,雖國號為“漢”,也追封了陳勝為“隱王”,依然是王侯一樣的政治待遇。

秦漢中間這個歷史階段,楚國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也絕對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秦始皇滅六國之時,抵抗最為強烈的就是楚國了,所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最為無辜和悲情的是楚懷王被秦囚禁,乃至於後來項梁立牧童為王,也稱為楚懷王。

歷史上前後兩個楚懷王,為的也是收取楚人之心也。

按說,最為無辜的應該是齊國,因為齊國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一直於秦國交好而不與其他五國聯合,最後還是被滅。

可是齊國這種“無辜”不會被其他五國同情的,其他五國對於齊國的滅亡只會幸災樂禍。

人們反而會對楚國在最後的衛國戰爭中的頑強和慘烈報以敬意和同情。

楚國雖然最後以國王死社稷的方式被滅亡了,但是楚國也收穫了天下人的敬意和同情分。

那麼,由楚國人站出來滅亡大秦帝國豈不是順天意,迎民心乎!

任何一個對天下有想法的豪傑英雄都必須注重這個天下人對於楚國的敬意和同情分。

陳涉舉事,他不一定是楚人,但他也是為了張大楚國。

項梁劉邦這些人全是楚人,他們繼續舉著“死於社稷”的楚懷王大旗戰鬥。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strong>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是秦始皇滅楚以後,楚國南方的一個老人說的,這個老人叫楚南公,他認為楚國雖被消滅,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亡秦的一定還是楚人。這話後來居然成為事實。秦朝到了二世的時候,農民紛紛起義,首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是楚人;繼起的項梁、項羽,是楚人;最後得了天下的劉邦,也還是楚人。楚人是當時農民革命大風暴的中心。


蔥薑蒜


實現了啊!因為實現了,所以流傳下來!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首先,亡秦大業雖成於天下民眾,但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個空前統一的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他將楚地神靈東皇太一封為華夏最高神)。劉邦的眾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以下即根據歷史記載,考察這句名言的應驗情況。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