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前言:曾記得在初中學習《楊修之死》時,滿篇的文言文,只記住了“雞肋”這個詞。可以說,這個詞是因為楊修而聞名,而楊修“捧紅”這個詞的成本卻太高,那就是生命的代價......

在《三國演義》之中,楊修之死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事件:到底是曹操嫉賢妒能殺害忠良,還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丕、曹植的嫡嗣之爭,導致曹操不得不殺了他?或者,兩個因素兼而有之?最後的這種可能是現代人比較認的提法。曹操既討厭楊修比自己聰明,更忌諱他參與嫡嗣之爭,於是,變找了個“雞肋”般的理由處決了他。這麼一看,倒好像楊修是個必死的人。其實,這種提法本身就是避重就輕和稀泥的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謎一樣的楊修之死

正史上,曹操是很細膩的人。他雖然殺人如麻,但處理每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綜合多種考慮的,不過,一定會找一個最主要的動手理由:比如,禰衡雖然討厭,但因為禰衡沒有實質性危害,所以曹操不自己動手殺他,而是讓他去別人那裡“尋死”;華佗試圖借自己的醫術要挾曹操,曹操毫不猶豫就把他殺了;馬騰是曹操的政敵,但若馬超不造反,曹操也不殺馬騰;呂布害曹操很慘很狼狽,但若劉備不提丁原、董卓事,曹操也不想殺呂布;孔融做文章譏諷曹操,但若他不與孫、劉手下的士人書信來往、稱兄喚弟,曹操便不至於動了殺心......

對於楊修,曹操也是由一個決定性因素而導致他尋機將其除掉的:曹植拿楊修當成了自己的擋箭牌、犧牲品。

被誤導的真相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在這些關鍵的情節背後,都要總結出一些教訓和智慧。在楊修的問題上,羅貫中的看法是,曹操本就是個討厭被人“理解”的人,而楊修更是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肆無忌憚去捋虎鬚,結果自尋死路。

在《演義》中,羅貫中這樣塑造曹操陰鷙的性格:他殺了呂伯奢全家,當著陳宮的面,說“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當時,陳宮就被他嚇跑了:不跑早晚死於此人之手,因為自己窺見了他的內心世界。曹操邀劉備煮酒論英雄,用龍比喻他心目中的英雄特質: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吐霧興雲,翻江攪海;小則埋頭伏爪,隱介藏身;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秋波之內。此龍陽物也,隨時變化

(據嘉靖本)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頂天立地的磊落漢子,而是隨機應變、無形難測的神秘人物,恨不能蒙面出鏡,教人永遠猜不透他的心思。《世說新語》記載他曾用此術矇騙匈奴使者而被看穿,遂追殺使者滅口。

《演義》中的楊修自持聰明,總喜歡跟在老曹背後,給他揭去那層面紗,就像社戲裡邊,跟在大反派或惡公子背後的二醜,不時手指著主子的脊樑骨,扭臉對臺下揭一揭“那傢伙”的壞心肝。最後,楊二醜賣弄聰明,教曹植唬弄他老爹。這樣的惡奴,曹操當然不能放過的了。

《演義》中的楊修不識真正的英雄。他眼中的大人物,都是曹植、孔融、禰衡這樣賣弄聰明的另類“鬼馬”角色。如此性格缺陷,決定他註定是個悲劇結局。

楊修其人

曹操和楊修這樣的人都不可取,但相比之下,曹操還是個能幹成大事的人,楊修卻不能,所以曹操比楊修還能強一些。這是羅貫中落筆這一細節所要表現的認識。但《演義》是戲說,不是歷史本身的面目。《演義》中的楊修是自己找死,而真實歷史中的楊修卻不該死,他是為曹植的緣故而被冤殺的,與“雞肋”的故事更不沾邊。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首先看楊修的家世。楊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袁氏世家並駕齊驅。楊修本人是神童,早慧早熟,年輕輕就出來做事,很快就被曹操收攬為相府倉曹屬、主簿,相當於曹操身邊的機要秘書,後來升任秘書某處的主任。

