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按自己想法做,就大哭、發脾氣,寶寶進了敏感期,父母如何做?

單鑫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發展能力有限,無法較為全面的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被拒後情緒反彈的比較厲害,要麼爭吵,要麼哭泣。面對性情大變的孩子,家長也經常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是好。那麼究竟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 用“管教”代替“懲罰”,教孩子表達感受

孩子有這麼多“討厭”的行為,讓很多媽媽忍不住去吼孩子。沒過幾天就會發現,你越是發脾氣,孩子的脾氣也越大!借用網上的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越是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越要保持情緒穩定,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你的情緒升級,孩子的情緒也會升級。不要嘲笑孩子,或者針鋒相對的批評甚至指責孩子。相反,可以暫時“忽略”他,不要和他有眼神接觸,平靜的做自己的事情,等孩子冷靜下來。這樣才能確保家長沒有“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待孩子的脾氣結束之後,提供安慰和指導。嘗試用放鬆的語氣和他說話,教給他如何用語言向他人表達感受,而不是發脾氣。做這些的同時,要保證孩子知道你愛他,然後繼續下一個活動。


  • 用“選擇”代替“命令”,提供合理選項

“我不!”“不要!”,媽媽們看到這倆字,肯定心有慼慼焉!這簡直是寶寶的口頭禪。


其實,這是因為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願望,和他人不同。


所以,家長們,可以嘗試讓寶貝自己拿主意。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已經意識到自己有自己的權力,希望能夠當家做主。因此,有時候讓寶貝自己拿主意,是對他的尊重,這是非常重要的。

  • 用“原則”代替“拒絕”,給孩子充足的空間

孩子經常試圖自己做一些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看他吃飯慢,忍不住舀一勺喂他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不是自己的勺舀的,馬上吐出來,自己重新舀來吃;喜歡自己按電梯,要是爸爸媽媽幫忙按了,他能氣哭;或者是明明尿急的不行,還一定要自己脫褲子,堅決不讓別人幫忙。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讓他能隨意“鬧”的空間。他要自己穿衣服就自己穿;他想在地上滾就讓他滾著;他把玩具弄亂,那就亂著吧……


但是一定要注意,制定一些必要的原則,比如不能碰“插頭”,不能進廚房等等。但是不要拒絕讓他們嘗試一些東西,妨礙他們自主能力的發展。


芝士父母


人生有三個叛逆期,2到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7到9歲左右,則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12到18歲左右,是孩子第三個叛逆期。

一般我們稱2到3歲出現叛逆期,為“寶寶叛逆期”。處於這個時候的孩子,經常沒有滿足,或者沒有按自己想法做的時候,經常會大哭大鬧。我們大人需要了解孩子這個時候的心理特點,切不可操之過急。跟孩子對著來,一是對孩子的以後情緒管理不力,也容易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態,正確的支持孩子。

①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芽,還不能分辨出這個世界上還有別人。其心理是以自我為中心,孩子會說:這個是我的,那個我的,全世界都是孩子的。因此,我們需要尊重孩子這個特性,理解孩子的心情。尤其是喜歡做一些誇獎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以做對抗性行為為快樂。這個時候的孩子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像個大人,所以做任何事情親力親為不喜歡別人幫助他完成。同時也是孩子好奇心高速發展的階段,摸不得東西也會去摸一下,碰不得東西會去看看。不能走的地方也去走走。同時很有的自己想法,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關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個時候也是孩子情緒高漲的一個時期,有的時候變化無常。甚至有的寶寶還很難接受新的事物,沒有穿過的衣服……他不要。

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不同的叛逆期,但我們的家長對於這塊知識瞭解比較少,有的時候根本不懂孩子心理特點。很多家長反映無法很好的跟孩子相處。誤認為孩子不聽話,甚至不知如何去引導。

因此這裡給到一些參考意見。

①我們需要給與孩子一個安全環境,讓孩子去探索。不要時刻讓孩子感受禁錮了。否則我們就打壓了孩子好奇心和興趣。這個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第一步,我們做為家長需要保護好孩子好奇心。同時我們引導孩子,比如熱水器,孩子想去碰,那麼我們可以倒杯熱水,讓孩子去感受。很多嘗試就會很警醒了。像類似有很多。

②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做某件事背後的動機和需求。

我們做為家長應該理解兒童,讓孩子多去嘗試,甚至創造一些條件,使得孩子充分去體驗。同時我們大人也要參與進來一起跟孩子互動。這樣孩子叛逆行為就會逐漸減少。當然,我們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還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地遷就。但我們家長要懂得迂迴戰術,轉移孩子注意力。在適當時候再去表達。

