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馮耀黎:上下聯動 促進農業農村新轉型

專訪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馮耀黎:上下聯動 促進農業農村新轉型

▲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馮耀黎暢談攻堅行動

“農村土地、林木、水利等資源,是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最基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鄉村振興最具潛力的資源要素。”在新一輪“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行動中,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馮耀黎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農業資源的重要性。

而祁縣,也以土地整治、水網建設、種苗發展等為重點,強化行政推動、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政策機制,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不僅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起來,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培育了“三農”發展的新動能,促進增值收益更多地上山下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為下一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基礎。

專訪祁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馮耀黎:上下聯動 促進農業農村新轉型

▲各職能部門就“激活農村資源 促進鄉村振興”活動召開座談會

山西晚報:我們知道激活農村資源對於保障城鄉融合發展和轉型項目建設用地,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脫貧攻堅、農民增收等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攻堅行動開展一年多來,祁縣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馮耀黎:2018年以來,祁縣認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2018年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轉型項目建設年活動等具體部署,以及晉中市委、市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轉型項目建設年活動等具體要求,強化行政推動、創新發展模式、完善政策機制,盤活存量、做大增量、提高質量,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起來,進一步培育“三農”發展新動能,促進增值收益更多地上山下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土地資源作為鄉村振興最具潛力的資源要素,也是祁縣推進“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工作的重中之重。土地綜合整治包括土地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三部分內容。

2018-2020年實施土地開發項目建設任務為1260.12畝。截至目前,全縣共落實土地開發項目7個,預計新增耕地1272.8畝,落實任務率101%。7個項目中,已開工4個,未開工3個,開工率57.14%。4個開工項目中,完工待驗收2個,新增耕地290.19畝;在建項目2個,預計新增耕地337畝;未開工的3個項目,祁縣正在積極準備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儘早開工,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努力實現三年任務二年完成的目標。

由於祁縣在2018年前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42萬畝,2018-2020年市政府下達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0.7302萬畝。截至目前,全縣共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個,總規模1.1522萬畝,超任務落實0.4219萬畝,落實任務率157.78%。其中,已開工項目3個,規模1.1522萬畝,開工率100%。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晉中市國土資源局下達第二輪增減掛鉤週轉指標1700畝,項目區規模按500畝左右設置,分三個批次逐步實施。第一批拆舊區共涉及4個鄉鎮11個行政村,總面積為576.48畝,通過復墾可新增耕地528.29畝;第二批拆舊區共涉及4個鄉鎮9個行政村,總面積670.79畝,通過復墾可新增耕地624.32畝;第三批拆舊區共涉及4個鄉鎮18個行政村,總面積647.24畝,通過復墾可新增耕地598.89畝;復墾後全部為水澆地。目前,三個批次的實施方案和復墾設計報告均已批覆,第一批已完成復墾並驗收合格,第二、三批拆除工程正在緊張的進行中。

山西晚報:與周邊同地區其他縣(市、區)相比,祁縣的攻堅行動有哪些特點和經驗做法?

馮耀黎:祁縣“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各項工作總體推進有序,主要經驗和做法有以下三點:

(一)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為保證增減掛鉤工作有序開展,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各縣直有關部門及鄉鎮、管委會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領導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自然資源局。在省、市下達增減掛鉤週轉指標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後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明確了增減掛鉤任務目標、工作責任和完成時間節點。全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形成了“縣委縣政府主導,鄉鎮具體實施,相關部門配合,上下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規劃引領,科學選址。根據各鄉鎮實際情況,做好調查摸底工作,認真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立足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建設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拆舊區以廢棄的工礦用地和居民點整體搬遷為主;復墾區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建新區確保老百姓的安置,節餘指標主要用於城鎮建設、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

(三)尊重民意,廣泛參與。為了保證項目實施能符合實際,祁縣尊重民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堅持自願原則,並對拆舊地塊涉及的農民進行優先安置,足額進行補償。同時,收集了同意搬遷意見書,對項目的選址、佈局、設計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實地對照二調現狀圖,認真做好現場踏勘和現狀調查,把群眾的接受程度、滿意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果的評判標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為順利實施增減掛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一五”以來,祁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建促保、質量第一”的原則,大規模開展土地整治,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是建成穩產高產農田,全縣糧食生產突破3億斤大關,單產位居全省前茅,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二是基本農田得到了有效保護,成為山西省首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獲得“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先進單位”,2012年被國土資源部列為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範縣之一;三是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保證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解決了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