相府主簿官職不大,卻非常重要,負責處理曹操身邊的大小機要,事無大小,都要妥善處置。關於主簿的分量,這裡舉一個例子:呂布被曹操抓住,押到階下時,被繩子綁得太緊,求曹操給放得松點,曹操說:“捆老虎不得不緊一點。”呂布說:“鬆一下,讓我說句話再死!”曹操剛要同意,站旁邊的主簿王必快步走近前來說:“呂布是高手,他的部隊在附近,不能鬆綁。”曹操對呂布無奈地說:“我本來可以給你松一點,可是主簿不同意呀。”這個細節說明了曹操對主簿的信重。

至於那些個人能力不如曹操的人物,就更依賴主簿辦事了。舉幾個《演義》中出現的大家比較熟悉的主簿:陳琳是何進的主簿,閻象是袁術的主簿,殷觀是劉備的主簿,司馬朗、司馬懿兄弟、賈充之父賈逵都做過曹操的主簿。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文章了得、精通世故、少年老成、深為信重的人物,除了半路被幹掉或換主的,後來都做了大官。

死因探析

楊修做曹操的主簿,說明兩個問題。首先,曹操很認可楊修的能力和個性;同時,楊修是受到重點培養的後備幹部。有人說,楊修跟袁紹、袁術有親戚,所以曹操要殺他,可是楊修死時,他老父楊彪還活得好好的,楊修的兒子楊囂也沒有受株連,再說了,曹操的兒媳婦也還曾是袁紹的兒媳婦呢。與袁氏有親,不構成曹操殺楊修的理由,否則楊彪全家都難倖免。

楊修的工作狀況如何呢?“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他的業績還是很不錯的;同時,這又說明一個問題:楊修是很懂得進退之道,很會看眼色行事的人,而絕不是《演義》中那種輕薄好賣弄的二醜形象。楊修自己有很好的家世,個人能力又出眾,所以,在曹丕與曹植的嫡嗣之爭中,他不必向任何一方靠攏,也可以保證將來做上大官。所以,他決不會也沒有當曹丕或曹植的跟班。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曹操會因為楊修聰明而殺掉他嗎?根本不會。如果楊修遲鈍,曹操還不能用他呢。曹操身邊並不寂寞,不是隻有一個楊修走來走去。曹操身邊有一大堆能人,幾乎都比曹操聰明,寫文章比曹操好的,對對聯比曹操好的都不少,沒見誰因為比他強就被殺掉的。且不說《演義》中舉的“嫌門闊”“一合酥”“絕妙好辭”這些事都是野史,就算是有影兒的事情,曹操也只會因為楊修能理解領導的意圖而更喜歡他,因為這些事都是典型的弄臣行為。

至於曹操夢中殺人,楊修去哭喪的事情,更加玄乎不合邏輯。毛本《三國》裡,楊修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這是明明白白揭露曹操,向領導挑釁,以楊修的水平和身份,決不會也不敢說這樣的話。羅本《三國》裡,楊修說得也不委婉,“君乃囊中之錐也”,一樣是對曹操挑釁。這件事,跟“雞肋”的故事一樣,都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發生的。“雞肋”的故事更離譜:楊修是主簿,對軍中法令掌握得比曹操都熟,能不知道惑亂軍心是死罪麼?

這樣普通人都知道避免的罪過,放在楊修頭上,只能說是為了情節的需要。但,如果把它當真,那是在侮辱楊修的智商。楊修真實的壽命是44歲,《演義》說他死時34歲,往小了說10歲,這樣處理也正說明作者要強調楊修年少不懂事。曹操對有才能但不懂事的人怎麼處置呢?比如對徐邈。徐邈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廉潔,但也太有個性,喜歡一邊辦公一邊喝酒。曹操把他遠遠派出去,到地方上做事,眼不見心不煩算了,這也是一種“人盡其才”。可見,曹操處置身邊有才幹的人,一直是很審慎的。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躺著也中槍”

楊修長期做曹操身邊的機密工作,力求滴水不漏,如果不是曹植連累害他,他是不會死的。曹丕、曹植爭奪世子之位,都首先想到了拉攏楊修。曹植是個張揚的人,事事主動,他靠近楊修的方法,是寫公開信,在文學圈造勢,拉楊修做筆友,力求給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楊修跟他很接近。如果曹操真以為楊修與曹植那麼接近的話,早就不讓楊修當主簿了,還會給他時間和機會,讓他越鬧越大、越陷越深麼?