③同時我們陪伴孩子要有品質,不要隨便把孩子放在一邊,或者直接給孩子手機,就不管了。我們需要人在身在神在跟孩子互動。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候,情緒自然是穩定的。

④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做為父母也不要也像孩子一樣,跟孩子置氣。我們需要去聆聽孩子的需求,看到孩子的情緒,去同理孩子。比如:你像在這裡玩沙子,媽媽覺得這裡很容易把你的衣服弄髒了,媽媽洗起來很費事。當你看到媽媽不讓你玩很好難過。但是媽媽不是不讓你玩,只是我們去別的地方玩……這只是舉個例子。我們是需要去聆聽孩子的。不要去打罵孩子,這樣反而孩子情緒會更大了。本來一件小的事情就會變得大人和孩子都不開心。同樣,我們有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條條框框裡,多些允許和尊重。像如果是玩沙子的事情,我就讓孩子去快快樂樂的玩,順便我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些好玩的事情。比如畫個畫,寫個字,做個形狀。這樣一來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又是快樂的。快樂開心對於一個人說很重要,何不感受跟孩子相處的快樂。



李宏彪親子講師


這個時候最考驗父母的就是管教的界線。這個階段的處理,對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往往,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牽制,反射性的對孩子發脾氣,或是因為害怕孩子大哭而順從了孩子,反而錯失了引導孩子的機會,實在可惜。

資深幼教專家李坤珊老師曾說過:一個會撒潑哭鬧的孩子,其實是很無助的,因為他們得想盡辦法,讓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個會大哭大鬧的孩子,其實是沒有自信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得靠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個年紀的孩子,正經歷“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為人父母除了用“體諒”取代“耐心”,也要讓孩子明白以下這五件事:

1.別人也有權利

讓孩子瞭解你的權利與需求。你可以生氣,但不必用吼叫的方式響應孩子。例如你正在看書無法跟孩子玩,告訴他:“媽媽喜歡看書,就好像你喜歡堆積木一樣。媽媽現在要自己玩,也請你自己玩。”孩子不一定照辦,但你可以引導孩子先自己玩一分鐘,然後再陪他玩。經常這麼做,可以讓孩子理解規則,學會等待。

2.沒有人是完美的

如果你對孩子吼叫了,不要過度自責。讓孩子知道你不完美,並不折損為人父母的威嚴,承認錯誤並道歉,是很好的身教示範。

3.除了哭,還有別的解決方式

孩子因為要不到東西或無法完成工作而哭泣時,先同理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園玩,你一定很失望。”接著提供他可行的解決方式:“我們可以把鐵軌組起來玩火車喔!”

4.感覺是會改變的

孩子對於傷心或失望的感覺可能很情緒化,因為他不知道感覺是暫時的,以為傷心的感覺會伴隨他一輩子。適時提醒孩子:“我們不能去公園玩你很傷心,現在你在院子裡玩得很開心,感覺也改變了!”

5.爸媽知道什麼是對我好的

這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受保護,但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要給孩子什麼、管教的界限何在。對於會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堅守界線(例如過馬路,孩子不肯牽手,這時候直接抱起來才是上策);對於可以讓孩子做決定的事,提供選項(例如可以選擇先吃飯或先吃菜,但不能決定先吃糖),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自己做主,並從中學到規矩。

以上只能簡短回答,完整的信息請關注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孩子敏感期大約在1至6歲,因個體差異的不同而時間不同,也叫做關鍵期或第一反抗期。

這個發展過程父母應讓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等,特別是建立“延遲享受”心態,使孩子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相對自律的人生。

對合理的,但時間節點上不合理的要求,要以轉移注意力或轉換的方法來拒絕。

比如該上床時睡覺時間還想要看電視,就可以和孩子商量,現在睡覺就給他(她)講個精彩的睡前故事。

對不合理的要求,要堅決予以制止和拒絕,孩子的哭鬧不要心軟,可在旁邊靜靜觀察、陪伴,適當的語氣告訴孩子,這樣做讓家人很不開心。

必要時,以菩薩心腸,來一點霹靂手段。

此階段對孩子以後的行為、規範、自律、心態等至關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愛的泛濫。


老戚聊教育


小時候我也這樣,父母也不理我。

後面爺爺奶奶去世了,我就不哭不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