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母親"這3字含義,才不會做無用功

比起父親,母親這個身份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樣的,比起父親,母親要更加辛苦很多。

現如今,一個家庭多為父母雙方一起外出工作。但是,作為一個母親,母親不僅要工作,還要花工作之外的一大份時間教育孩子。更讓母親失望的是,似乎自己全身心為了孩子著想,但是孩子似乎並不理解和領情。

我有一個好朋友,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她可謂是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朋友每天早上起床,要先給孩子做早餐,做完早餐之後叫孩子起床上學。朋友認為,自己做的早餐肯定要比外面那些早餐要有營養、乾淨。

吃完早餐之後,朋友就要送孩子去上學了,然後自己再火急火燎地跑去上班。上完班之後,朋友要去市場買菜回家給老公孩子做飯。做完飯之後,朋友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有時候還要打掃家裡的衛生。

週末難得休息,朋友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和興趣班。

朋友很愛她的孩子,也心甘情願為孩子付出一切,只是希望能夠變得更好。但是,朋友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不太能理解她,而且孩子常常惹他們生氣。

不知道父母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尤其是母親,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結果孩子竟然完全不能理解自己,這著實是傷透了父母的心。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是父母的教育狀態出現了問題

近幾年,父母們多在談論教育方式、教育模式,似乎好的教育方式、好的教育模式,就能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父母有時會發現,自己確實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沒有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似乎就是不懂得感恩自己呢?

原因是,父母的教育狀態出現了問題。比起教育模式,教育狀態是教育的根基,若是父母沒能陪調整自身在教育孩子時的狀態,那麼無論是有多麼良好的教育模式,父母都很難將孩子教育成一個健康積極的人。

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的重點在於"教孩子",實際上,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養"才對。父母將精力著重於教孩子,那麼父母便會過分在意孩子的成績,最終孩子也只能成長為一個只會學習、空有成績的人罷了。

若是父母選擇"養"孩子,那麼父母就會注重一些更加純粹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當今父母教育中所忽視的、也是孩子最最需要、最最應該被培養的。那就是孩子的內在修養、個人價值、人格品質。

選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父母會有完全不同的教育狀態。前者是過於現實、對待孩子過分嚴苛、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後者則會更加溫柔、有耐心地去包容孩子,孩子更容易成長為一個溫和而有力量的人。

此外,會"養"孩子的父母能夠處理好家庭的矛盾,由於孩子的內在優良品質被父母挖掘出來了,孩子的人格會更加完善,對待父母會更加尊重,也會更加能夠理解父母。

對於一些學習上的事情,孩子也會更加主動。而主動的孩子通常成績都不會太差。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有修養、有優秀的人格魅力的人,總是什麼都能夠做出一番成績。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良好的教育狀態:讀懂"母親"這3個字的含義

我們總是能夠在一個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教育狀態和教育方式會大大地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父母的狀態也正能體現孩子的狀態,也就是教育的狀態。

父親多是帶給孩子的應該是一種力量、一種風度、一種擔當,這也是孩子最應該從父母身上學到的。雖說父親和母親都在孩子的教育中有著不可缺失的作用和地位,但是研究表明,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要佔有更高的地位。

一個擁有良好狀態的母親應該擁有以下的三個特質:

  • 第一個字是"虛"

這個"虛"是一種溫和的狀態,是一種隱藏自身情緒的狀態。

很多媽媽很實在,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並且心直口快地直接點了出來。媽媽這種想要孩子改正錯誤、變得更好的想法與行為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媽媽也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一個足夠"虛"的媽媽是能夠隱藏自身的情緒,在媽媽眼中,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媽媽應該學會包容孩子的缺點,並且把控好自身的情緒,而不是將負面的情緒全部表現在孩子的面前。

  • 第二個字是"弱"

這個"弱"是指,媽媽要學會示弱。在孩子面前,一些媽媽實在是表現地太過於強勢,絲毫不給孩子一些權利與話語權。若是媽媽過於強勢,孩子就會變得弱小、沒有勇氣去挑戰權威。

所以,父母要學會對孩子示弱。這樣能夠激發孩子獨立去思考,也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也許在父母把最終方法告訴孩子之前,孩子可能就已經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了。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 第三個字是"柔"

這個"柔"是指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要做到包容孩子。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故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地很兇。面對媽媽兇狠、嚴苛的模樣,孩子多是有兩種反應。一是表現地畏懼,一心聽媽媽的話,這樣一來,孩子雖然很聽父母的話語,但是也因此拉開了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二是表現地叛逆,父母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越要和父母對著幹。

"柔"是一個母親的必備狀態,媽媽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應該是溫和而有力量的。柔和會讓孩子放下心中的防禦,更能對父母產開心扉。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恰當發揮母親的三個特點,才不會做無用功

那麼,母親應該如何運用好上面的三個"字",使之成為自己教育孩子的狀態之一呢?

這裡有幾個小小地建議,幫助母親更加準確地發揮這三個"虛"、"弱""柔"。

  • 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做到有理有情

"理"和"情"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要做到有理,也應該做到有情。

只有道理,孩子會覺得母親與自己過於疏遠。最終雖然孩子能夠改正自身的行為,親子之間卻很難去享受親子之間的快樂。只有感情,母親就會過分溺愛孩子。最終,孩子就會變得無理取鬧、不懂得感恩。

所以,母親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做到"情感"和"理智"的平衡,既要讓孩子改正錯誤,但也不應該破壞了與孩子之間的情感。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母親要學會逐漸放手

小的時候,孩子並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思想和認知也沒有完全形成。這

時,孩子便很需要母親這樣一個引路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一直是充當著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孩子走好當下的路,不要讓孩子走上歪路。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孩子的認知和思想逐漸完善,也慢慢地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時,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引路就已經可以自己獨立走完接下來的路了。此時,母親不需要再為孩子引路,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屬於自己的路才對。

  • 調整自身的狀態,給予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

母親要學會調整好自身的狀態,包括自身對於情緒的控制、對孩子的態度等等。這不是一天就能夠學會的,這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的。

當孩子犯錯時,母親想要發脾氣時,母親應該問問自己,自己即將要做的事情,究竟會不會對孩子產生好處。如果沒有好處,那麼就請母親再想想,自己要做什麼才能是對孩子有好處的呢?

能夠回答出這兩個問題,母親的情緒也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大腦也會慢慢變得清晰。此外,父母還應該給予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偶爾也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父母的天花板便是孩子的天花板,父母當前的狀態便是孩子未來的狀態。要想孩子成長地更好,父母還是要多加註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的狀態,帶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才會成長地更好。

全身心為孩子卻不被理解?讀懂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