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不論是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還是用玻璃做幕牆的房子,現代社會中對於超大型平板玻璃的應用早已讓人見怪不怪。但我們需要知道,玻璃在建築中得到大量的應用,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越大的玻璃對工藝的要求越高。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倫敦水晶宮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香港蘋果專賣店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美國紐約西格拉姆大廈

但是在古代中國,中式窗戶多為紙或紗所糊,這種情況是否說明中國歷史上並無生產平板玻璃的工藝呢?

答案是否定的。1984年,一座規格很高的西漢早期古墓——南越文王趙胡(又稱趙眜)之墓在廣州象崗被建築工人們發現。經考古學家發掘,墓葬中除了金玉、珠寶、武器等常見陪葬品之外,更出土了11對22件平板玻璃,這些平板玻璃均用鎏金銅框鑲嵌,可作為牌飾連綴在腰帶上。也有專家通過測試玻璃的透光率,判定這些玻璃可以作為採光玻璃使用。不過,這些玻璃的體量都不大,它們均呈長方形,長9~9.5釐米,寬4~4.5釐米,當成採光玻璃還是太小了些,所以更有可能是牌飾。它們色澤淺藍,晶瑩透明,厚薄均勻,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平板玻璃(墓主趙眜的下葬年代約公元前122年,玻璃的製作年代很可能更早一些)。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南越王墓出土的平板玻璃

在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玻璃是作為冶銅的副產品出現的。

冶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1200攝氏度,各種礦物熔化,有時無意中就會產生鉛鋇與硅酸鹽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或淺藍或淺綠的亮晶晶的玩意引起了工匠的注意力,經過不斷嘗試與改良,終於燒製出精美的玻璃珠和玻璃管,比如在之前文章中介紹過的蜻蜓眼。不光冶煉方法相似,中國早期玻璃的塑形也採用的是和青銅器一樣的

範鑄法

先用陶泥做出“模”(想要鑄造的玻璃器的樣子,也就是玻璃器的草稿),然後做“範”(將泥土敷在模上,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芯”(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範)。而後將範和芯組合起來,範、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再經過澆注,冷卻,分離陶範,修整等步驟,帶有紋飾的玻璃器就鑄成了。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南越王墓出土的玻璃璧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玻璃耳杯

在漢墓當中,有時還會會出土玻璃璧、玻璃盤、耳杯甚至是玻璃帶鉤,顯然是為了模仿玉器,這些器物均為範鑄法所制,只是工藝上覆雜一點,成型後需額外打磨。漢武帝茂陵附近曾發現深藍色半透明的玻璃璧,直徑近一尺。由此可見西漢時已經能生產大型的玻璃器了,但為何後世沒有出現更大的、用途更加廣泛特別是能夠裝在窗戶上的平板玻璃呢?

專家們研究認為,我國古代的鉛鋇玻璃化學穩定性差,不耐腐蝕,質脆易裂(除了原材料的差異外,也可能因為當時還沒有掌握成熟的退火技術),僅適合製作成觀賞型裝飾性小件。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日本正倉院藏琉璃碗

不幸的是,窗戶需要薄厚均勻且透光性好的平板玻璃,但古代工匠尚不能精確掌握鋇的配比,大量製造出高透光率的平板玻璃還需要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另外,窗戶為家家戶戶所需之物,必須價廉易得,然而國產玻璃鑄造繁複,成本高昂,甚至無法跟結實便宜的瓷器競爭,更別提價格低廉的紙張了,所以在跟窗戶的結合上,玻璃沒有競爭過紙。

內外明澈,淨無瑕穢——中國最早的平板玻璃

大概由於原料、工藝、用途上的限制,中國玻璃雖然持續不斷地發展,但始終沒有成為我國的主要的手工業。清雍正年間,窗玻璃才由廣州十三行進口外國貿易商品時傳入,由於運輸條件的限制,非權貴階級無法企及;而本土人民生產和使用玻璃窗,則是清朝末期,洋務運動之後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