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董氏草編”傳承人鍾術英

“創新不是坐在家裡硬想,需要一個敞開胸懷、海納百川的大環境。”

生於1966年的鐘術英,是吉林省非遺項目“董氏草編”的傳承人,也是中國國際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棕草高級編織工。她作為董叢仁老先生的關門弟子,在董老先生故去後,扛起了“董氏草編”這杆大旗!

01 師徒結緣

說起和師父是如何結師徒緣的,鍾術英回憶說,2012年5月的一天,她去勞動公園鍛鍊,正好趕上師父董叢仁在那辦展覽。“我一下子就被草編這種給枯草賦予新生命的藝術吸引了。”因為同樣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她覺得太神奇了,於是就拜董叢仁為師,參加了草編藝術學習。

“草人的比例、光滑程度、接頭、鬆緊等都是有標準的,那時候師父要求頗為嚴格,在和師父學習的兩個多月裡,我編了200多個草人。”鍾術英說。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作品《生活》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作品《孝》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作品《翻毛皮襖毛朝外》

鍾術英為記者展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這看起來並不像一個只學習了兩個月的初學者所完成的。當記者問到鍾術英從學習草編開始到現在有什麼樣的變化時,她笑了,她說:“我以前脾氣很急,真的是學習了草編之後才發現自己能不驕不躁地完成一件事情對我以後的人生有很大的改變!我想堅持一件事情,並且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這就是工匠精神吧!”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鍾術英人生的第一部作品《蘭》

02“鎮校之寶”

鍾術英作為長春市第五十七中學的一名老師,始終把“董氏草編”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一項基礎課程,而這部草編的《清明上河圖》也被視為“鎮校之寶”。

這部作品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橋上一景,一部分是橋下的田園情景。在她用草編織的作品裡,再現了繁華的街頭,有人挑擔、騎馬、坐車、抬轎行進,有人下棋、彈琴、聊天、休息、進餐,每個人都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橋上部分,是她利用三個月時間創作出來的,而橋下部分是則是她耗時兩年時間編成的作品。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作品《清明上河圖》

藝術源於生活,鍾術英的作品都生動地再現了真實的生活。敦煌飛天作品,也是她根據飛天的圖片,運用柔韌的鐵絲做骨架,選試了多種草做飄帶,才創作成功的。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作品《飛天》

“我編的草人,都是抽象的沒有表情的,所以就必須從肢體動作表現人物特點。”鍾術英說。她的技法在繼承師父的傳統技藝後也有了自己的創新,“師父製作的人物結實、粗獷,我做的人物更強調纖細,符合現代審美。”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這些“鎮校之寶”的原料其實來之不易,看起來只是苞米葉和野草,但特定的草要在特定的季節才能弄到。長春市第五十七中學校長鄭德生作為鍾術英多年的老同事,感慨頗深,“鍾老師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她的親力親為,不管有多遠有多難,在外人看來像一個大媽在薅草,但他們不知道這是藝術作品的根源,鍾老師每次去外地,採草的時間永遠多於遊玩的時間。”

03接納傳承

談起藝術的傳承,鄭德生說:“鍾術英能成為‘董氏草編’的傳承人,是因為她是董叢仁老先生眾多學徒中最有恆心和最堅守的一個,當時的那麼多學徒都是憑著興趣去學習,而堅持到現在的,只有鍾老師一個人。”

同樣,平臺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五十七中學為學生設置了“六藝課”,每週開設草編課程,學生們每次上課之前都無比期待,學校也在致力培養“董氏草編”的下一代傳承人,發展正是需要傳承人的堅持和一個良好平臺的展示才能歷久彌新。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鍾術英傳承了師父的技藝,但並不是單純的複製,她獨創的彩色草編、水墨草編已經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民間藝人的智慧,展示中國民間藝術的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拍案叫絕!長春草編非遺傳承人鍾術英:一雙巧手化枯草為神奇……

草編,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中國民間十分普及。據考證,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蓆、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