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每年高考之後,許多的高考狀元都備受關注,他們的“成功法則”想必是很多家長和學生最為關心的:大家同是學生,怎麼差別這麼大呢?怎麼樣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怎麼樣才能像他們一樣,困擾著不少人。而對於這些高考狀元而言,大部分的“成功”都取決於他們良好的習慣。一個人擁有良好的習慣是否真的會改變現階段的一些不好因素,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這個過程會有點難。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習慣不是一日就養成的,而是日積月累,慢慢養成。

習慣的養成究竟需要多久呢?是傳說中的21天嗎?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刀切的答案。但有一種習慣養成“三階段”的說法。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變,而你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階段:7~21天左右。不要放棄第一階段的努力,繼續重複,跨入第二階段。此階段的特徵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還會回覆到從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變。

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的特徵是“不經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的穩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你已經完成了自我改造,這項習慣就已經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地為你“效勞”。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隨著人慢慢長大,被譽為成長黃金期的兒童時期是所有父母最為關注的。而這個時期,僅僅關注身體的成長是遠遠不夠的,大腦的成長尤為重要。要知道,人的一生所有的想法和習慣都來自於大腦,作為人最重要的一部分,大腦的發育卻常常被忽視。

很多家長認為習慣長大後再糾正也來得及,實際上從小培養更容易養成一生受用的習慣,而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控制大腦養成習慣。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那大腦的什麼地方控制著我們的習慣呢?

大腦的行政命令中心並不完全放棄控制習慣性行為。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的研究發現,產生大部分思想和規劃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一個小區域,負責每時每刻控制在給定的時間裡的習慣的轉變。

“我們常常認為——我現在仍這樣認為——一個習慣的價值就是你不用去思考它。它釋放你的大腦,讓你去做其他的事情,” 學院教授安·布耶爾——麻省理工學院戈爾麥腦科研究院的一名成員這樣說,“然而,它不全部釋放。你的一些皮質仍起控制作用。”

在前額皮質的一部分被稱為infralimbic(IL)皮層。雖然神經通路,編碼習慣的行為似乎是位於腦深部結構稱為基底神經節。研究表明IL皮層負責確定每時每刻將被表達的習慣性的行為。還有研究表明IL皮質在舊習慣的基礎上支持新的習慣,打破一箇舊習慣,但他們沒有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習慣。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那麼習慣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習慣的本質——神經條件反射回路。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彷彿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這時候就得說一說,每年高考狀元一出,家長們都心心念念學霸“成功”的方法。方法之多但離不開的都是一個優秀的習慣,在學業中,自然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我們會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握筆的姿勢錯誤,上課聽講聳肩塌背……老師反覆強調就是改正不過來,因為學生大腦裡就沒有把正確握筆,挺直腰板的行為映射到腦子裡。要想解決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就要從孩子的思維方式入手,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也就事倍功半了。

孩子現在大腦正在形成這樣的行為反射。一旦這個反射形成後,遇到特定場景就自動運行,這就是習慣。所以習慣一旦形成,要改變就需要重設“反射回路”。

人的大腦在不斷髮育,卻會在特定時間停止發育維持穩定。理論上只要在發育前養成習慣或者在發育結束前“扭正”習慣就可以,但是習慣一經形成就難於改變,生物學上的原因表明,形成的習慣已經根植於我們的大腦之中。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就像我們吃垃圾食品,明知對自身身體健康有害,但還是吃。初嘗垃圾食品的滋味是奇妙的,這時味覺神經傳達到大腦神經,長期以往也就成為了習慣。那些抽菸者也是如此,戒菸為何如此之難?癮是一部分的原因,更多的依然是習慣的問題。吸菸者習慣了吸菸的每一個動作,及時在戒菸的時候,還是會“不受控制”地有著吸菸的行為舉止。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我們再來看那些自律的人,自律的背後也是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引導。我的一高中同學,酷愛打籃球,他說,起初他並不是特別喜歡打籃球,但是身邊的好哥們都會打,只有自己不會,覺得有些尷尬。後來,他每天晚上都到操場去練習打籃球,一個人也打,一群人就學著別人打。慢慢的,他不僅學會打籃球而且還打得挺好,精氣神都比以前好了很多。現在的他,每晚都要去打籃球,不管時間夠不夠,他都要去摸幾下籃球。

就我自己來說,我也是這樣,為了英語考級,我逼迫自己明天晚上十點記單詞。起初,我不是記不下去,就是忘記,為了避免這個情況,我索性調了個十點的鬧鈴提醒自己記單詞。也就是這樣每次在鬧鈴的提醒下,我堅持了兩個月後,在一個週末我取消鬧鈴,但這並沒有影響我每晚準時記單詞。我很成功的形成習慣,明晚都是在十點左右開始記單詞,是那種一上床,隨手就摸單詞書的平常。

因此,要養成孩子的習慣,最好是在發育的時候,越小越好。

正如“三歲定八十”的俗語,講得是小孩子在這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就能夠看到以後她的人生軌跡,因此,如果想要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真的要從娃娃抓起!從三歲到七八歲這段時間,能夠糾正過來還為時不晚,若是到了成年才想要改變,那簡直是難上加難。

該怎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北師大教授邊玉芳認為: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一、二年級。

進入小學,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系統的學習,這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很多家長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這是極其錯誤的。

低年級孩子崇拜“權威”,無條件信任老師,服從老師和家長的指導。此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

若不重視培養,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型,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到達中高年級後也很難糾正。

孩子的習慣真的能改嗎?為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父母能做些什麼

首先,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好奇心是孩子對未知世界勇於探索的大門,對未知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利於孩子積極動腦。想象力是知識的源泉,豐富孩子的想象力,有利於孩子對未來充滿希冀,更有勇氣面臨挑戰。

其次,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和自控的能力。

部分家長會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在幼兒時期,孩子是在家長的陪同下看連環畫,聽寓言故事。到了小學階段,孩子自己的管理意識較差,總是依賴父母,這時候讓孩子多看書,獨立自主的選擇興趣愛好書。看書可以增加修養,培養意志,拓寬孩子的眼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出現看書姿勢,書寫姿勢的不正確,家長要耐心地講解示範,言傳身教。

再次,糾正孩子的壞習慣,端正孩子學習的心態。

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瞭解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養成快樂的學習習慣。在看到孩子趴著寫作業,躺著看書要及時糾正,擺正心態,學習輕鬆。

最後,尊重孩子,與孩子一起指定規則。

與孩子制定詳細的規則,來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孩子心情愉悅時共同商量,完善細化規則與孩子達成協議,放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有一個潛在監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