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那些以老生意命名的巷街——因磚瓦工場得名的瓦場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者就有一個統一稱呼——“百工”。《論語·子張》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西府歷來是能工巧匠的薈萃之地,老百姓靠著這些手藝養家餬口,寶雞市區不少街巷以此而得名。

因磚瓦工場得名的瓦場街

瓦場街位於寶雞火車站東北方向,呈東北西南走向,西南起群眾路,東北至新華路。瓦場街因曾有磚瓦窯而得名,後來人們因為“窯”字不雅,便以“場”字取代“窯”字,將其更名為瓦場街並沿用至今。

1965年出生的戴笑慶是瓦場街的老居民。據他介紹,上世紀 30年代,兩個山西人、一個湖北人和一個河南人曾來到這裡開設磚瓦窯,其中一個山西人就是他的外曾祖父。“最早來這裡居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河南人。大家平時交流都用河南話,一般吃的是烙餅、燴菜,或者湯麵條就著饅頭吃。”戴笑慶說,當時,磚瓦窯開在各家房後,由於都是小作坊,所以是“瓦場”而非“瓦廠”。

上世紀 50年代,寶雞市機制磚瓦廠成立,包括戴笑慶父親在內,磚瓦窯的工人大都去了磚瓦廠上班,規模最大時,工人超過 1000人。上世紀 80年代初,由於行業競爭加劇,工廠開始轉型,主要製作水磨石、大理石、花崗岩等。

上世紀 70年代初,瓦場街有一棟二層的青磚尖頂樓,矗立在一眾平房中間非常顯眼,是瓦場街的標誌性建築,被大家稱作“工”字樓。據說,這棟樓是一家江蘇單位採用前蘇聯圖紙建造的,在當時看來非常稀罕,戴笑慶和小夥伴還經常跑到工地上玩耍。

戴笑慶說,以前,瓦場街居民相互之間都很熟絡,孩子們一起上學、一起遊戲,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以前,我們總愛問家裡要一分錢,到瓦場街的糧站買一顆水果糖。現在想來,那時的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很快樂。”戴笑慶說。

戴笑慶說,如今的瓦場街早已變了模樣,當年的小夥伴也早已天各一方。不過,每當大家聚會聊天,兒時在瓦場街上玩耍的情景便浮現在眼前。他說:“我在瓦場街居住超過 50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感情,我想這就是鄉愁吧!”(祝嘉 樊欣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