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地原來在這裡

契丹,這個不被當今人們普遍熟悉的名字,歷史上曾經是一個令風雲失色的民族。他們在平泉、內蒙古、遼寧等廣袤的大地遊牧、狩獵、生息繁衍。特別是在遼代,契丹政權統治這裡長達二百年之久,創造了光輝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作為契丹的祖源地,平泉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契丹民族的足跡。

契丹祖地原來在這裡

契丹簡介

契丹族在公元四世紀出現於史,先後和北魏、北齊、隋、唐建立密切的經濟政治關係。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共歷九帝,209年,公元1125年為金所滅,之後其後裔又在西域和中亞一帶建起長達80多年的西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契丹族直至公元十三世紀消亡,主要融入我國北方其他民族。

契丹族是遊牧民族,生活方式上以遊牧為主。放牧的牲畜有駝、馬、牛、羊等。契丹人也從事一定的農業生產和手工業,遼代鎏金、鎏銀、染織、制馬具、皮革、制瓷、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其中制瓷業尤其發達。契丹人把中原的制瓷技術引進到草原,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製作出精美的遼代瓷器,結束潦草原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用陶器的歷史。在平泉博物館收藏的上萬件文物中,突出了遼代特色,各種遼代瓷器熠熠生輝,獨樹一幟。

契丹族所建立的遼,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後世影響深遠,有“一代風俗始自遼金”之說,其聲名遠播,威震中外,在世界有廣泛影響。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俄文和拉丁文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遼代有許多獨特的政治制度,如“五京制度”,即在地方建立起系統的統治機構,設置了道、府、州、縣。把全國分為五個道。每個道設立一個京城,即所謂的“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林東鎮)、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其中上京臨潢府,是大遼國的皇都,是遼王朝的心臟所在地,是遼國皇帝和重臣們居住、遊牧、射獵的重要場所。隨著其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強盛,尤其是與北宋王朝交往的增多,遼的政治中心逐步南移,最終以中京作為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當時平泉屬中京道大定府,為京畿之地。

契丹祖地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及大量出土文物證明,平泉是契丹祖先活動的地方,為契丹的祖源地。

契丹祖地原來在這裡

《遼史·營衛志》記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這裡的“土河”就是今天發源於平泉柳溪鄉的老哈河,是遼河的源頭;“潢河”就是今天內蒙古的西拉木倫河,奇首可汗是契丹的始祖。《魏書·庫莫奚傳》記載,契丹族早期的活動地域在“松漠之間”。這裡所說的松漠是指現在的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流域的松林、草原、沙漠地帶,即大興安嶺以南、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元朝人脫脫編著的《遼史》對契丹的起源做了精要的記述:契丹的始祖,一位叫奇首可汗的神人,乘白馬開雲破霧降臨馬盂山峰頂,然後順土河(今老哈河)漂流東下,當神人漂流到木葉山時,與一位來自平地松林,趕著青牛車名叫可敦的天女相遇,喜結良緣,生了八個兒子,逐漸發展為契丹八部。這裡的“馬盂山”就是今天平泉縣柳溪境內的馬盂山(俗稱光禿山、光頭山)。這些史料記載證明平泉確為契丹的祖源地。

契丹祖地原來在這裡

20世紀50年代,在平泉縣蒙合烏蘇鄉八王溝村發現了大長公主墓,其墓誌清楚地記載墓主人為遼景宗與蕭太后之長女,名耶律觀音女,其夫為北府宰相蕭繼遠,她的母親曾經輔佐兩朝皇帝,親臨攻宋並屢敗宋軍,並與北宋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即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蕭太后。墓誌還記載:大長公主重熙十五年(1046年)“冬十一月十七日甍(hōng,指古代君王或大官死亡)於龍化州(今內蒙古奈曼旗八仙筒一帶)”,“享年七十有六”,於“明年十二月十五日權窆(biǎn,指埋葬)於馬盂山先王塋垣南之丘堂”,“啟先王之塋而合祔焉”。墓誌記載和墓位證明了馬盂山就在今平泉境內。契丹舊俗,親人亡故,歸喪故鄉,大長公主死於龍化州,卻歸葬於平泉,反映了契丹人對馬盂山的崇拜。另外,平泉境內遼墓眾多。除大長公主墓外,還有竇景庸(?—1093,遼中京大定府人,曾任遼南院樞密副使)墓、八王溝遼墓群、小吉溝遼墓等。這些古墓及其遺物的發現,更進一步證明平泉是契丹人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