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秦始皇曾經接見過外星人”一事曾被網友熱議:

秦朝時,有一艘海螺形的船從大海深處駛來,靠岸後,走出來一位巨人(也許是一群),身高足有十丈。他們拜見了秦始皇,自稱來自宛渠國說他們的船名叫“淪波舟”,密封性能良好……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拾遺記》謎題:巨人乘坐淪波舟潛行海底

這是晉人王嘉所撰《拾遺記》中的一段文字,原文是這樣的: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淪波舟”,其國人長十丈……

有人看到了能在海底沉行的淪波舟,彷彿像發現了珍寶一樣興奮:這不就是潛水艇嘛!而且歷史上最早的潛水艇不是叫“鸚鵡螺號”麼,淪波舟也是海螺形,所以淪波舟是潛水艇沒跑了!而且潛艇駕駛員身高十丈,那就更說明他們不是地球人了,就算不是外星人,那也是“大西洋底來的人”。於是乎,“秦始皇接見外星人”的說法正式出爐。

我還記我是很久以前在一本獵奇類的畫報上頭一次看到這個說法,那時候還沒有互聯網呢,不成想直到今天,這依然是個“網紅”話題。也是,秦始皇、潛水艇、外星人,能吸引眼球的元素都湊齊了,不紅不行啊。

可是別忙,《拾遺記》在上面那段敘述之後,還有一大堆文字呢。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

始皇與之語,及天地初開之時,瞭如親睹。

曰:“臣少時躡虛卻行,日遊萬里。及其老朽也,坐見天地之外事。

臣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

俗多陰霧,遇其晴日,則天豁然雲裂,耿若江漢。則有玄龍黑鳳,翻翔而下。

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臣國去軒轅之丘十萬裡,少典之子首山之銅,鑄為大鼎。臣先望其國有金火氣動,奔而往視之,三鼎已成。

又見冀州有異氣,應有聖人生,果有慶都生

又見赤雲入於酆鎬,走而往視,果有丹雀瑞昌之符。”

始皇曰:“此神人也。”彌信仙術焉。

不知為什麼這一大段文字,都被外星人愛好者們給忽視了。

首先,身高十丈“開潛艇的外星人”居然“編鳥獸之毛以蔽形

——這到底是先進還是落後?別告訴我們說“這屬於機械朋克風”。

再者,“外星人”談到的一些詞語:炎帝、少典、堯、咸池、軒轅丘、首山、冀州等,都是上古神話裡的人名和地名。像冀州、酆鎬已是現實中的真實地名。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些全都屬於“外星文明”?

所以說,“遠古外星人造訪地球”只是一個廉價科幻小說般的假設,用它來解釋神話不止是矛盾百出,而是無意義可言。

從文末那句“始皇曰:‘此神人也。’彌信仙術焉",我們便知,這個故事實際上只是諸多“秦始皇求仙”故事中的一個。

我們還是應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解讀這個神奇的故事。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宛渠國:咸池旁的神秘國度

淪波舟上的巨人們自述,來自距離“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宛渠國。九萬里聽著很遙遠的樣子,可是一旦想到這兒的人身高十丈、以“萬歲為一日”、日遊萬里,就應該認識到在他們的世界裡九萬里是很短的距離。也就是說,宛渠國就在咸池旁邊。

那麼,咸池又在哪兒呢?《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出於暘谷 ,浴於咸池。”王逸注《楚辭》說:“ 咸池 ,日浴處也。”唐杜牧有詩:“ 咸池升日慶”。

——咸池,就是東方天空中太陽沐浴的一個水池。

在上古神話中,金烏鴉每天早晨馱著太陽,從東海上一株巨大的扶桑樹上起飛。可金烏並不是就此直接向上“飛”,會在“起飛”不久,到一個叫咸池的地方稍稍降落,再洗個澡。

在古代神話中,咸池,是太陽昇起後又去沐浴的洗澡池塘

咸池也叫做“上池”,古人把露水雅稱作“上池之水”。如《史記·扁鵲列傳》中說“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就是指“就著露水來飲用三十天”。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故此,愚認為,現在通行本《拾遺記》中“咸池日沒之所”當為“咸池日浴之所”之誤

那麼,宛渠又在咸池的哪個方位呢?愚以為,宛渠國應該就在咸池的正下方,靠近大海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宛渠”二字暴露了真相。

根據《說文解字》,“宛”可通“彎”,“渠”是“水所居也”。

故可知,所謂“宛渠”其實就“彎曲的水渠”。

咸池是東方天空中的水池,此水不可憑空而來,應是從海水中輸而來。而宛渠就那條蓄水送水之渠。

在咸池下方九萬里處,一條曲曲彎彎的水渠,溝通著咸池與大海。這裡遼闊壯麗,稱之為宛渠國,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都是身高十丈的巨人,他們坐在巨大的海螺裡穿梭往來,這巨大的海螺被他們稱作“淪波舟”。

故此,宛渠之民說他們“躡虛卻行,日遊萬里”,即是在海天虛空中穿行,每天遨遊萬里的路程。

這是一幅多麼神奇壯麗的畫卷!

