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泰州桃园景区是纪念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在泰州(海陵区)写作《桃花扇》的主题公园。
景区占地180亩。取名桃园,一是因为桃园景区遍植桃花;二是为了纪念明末清初的大戏剧家孔尚任在这里完稿了《桃花扇》这部中国戏曲上的传奇。

泰州桃园景区地处泰州南城河外侧东岸。始建于二零零六年五月。核心景点为复建明清风格的陈庵。

核心景点为复建明清建筑风格的陈庵。庵堂前后三进,局部两层架构,以文字、图片、古明清家具再现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期间寓居家庵创作《桃花扇》的场景。

景区观赏桃有三千六百多株、一百一十六个品种。从树型上可分为矮化型、乔化型、龙柱型及垂枝型;从花色上可分为白色、粉色、红色及杂色;从花型上可分为单瓣型、复瓣型、重瓣型、菊花型、铃型。景区均衡配植早、中、晚期桃树,桃花次第开放,其花期可从三月中旬持续到四月下旬。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陈庵是桃园的核心景观,也是孔尚任当年写《桃花扇》时入住的地方。

陈庵是桃园的核心景观,也是孔尚任当年写《桃花扇》时入住的地方。 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康熙去山东曲阜祭孔子时在康熙面前讲学,康熙觉得他满腹经纶就把他从普通的秀才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后奉康熙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来淮扬这一带治水,衙署就设在泰州。一开始他在衙署中衣食无忧,后来因治水失败,中层官员纷纷离开泰州,孔尚任奉命留守河署,最后彻底被衙署赶出来,带着一家老小居到陈庵,一家人连吃饭都很困难,全靠泰州的友人俞锦泉等人接济。在这段时间里,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根据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创作了《桃花扇》这部中国戏曲史上的华彩乐章,奠定了他在清初文坛上的地位。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孔尚任当年写《桃花扇》


陈庵的建筑风格是泰州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风格,三进两厢,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有别于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陈庵原来不在这里,因修建迎春桥被拆重建于此。

"孔尚任旧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啸所题,后面"陈庵"的匾额则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所书,大门两侧的楹联"勋贵盖当朝,翰墨擅海内"是由明魏国公徐达所题,而后由著名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由此可见此家庵在历史上地位颇高,经查阅得知房主是建造北京明故宫的工程总指挥陈珪。

桃园景区内,共有七八处景点,一路漫游都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1、水榭码头---踏雪寻踪。作为望海楼的对景,既丰富登楼远望的视野,又为游人提供观楼的最佳视角。

2、桃花岛---桃源春晓。水榭北上至桃花岛,"隐龙"、"十胜"二桥将岛岸相连。岛中选种不同种类的桃花品种,春时各色桃花烂漫,桃花涧中水流淙淙,加之岛边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处幽静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 陈庵---岁寒三友。位于桃花岛北,为泰州明清建筑风格,前后三进,恢复原有部分两层楼架构,西侧建有一小花园。配以古明清家具,再现孔尚任著《桃花扇》场景。以文字、图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戏曲历史,作为"戏曲文化三家村"之一,与南北柳园、梅园遥相呼应。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船舫观戏。陈庵西侧

4、石舫---船舫观戏。陈庵西侧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观戏图,现傍水六米处建画舫,舫上置古戏台,可供戏曲演出或票友活动。

5、 清风阁---清风送怀。陈庵北建有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时曾多次来泰,数次登临,并咏有《清风阁》诗。复建清风阁,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6、 藕花洲、浮香亭、齑汤桥---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辟。神宗年间,泰州通判黄法曹在此种植梅花并题诗,引来苏轼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陈垓又于洲上修"浮香亭",将苏轼、苏辙等四人《和梅花原韵》诗刻于石壁,称"四贤诗"。现建藕花洲,结合弯曲的河岸,在坡度较陡处置黄石假山,同时在水中种植荷花、莲藕等植物。藕花洲边建齑汤桥,桥畔立石碑,记载宋赵匡胤在泰避难,曾获当地百姓一碗麦糁粥,得天下后回泰州赐"齑汤"桥名的故事。桥北建浮香亭,亭边立四块碑石,分别刻苏轼、苏辙等"四贤"诗,夏夜暗香浮动,颇能领略四贤意趣。

7、来凤楼---声闻四达。来凤楼建于凤凰墩上。史载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钟为南唐永宁宫遗物,民间有"十兄弟共抬铜钟"的传说,亦俗称"飞来钟"。现建来凤楼,为宋式八角重檐,匾额篆刻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所书"声闻四达"四字,内置由南京晨光集团复制现存光孝寺内的五代铜钟一口,立碑书钟来历。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飞来钟处


楼里有一口飞来钟处,传说五代十国从杭州飞来两口钟和一块石头,飞到泰州上空时偏离了原先的轨迹在空中相撞,坠落下来后,石头就落在了凤凰墩顶,一只钟落入泰州的钟楼巷,现安置在光孝寺;另一只钟落入城河里,传这就是河里的那口钟。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这块石头就是传说中和钟一起坠落的飞来石

7、来凤楼---声闻四达。来凤楼建于凤凰墩上。史载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钟为南唐永宁宫遗物,民间有"十兄弟共抬铜钟"的传说,亦俗称"飞来钟"。现建来凤楼,为宋式八角重檐,匾额篆刻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所书"声闻四达"四字,内置由南京晨光集团复制现存光孝寺内的五代铜钟一口,立碑书钟来历。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这座飞檐翘角的楼宇是来凤楼,匾额"来凤楼"是苏州寒山寺的泰州籍住持秋爽大和尚所书。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浮香亭

浮香亭看似双亭并立,其实它是一个亭身两个亭顶,造型别致,形影相依,俗称为"鸳鸯亭"。这座亭子是南宋泰州知州陈垓修建的。浮香亭内刻有四首梅花诗,这四首诗作者是苏轼、苏辙、秦少游、道潜。当年他们与泰州的通判黄法曹结有情谊。在泰州交游时,大家就提议以梅为题,咏以诗词,留下了这珍贵的四首《和梅花原韵》。知州陈垓在修建浮香亭时,专门把梅花诗刻入石碑,嵌在亭中墙壁上,称之为"四贤诗"。"四贤咏梅"的佳话也是泰州"文昌北宋"的一个高潮之处。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齑汤桥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桃园的"齑汤桥"于宋朝皇帝赵匡胤有关,齑(ji)汤桥的齑,是剁碎的意思,齑汤其实指的是一种野菜汤,相传赵匡胤在隐龙桥(也在桃园内)躲过了南唐的追兵之后,只身一人流落到此桥畔,饥寒交迫,幸好获得桥边老百姓的一碗野菜汤得以救急。这碗野菜汤给了后来的这位天子莫大的感动,在他得天下后,仍然念念不忘泰州百姓的恩情,特地派人到泰州寻访此桥,并且赐名为"齑汤桥"。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清风阁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清风阁

陈庵北建有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时曾多次来泰,数次登临,并咏有《清风阁》诗。

复建的清风阁,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游泰州(海陵)桃园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