事實上,楊修與曹丕、曹植兄弟倆都是虛與委蛇,是力求兩邊都不得罪的。楊修與曹丕也有書信往來,更有一個細節說明問題:楊修曾經送給曹丕一口寶劍,是名匠王髦打造的,曹丕非常喜歡,當世子的時候常佩在身上。曹丕受禪當了皇帝以後,追念楊修,覺得很酸楚,覺得他的死很不值,感慨之餘,還召來王髦,加以賞賜——如果楊修當年是為了曹植奪位而與曹丕激烈對抗,失手而敗,那曹丕還能這麼懷念他嗎?

曹丕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曹丕少年時候曾經跟曹洪借錢,曹洪富而吝嗇,不借。曹丕當皇帝之後,很快找個機會把曹洪關進監獄,要處死他,幸虧曹氏宗族上下紛紛求情,曹洪才撿了條命。曹丕對曹植、曹彰、曹熊的打擊報復,也都是很殘酷的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以此看來,楊修之死似乎與二子奪嫡無關,但是楊修又確實是因為曹植而死的。在《演義》中怎麼表現的呢?書中說,楊修幫曹植準備了一些材料,叫做“答教”,其中有各種治國安民之道。曹操每問曹植一些考題,曹植都對答如流,曹操奇怪。後來,曹丕重金行賄,把曹植手邊的“答教”買來給曹操看,曹操才怒了。

這個事情很可疑。因為,當時權貴手邊都有這類東西,是秘書做的,相當於現在領導幹部看的學習參考材料,即使曹植需要“答教”,也犯不上勞楊修來寫,楊修就是寫了,也不會傻到把自己的手稿給曹植。所以,這些事情即使真發生了,也可能是構陷而已。而且,曹丕就算真地把曹植的答教弄來給曹操,曹操也不可能因此大怒,因為所有人的見識、水平都是通過學習掌握來的,難道還有先知先覺的人嗎?其他更假的事情,這裡不用提了。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如果是構陷,又是誰為了什麼而構陷楊修呢?

史載,曹植是個詩文寫得好,但“賭品”卻很差的人。構陷楊修,最可能的,就是曹植本人。曹植為了爭位,結交楊修,並設法堵死了楊修的退路。怎麼堵呢?就是有意把楊修與自己的私下交往洩露出去。在曹植因為跋扈無禮而被曹操淘汰出世子之爭以後,曹植繼續主動與楊修往來,楊修也不好回絕他。

曹植被冷落以後,繼續通過搞這些無意義的事情,把很多人都拖下了水。即使曹丕順利即位,將來少了不少賢能輔佐,也會給天下人造成曹丕不如曹植的錯覺。曹植正是通過這種報復,把許多賢達從曹丕身邊剝離,讓天下人認為曹丕無能、不容人,而暗示曹植自己才是真命天子的。

歷史上,楊修被殺的真實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那時候,曹植早已經靠邊站,被逐到臨淄封地待著去了。而且,楊修也不是死在與劉備爭漢中時,而是被處死在曹操親率大軍的援救樊城的行軍途中。關於曹操殺楊修的直接理由,曹操事後給楊彪寫過一封信表示哀悼,信中的意思是:楊修違反了軍紀,不守我的行軍規則,我軍中執法如山,不得不殺他!理由就這麼簡單。古代,在軍中藉故殺人是很方便的,可以繞過司法程序。

曹植臨死,為何還要拉楊修“墊背”?

尾話

楊修死後百日,曹操也死了。可見,曹操殺楊修,一個原因是楊修被世人認為結連曹植,曹操要幫曹丕排除可能的隱患;還有一個原因是,楊修掌握了太多曹氏準備篡權的秘密,有可能影響將來曹丕行“周武王之事”,顛覆漢朝。後者,可能是更重要的。楊修臨死說了一句話:“我固自以死之晚也”,說明,他早料到自己躲不過這一劫了,可見他到底陷了多深

楊修之死,既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生動體現,也是三國版“躺著也中槍”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