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泰州桃園景區是紀念清代戲曲家孔尚任在泰州(海陵區)寫作《桃花扇》的主題公園。
景區佔地180畝。取名桃園,一是因為桃園景區遍植桃花;二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的大戲劇家孔尚任在這裡完稿了《桃花扇》這部中國戲曲上的傳奇。

泰州桃園景區地處泰州南城河外側東岸。始建於二零零六年五月。核心景點為復建明清風格的陳庵。

核心景點為復建明清建築風格的陳庵。庵堂前後三進,局部兩層架構,以文字、圖片、古明清傢俱再現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期間寓居家庵創作《桃花扇》的場景。

景區觀賞桃有三千六百多株、一百一十六個品種。從樹型上可分為矮化型、喬化型、龍柱型及垂枝型;從花色上可分為白色、粉色、紅色及雜色;從花型上可分為單瓣型、復瓣型、重瓣型、菊花型、鈴型。景區均衡配植早、中、晚期桃樹,桃花次第開放,其花期可從三月中旬持續到四月下旬。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陳庵是桃園的核心景觀,也是孔尚任當年寫《桃花扇》時入住的地方。

陳庵是桃園的核心景觀,也是孔尚任當年寫《桃花扇》時入住的地方。 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康熙去山東曲阜祭孔子時在康熙面前講學,康熙覺得他滿腹經綸就把他從普通的秀才提拔為國子監博士,後奉康熙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來淮揚這一帶治水,衙署就設在泰州。一開始他在衙署中衣食無憂,後來因治水失敗,中層官員紛紛離開泰州,孔尚任奉命留守河署,最後徹底被衙署趕出來,帶著一家老小居到陳庵,一家人連吃飯都很困難,全靠泰州的友人俞錦泉等人接濟。在這段時間裡,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根據秦淮名妓李香君與復社領袖侯方域的愛情故事,創作了《桃花扇》這部中國戲曲史上的華彩樂章,奠定了他在清初文壇上的地位。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孔尚任當年寫《桃花扇》


陳庵的建築風格是泰州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築風格,三進兩廂,青磚黛瓦,古樸典雅,有別於江南地區的粉牆黛瓦。陳庵原來不在這裡,因修建迎春橋被拆重建於此。

"孔尚任舊居"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李嘯所題,後面"陳庵"的匾額則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沈尹默所書,大門兩側的楹聯"勳貴蓋當朝,翰墨擅海內"是由明魏國公徐達所題,而後由著名大書法家董其昌所書,由此可見此家庵在歷史上地位頗高,經查閱得知房主是建造北京明故宮的工程總指揮陳珪。

桃園景區內,共有七八處景點,一路漫遊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1、水榭碼頭---踏雪尋蹤。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遊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

2、桃花島---桃源春曉。水榭北上至桃花島,"隱龍"、"十勝"二橋將島岸相連。島中選種不同種類的桃花品種,春時各色桃花爛漫,桃花澗中水流淙淙,加之島邊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處幽靜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 陳庵---歲寒三友。位於桃花島北,為泰州明清建築風格,前後三進,恢復原有部分兩層樓架構,西側建有一小花園。配以古明清傢俱,再現孔尚任著《桃花扇》場景。以文字、圖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戲曲歷史,作為"戲曲文化三家村"之一,與南北柳園、梅園遙相呼應。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船舫觀戲。陳庵西側

4、石舫---船舫觀戲。陳庵西側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觀戲圖,現傍水六米處建畫舫,舫上置古戲臺,可供戲曲演出或票友活動。

5、 清風閣---清風送懷。陳庵北建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數次登臨,並詠有《清風閣》詩。復建清風閣,為宋式三層八角重簷,閣高約二十米,與望海樓隔河相映,登臨此樓,清風徐來,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6、 藕花洲、浮香亭、齏湯橋---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闢。神宗年間,泰州通判黃法曹在此種植梅花並題詩,引來蘇軾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陳垓又於洲上修"浮香亭",將蘇軾、蘇轍等四人《和梅花原韻》詩刻於石壁,稱"四賢詩"。現建藕花洲,結合彎曲的河岸,在坡度較陡處置黃石假山,同時在水中種植荷花、蓮藕等植物。藕花洲邊建齏湯橋,橋畔立石碑,記載宋趙匡胤在泰避難,曾獲當地百姓一碗麥糝粥,得天下後回泰州賜"齏湯"橋名的故事。橋北建浮香亭,亭邊立四塊碑石,分別刻蘇軾、蘇轍等"四賢"詩,夏夜暗香浮動,頗能領略四賢意趣。

7、來鳳樓---聲聞四達。來鳳樓建於鳳凰墩上。史載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鍾為南唐永寧宮遺物,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傳說,亦俗稱"飛來鍾"。現建來鳳樓,為宋式八角重簷,匾額篆刻蘇州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聲聞四達"四字,內置由南京晨光集團複製現存光孝寺內的五代銅鐘一口,立碑書鍾來歷。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飛來鍾處


樓裡有一口飛來鍾處,傳說五代十國從杭州飛來兩口鐘和一塊石頭,飛到泰州上空時偏離了原先的軌跡在空中相撞,墜落下來後,石頭就落在了鳳凰墩頂,一隻鍾落入泰州的鐘樓巷,現安置在光孝寺;另一隻鍾落入城河裡,傳這就是河裡的那口鐘。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這塊石頭就是傳說中和鍾一起墜落的飛來石

7、來鳳樓---聲聞四達。來鳳樓建於鳳凰墩上。史載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鍾為南唐永寧宮遺物,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傳說,亦俗稱"飛來鍾"。現建來鳳樓,為宋式八角重簷,匾額篆刻蘇州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聲聞四達"四字,內置由南京晨光集團複製現存光孝寺內的五代銅鐘一口,立碑書鍾來歷。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這座飛簷翹角的樓宇是來鳳樓,匾額"來鳳樓"是蘇州寒山寺的泰州籍住持秋爽大和尚所書。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浮香亭

浮香亭看似雙亭並立,其實它是一個亭身兩個亭頂,造型別致,形影相依,俗稱為"鴛鴦亭"。這座亭子是南宋泰州知州陳垓修建的。浮香亭內刻有四首梅花詩,這四首詩作者是蘇軾、蘇轍、秦少游、道潛。當年他們與泰州的通判黃法曹結有情誼。在泰州交遊時,大家就提議以梅為題,詠以詩詞,留下了這珍貴的四首《和梅花原韻》。知州陳垓在修建浮香亭時,專門把梅花詩刻入石碑,嵌在亭中牆壁上,稱之為"四賢詩"。"四賢詠梅"的佳話也是泰州"文昌北宋"的一個高潮之處。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齏湯橋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桃園的"齏湯橋"於宋朝皇帝趙匡胤有關,齏(ji)湯橋的齏,是剁碎的意思,齏湯其實指的是一種野菜湯,相傳趙匡胤在隱龍橋(也在桃園內)躲過了南唐的追兵之後,隻身一人流落到此橋畔,飢寒交迫,幸好獲得橋邊老百姓的一碗野菜湯得以救急。這碗野菜湯給了後來的這位天子莫大的感動,在他得天下後,仍然念念不忘泰州百姓的恩情,特地派人到泰州尋訪此橋,並且賜名為"齏湯橋"。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清風閣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清風閣

陳庵北建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數次登臨,並詠有《清風閣》詩。

復建的清風閣,為宋式三層八角重簷,閣高約二十米,與望海樓隔河相映,登臨此樓,清風徐來,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遊泰州(海陵)桃園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