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又是作词人系列的周六~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个作词人有点奇怪:论作品,他与黄霑和乔羽并称“词坛三杰”,一生写了3000首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论家室,他出生书香世家,妈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身好且有才,怎么看都应该是高晓松那样被上天眷顾的人无疑了,但奇怪的是,当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关联词竟然是是——为什么这么穷。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是了,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庄奴。提起他的名字你可能不那么熟悉,但说起他的作品,邓丽君的《甜蜜蜜》、《又见炊烟》、《小城故事》,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齐秦的《又见溜溜的她》,你一定不陌生。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所以,从一位有才情的富家少爷到困窘清贫的老人,庄奴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先排除一种可能,这并不是一个富家少爷变纨绔子弟散尽家财的故事,因为庄奴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省心又聪明,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庄奴的整个学生时代,别人家的孩子还在愁考试成绩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愁到底要不要上北大了。嗯,最后他还真没去,选择了当时的另外一所学府,北平中华新闻学院。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不过,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什么别样的追求,亦或者叛逆期来到,而是家道中落,生活艰难,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理想的学府(相比北大,新闻学院每月会发两袋面,这个差别在现在看来有些好笑,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可是一家人生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中华新闻学院有3000多人应考,只录取30人。庄奴仅用半个小时就做完整整三页的考卷,并高分通过。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如果说大学时期的庄奴因为家庭责任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学府,那么毕业后他又因为社会责任选择放弃了家庭——在整个国家与人民都危在旦夕的时刻,他冒着性命危险,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抗日道路。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因为害怕自己牵连家人,年轻的他选择了不告而别,隐姓埋名,在一次渡黄河时,因为感受到黄河的气魄,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称黄河,(这也是他第一次改名,他的原名是王景羲)。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没有号角,战争就这样结束了。经历了数年颠沛流离的庄奴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尽管与亲人相隔两地无法相见倍感孤独与痛苦,但他也不得不化悲愤为力量重新投入到生活当中。

因为毕业于新闻学院的关系,他选择了编辑工作,为了能多挣点钱改善生活,他借着“庄奴不入租,报我田久荒”一诗,,说“庄奴用锄头耕种,我用笔写词,都是为他人作嫁衣”,便开始以“庄奴”作为自己的第三个名字开始创作给各大报社投稿。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好作品自然不怕被埋没,没多久庄奴的作品就被当时的知名作曲家周蓝萍先生看到,并向他发出了邀约。至此,庄奴正是开始了他的作词生涯。

《甜蜜蜜》应该是庄奴最广为传唱的一首歌词,不过写下这首词,庄奴其实只花了五分钟。当时有人来请庄奴填词,庄奴只问请谁来唱?对方答:邓丽君。庄奴只想着邓丽君甜甜的长相,三笔两笔就写出了“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简单、直白、却是最真实的写照。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甜蜜蜜》之后后,庄奴开启了和邓丽君的绑定时代,细细数来,邓丽君有80%的歌曲都是他的作词。频繁的合作让他们关系彼此熟悉也更加亲近,邓丽君也曾称呼庄奴为父亲。曾在父亲节,亲手为庄奴写信寄礼物。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不仅邓丽君对两人的关系很看重,庄奴对邓丽君也很看重,当听到有人说因为他的歌邓丽君才火时,他就回说“没有邓丽君就没有庄奴”。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纵览庄奴的创作,你会发现思乡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又见炊烟》

“悄悄问明月,亲人在哪里?你是否和我一样在梦里,亲人在梦乡”《问明月》

“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做客”《小城故事》

最后这首《小城故事》,年轻的朋友们听到大概会以为是写给“小”城的故事,其实不然。这是当时身在台湾的庄奴,写给他印象里的故乡,北京的歌曲。而他本人,待到1990年才得以重新回到这片故土。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家是件高兴的事情,可对于当时的庄奴来说,这可能仅仅算个安慰。妻子去世,病魔缠身十年之久以至于放弃写作、家财散尽……庄奴的生活大概已经凄惨到极致了。当然,比起生活不顺更可怕的是,他与黄霑一样,也面临了歌词不再被大众所欣赏的困境,且在他歌词备受欢迎的那个时代,作词人不像现在根本没有版税制度,所以即使他写过的经典老歌一再被翻唱,他也收不到一分钱。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但所幸他也未因此陷入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生来就是为了写作,即便有小学校歌邀请他填词,他也愿意免费为之。他知道的,作家要有同情心、怜悯心、包容心,胸襟开阔才能有好作品。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这种心态一直到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2016年10月11日,庄老去世,他给后人留了一封信,没有遗憾,有的只是诚挚的感谢,对听众,他说:“没有你就没有庄奴,感谢你唱我的歌,分享你我的欢乐,我用心来为你写,往生为你再笔耕。”

或许,在不少网友眼里,庄奴的词不算太好,它好像太直白了,没有所谓诗意也谈不上美感。即便是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小城故事》也是如此,但犬句酱觉得,在人们经历了真正的磨难与颠沛流离之后,需要的恰恰是这种简单的、纯粹的、且生活化的歌词,只有它们才能够润物细无声的抚慰那些无法抹去的那些伤痛。于此,庄奴无愧于“泰斗”两字。


他是邓丽君的父亲,一生写出3000首作品,晚年却穷困潦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