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來龍去脈(一)


“風水”一詞的來源

按照公認的說法,“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經》,書中寫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葬經》是一部專門教人怎麼選擇葬地的術書,認為每個人的禍福都取決於祖父輩葬地的好壞,憑著有生機的地氣,就可使葬者安逸、生者富貴。所以很顯然,“風水”詞最早是和葬術有關的。

郭璞認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的目的就是聚氣,“氣”聚得好不好,可作為葬地的吉凶依據。隨著這一理論被廣泛運用,風水之說也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漸漸地,無論是住宅相地還是墳墓擇葬,都統稱為“風水”了。近代以來,“風水”一詞更是變得家喻戶曉,就連很多外國人也知道了“風水”的大名。


“風”和“水”分別有什麼說法?

人是不能離開水而活著的。古代的人認為,水是萬匯之根源,人由水生,水決定人的體質和品性。正因為水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風水之術很重視水,以江河為水龍,說水能聚氣,人一旦得氣就獲得了生機,就會興旺發達

那麼什麼是風呢?《準南子・天文訓》說:“天之偏氣,怒者為風。”風和人的吉凶有關,比如說周武王伐紂,大風折蓋;秦始皇浮江到湘山祠,遇大風阻截,都有很重的吉凶意義。根據方向,古人還認為風有八方之風,後世的風水先生就根據這八風,提出了穴前、穴後、穴左、穴右、兩肩、兩足之風,認為這八風吹散了堂氣,所以要儘量避免。

從字面上看,“風”和“水”分別有著相對獨立的釋義,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物質形態,可是二者一旦結合起來,卻產生了一個有著全新涵義的名詞。風水學中的藏“風”和得“水”,合起來講就是風水,其實沒什麼深奧神秘的東西。

風,用今天的話說,是流動的空氣,空氣要流通,才是鮮活的、健康的,否則就是汙濁的、有害的;水也是這個通理新鮮的空氣和清潔的水一樣,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得風過,則有風寒之虞:離水過近,則有洪澇災害,唯有避風近水面地勢略高的地方,也是前人所說的“藏納”和“高燥”之處才是上佳之地,這就是古人最初的“風水”觀。

可見,風和水都是指宜居之處及其地形地貌,風水之說不是簡單地講風和水,面是講與居處要求有關的地形,它的建立正是基於風和水與地形關係認識之上的。


“風水”最早的權威定義

晉人郭璞的《葬經》說:“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也就是說,生氣隨著風吹而四散,遇到水就停止了。古人想方設法使生氣不流散,讓生氣行進而能夠終止,這就是風水了。這段話是對“風水”的最早的權威定義。

郭璞還對“風水”進行了較為清晰的解釋,權威地為後世界定了“風水之法”的原則:“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清人範宜賓為《葬經》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風之地為次等”也就是說,相地之法,得水是最大關鍵,其次才是藏風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歷代對“風水”的解釋

其實,比郭璞《葬經》更早的《青烏先生葬經》已經有了對風水的論述,書中說: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風水自成。”與此對應,《葬經》中也有所謂“深淺得乘,風水自成”云云,二者在風水之說的看法上大同小異,既有脈絡可尋,也說明了風水理論的逐漸成熟

在《葬經)之後,對“風水”較為有名的解釋還有明代喬項的《風水辨》和徐善繼、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須知》等。

喬項認為:“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衝冒四面之風與無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乎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

二徐認為:“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而生氣何以察之?日: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日要得水,要藏風……

總而言之,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之名。循名思義,風水之法無餘蘊矣。”

由上述“風水”釋義,我們可以大概知道,風水之術就是通過考察山川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氣候及景觀等等,以此來選擇吉地,以建築住宅或陵墓等,其實是古代一門比較實用的學術,所以在古代的國家機關中,也有欽天監的專門官員來處理風水事宜。


什麼是“生氣”?

風水學中的“生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空氣,也不是任何實有的氣體,它只是一種抽象而強大的力量。古人認為,生氣是萬物生長髮育之氣,是有生命的活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以生氣為資,地以生氣為載;人稟陰陽五行之氣面生,憑藉有生氣之地,可使死者安逸,生者富貴

因此,所謂的“看風水”,其實關鍵是看生氣。古人認為人不可看到生氣,卻能依地理而尋找生氣。有土斯有氣,土肥則氣壯,相地而後知生氣。“氣”在土中化生運行,但它只有處於靜止的狀態(即“氣止”)オ是理想的狀態。怎樣オ能做到“氣止”呢?風和水是影響“生氣”的關鍵因素,“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所以凡“藏風得水”之處為風水寶地。無獨有偶,佛數也有“不讓風動以延年益壽,不讓水流以水存形體”的類似說法。

“風水”最早來自對地質水文環境的考察,是對“風之聚散,水之行止”的自然現象一般規律上的認識與把握。只有在引入“生氣”這一概念之能後,“風水”才被進一步抽象化,併成為相地擇葬術法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