雖然此故事虛無縹緲,超乎想象,但在我看來,它實際上象徵的卻是現實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其所描繪的,是早晨的露水降落人間之景。

一滴露水微乎不足道,可想象一下,拂曉之時,普天之下同時垂降甘露,天海之間霧露瀰漫,那是何等的壯觀。故事中的場景正是對現實景象的象徵與誇張。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宛渠國之異產——燃石

宛渠之民告訴秦始皇,在他們的國度裡,通常都是陰霧瀰漫,偶爾才會有晴天。可是一旦天晴,天空中的雲彩就如同炸裂一般燦爛,猶如明亮的波濤,有玄龍和黑鳳在天際上下翻飛。

到了夜晚,人們會用一種石頭燃燒照明,這種石頭出自燃燒之山,晶瑩而透光,如果敲擊它,就會紛紛碎裂成粟米大小,每一顆小石子依然光明異常,只須一顆石子就能將一間巨大的廳堂照如白晝。

當初炎帝之時,百姓本來是吃生食的,就是因為得到了燃山之石,才得以有了火,可以將生食做熟。如果把這種石頭投入溪水大河,它那沸騰的泡沫會綿延數十里,人們將投入燃石的水道命名為“焦淵”。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眾所周知,中國神話傳說中,是燧人氏將鑽木取火技術教給了百姓,從此百姓們才開始吃熟食。而這個神話裡卻說,是宛渠之國的燃山之石(就讓我們簡稱它為“燃石”),在炎帝時流落到人間,才使得天下百姓開始燒火做飯。

不論是燧人氏鑽木取火,還是燃石流落人間,這些只是神話的象徵隱喻之說,根本談不上矛盾。下面就讓我們來揭開“燃石”的神秘面紗。

燃石象徵之一:打火石(燧石)!

鑽木固然可以取到火,但是那有相當大的難度。而用火鐮敲擊打火石,則是一種簡便的取火方式。在火柴沒有發明之前,人們一直都在用這種方式點火。

而打火用的石頭並不是任意取用普通的石頭就行,必須要用燧石。包括燧人氏之名,其實就暗含著取用燧石取火的意思。燧石,黃褐色或黑色,質地堅硬,並不常見,往往在火山地貌或者江河湖海中更容易尋覓到它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古人常用燧石敲擊火鐮的方式取火。

燃石象徵之二——煤!

再來看《拾遺記》中的記載,燃山並不燃燒,但從燃山上取來的石頭卻可以燃燒,且光徹晝夜,一粒粟米大小的石頭便能照亮一間大屋。

——這不就是從煤山採來的煤用於燃燒嗎!

煤山本身不燃燒,但煤卻可以燃燒,且經久不息。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燃石象徵之三——火山和岩漿!

然而再接下來的敘述中又說,“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這似乎又不太像煤石能做到的。其實這比喻 的是火山,焦淵就是那流淌入江河湖海卻難以不熄滅的岩漿。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將燧石、煤山與火山並喻,正是神話所特有的混雜形式隱喻。

在古人眼中,無論是燧石還是煤,都是宇宙賜予人間的最好的禮物,有了它們,人們才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日子,可以刀耕火種,烤肉炊米。

神話是最古老也是最奇特的語言,古人不會直接提到“煤”“火山”這些現代化的概念,只有用神話的形式才能言說它們、讚美它們。

於是,神奇的宛渠之民和淪波舟故事便誕生了。

最後,對本文稍事總結:

《拾遺記》中,宛渠之民駕駛淪波舟覲見秦始皇的故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話,它包含了大量象徵隱喻,信息十分龐雜。

有對露水的比喻,有對燧石、煤、岩漿的比喻,

對於文化人類學者來說,特別是對於神話學和故事學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神話。

然而,可惜的是文化學者們似乎並沒有對它有多少關注,反倒是“野路子”愛好者們對它給予了極高熱情,一來二去把它說成是一起“遠古外星人”事件。

其實,“外星人”本身就是一個假說,它不過是近代一個美國人拍腦袋想出來的一個科幻概念。當然,“是否存在外星人”也可以作為一個科學領域內的研究課題,但至少這個課題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結論。作為一個假說,無法作為一個問題答案。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真正的“抓手”。

比如,發生了一起懸案,警察難以偵破。但警察不能說“這案子是外星人乾的”。可以說,幾乎人人都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因為極度荒唐,完全不負責任。

因為你既證明不了這個事是外星人乾的,也不能證明這個事不是外星人乾的,這在哲學上說叫做“不可證偽”。一種無法證偽的假說或假設,便是毫無意義的假設或假說。

基於此理,把淪波舟故事以及任何神話同外星人聯繫起來都是錯誤的。

比如把《山海經》裡的荒誕傳說說成是與外星人有關的基地、技術和生物;把三星堆說成是外星文明創造的……全屬於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

從神話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秦始皇接見開潛艇的外星人”

文化人類學學者列維·斯特勞斯

如何評價“神話”,法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和神話學學者列維·斯特勞斯說過:

神話……教導我們許多關於那一社會最初起源的事情,協助我們生動地揭示那一社會的內部運作,弄清信仰、風俗的存在原因……最重要的是,神話使我們有可能發現人類精神的運演模式,它們業已留存無數世紀,並且傳播得如此廣泛……——列維·斯特勞斯

——摘自:伊萬·斯特倫斯基《二十世紀的四種神話理論》

愚以為,對待神話,還應該以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視角來看待,著重探索文本背後深層的含義,特別是其中的符號象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