祁縣古縣鎮胡累村土地整理項目。剛開始村裡積極主動跑項目,後來由於村委換屆,項目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縣鎮村領導幹部到田間地頭與農戶促膝談心,給他們講清利益,讓他們排除顧慮。實踐證明,只有群眾思想通了,工作才能推動。做好土地權屬調整,維護好群眾切身利益,把工作做細做到家,才能保證土地整治工程順利實施。

城趙鎮五個村子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在縣政府統一協調下,把國土、水利、農業等部門實施的項目工程進行了整合。水利部門在項目區投資1620萬元,新建U型渠道90公里;國土部門投資3333.88萬元,進行了土地平整、更新機井配套、鋪設灌溉管道、架設電力線路、農田林網配套工程等;農業部門對新增耕地實施了配方施肥;項目區實現了井、河雙灌,充分利用了地表水,節約了地下水的開採,增加了糧食作物的產量,起到了調產增效、農民增收的作用,同時農村生產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投資的效益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山西晚報:按照晉中市委、市政府安排,此次攻堅行動要求“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前的進度情況如何?

馮耀黎:農村土地、林木、水利等資源,是農業農村轉型發展最基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鄉村振興最具潛力的資源要素。除土地整治工作外,其他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林業擴規增效工作也正在按序推進。

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全面啟動東山供水縣域小水網配套工程。其中,左家灘水庫工程已開工建設,力爭年內壩體砌築高度達到935米;正在實施祁縣超採區綜合治理昌源河灌區水源置換工程,工程實施後,可改善灌溉面積4.07萬畝,壓采地下水350萬m;已實施完祁縣小水網昌源河灌區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積15.9萬畝,有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面,截至2018年,祁縣累計完成水保治理面積243.2平方公里,佔水土流失面積387平方公里的62.84%。2019年晉中市下達祁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計劃任務為2萬畝,目前正在組織實施。

林業擴規增效方面。2018年祁縣共投資1773餘萬元用於林業建設,完成四大營造林工程,共完成造林1.4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17萬畝,封山育林0.3萬畝,總體綠化任務完成率100%;完成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項目3680畝,新栽乾果經濟林補助項目3000畝;完成荒山綠化5000餘畝;完成5個行政村村莊綠化;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8000畝;完成未成林撫育1.75萬畝;實施四旁植樹92.8萬株;完成新育苗5000畝。

2019年,3000畝荒山綠化工程及4個節點綠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招標,並已開工建設。新發展乾果經濟林1500畝,乾果經濟林低產低效林改造2500畝,新育苗項目已完成3200畝。

山西晚報:攻堅行動開展以來,還有哪些疑難?還有哪些不足?

馮耀黎:一是財政資金困難,拆舊區補償費不能及時撥付到位,影響了拆遷復墾進度。由於資金拔付不及時,存在工程進度緩慢,致使項目超期現象。二是群眾工作沒有做細做實。一方面是第二輪增減掛鉤二、三批項目在與業主簽訂拆遷補償協議工作中,還有部分業主未簽訂,影響了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和開發項目中,項目區群眾對標準要求越來越高,需要自然資源部門在項目設計時廣泛徵求群眾意見,使項目建設更加合理。三是部門協調配合不到位,由於村委換屆,存在移交不到位不銜接,致使項目在實施中進展緩慢。

山西晚報:下一步,祁縣將如何繼續深入開展攻堅行動?

馮耀黎:祁縣將以“土地整治+”為抓手,通過已實施的美麗鄉村特色文化村創建項目,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通過已申報成功的2019年山西省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進一步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提高高標準農田產量和收益;通過與實力強、信譽好的大企業開展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合作,進一步保障祁縣重點項目建設的用地需求;從而進一步紮實推進“激活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更好地保障全縣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嶽威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續光

山西晚報

祁縣人民政府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