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沙漠公路,探祕“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沒有穿越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沙漠腹地的秘密,即便有所耳聞,但親身體驗,親眼目睹,才會感受到“死亡之海”的震撼與古老。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有“死亡之海”之稱,相傳“走進去,出不來”,是萬物一入不復還的死地,被稱作是中國最後的神秘之地。在這片遼闊的沙漠裡,掩藏著數不清的華夏文明,或神秘或古老。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但沙漠的恐懼並沒有阻擋人類前進的步伐,更是引起諸多探險家、考古學家的嚮往。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影視劇和各類小說情節聯繫在一起,它的神秘性引起裡更多人的關注,不論是民間傳聞還是探險家的真實經歷,這片沙漠似乎並非只有死亡。越來越多的自駕遊愛好者沿著公路穿越”死亡之海“,甚至是深入腹地。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新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好地方,塔克拉瑪干沙漠掩埋著的歷史與寶藏令我無法停止探索它的慾望。但在之前,大漠尋夢般的胡楊精神卻令人驚歎不已。眾所周知,塔克拉瑪干沙漠植被極端稀少,但沿著塔里木河,卻生長著一片古老的胡楊森林。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不論是一路自駕穿越“死亡之海”,還是深入腹地去探尋秘密,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教人讚歎,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還長生蘆葦,令人不禁醒悟:死亡之海並非是生命禁區。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浩瀚的塔克拉瑪干面積3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乘車於沙漠公路猶如盪舟大洋。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雖然無法站在一個最高處去俯視這片沙漠的另一種的浩瀚,但蒼茫天穹下的塔克拉瑪干無邊無際,它能於縹緲間產生一種震懾人心的奇異力量,令面對此景的每一個人都感慨人生得失的微不足道。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也許大多數人嚮往或獵奇的是沙漠裡消失的城市,掩埋的歷史,風蝕的寶藏,但在探尋的路上,絕美的風光不能錯過。見識過沙雅縣的魔鬼林和胡楊林後,塔克拉瑪干沙漠讓我另眼相看。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穿過沙漠公路,進入沙漠腹地去尋找最古老的村落的路上,沙漠與胡楊與河流,徹底推翻了我對“死亡之海”的畏懼。至少,不是“萬物一入不復還的死地”。在這片“沙海綠島”中,除了胡楊,還有胡頹子、駱駝刺、蒺藜及豬毛菜,岡上沙丘常圍繞灌叢形成。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神奇的是,在驅車前往達裡雅布依村(這是藏在沙漠腹地的古老村莊,至今鮮為人知)的路上,還碰到了一隻野兔,沿途也偶有人家和羊群,由此可見“死亡之海”雖是可怕,但生命的不屈也使其展現溫柔。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不論是公路兩旁,還是沙漠之中,車窗外的胡楊在陽光下泛著濃厚的金黃,如寬大的金色絲帶纏繞著大地,從天際延伸過來,又蜿蜒消逝到天的另一盡頭。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而我,這個流淌著熱血的身軀與靈魂此刻看起來是那麼的渺小。如此壯觀美景,恐怕只能在塔克拉瑪干欣賞。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縱然國內有不是地方可以觀賞胡楊之景觀,但怕是哪裡的胡楊都不及新疆胡楊這般有氣勢,有規模。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這裡的胡楊號稱“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在令世人膽顫的“死亡之海”中,也顯得威風凜凜。它與被風沙掩埋或吞噬的歷史、古蹟、寶藏一樣,不僅古老,而且價值非凡。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成片的胡楊在起伏的沙丘線條之間,像是一尊藝術品,千姿百態,彷彿人間修飾。 我能在站在這裡,與其合影,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殊榮。在探尋的路上,唯有先是生命之敬畏,才懂尊重歷史之真相,文明之珍貴。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作為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的神秘吸引世界各地探險家,如俄國人、英國人、瑞典人、法國人包括日本人等等。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古絲綢之路是該沙漠整個南端,許多考古資料說明,沙漠腹地靜默著諸多曾經有過的繁榮,哪怕至今存在的達裡雅布依村仍不被世人熟知。

自駕沙漠公路,探秘“死亡之海”千年寶藏:此樹不死不倒不朽

前往村落的路上,雄偉壯觀的胡楊林猶如守護沙漠的使者一般,在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它們以挺拔不屈的精神風貌在警示著每一個前來的探險者:對生命,有所敬畏,才能找到歷史的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