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的迷惑·行業丨巨頭“跑馬圈地”,大戰刷臉支付

刷臉的迷惑·行業丨巨頭“跑馬圈地”,大戰刷臉支付

上週,中國銀聯聯合60餘家機構正式發佈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此舉讓眾多業內人士戲稱,刷臉支付迎來了“國家隊”入場,這一領域的前景也因此顯得更加誘人了起來。而在銀聯之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已經先後開始了零售、餐飲等支付場景的佈局謀篇。

從誕生到為人們所廣泛接受,二維碼走了近十年時間。尚在“咿呀學語”的刷臉支付是否會成為繼掃碼支付後,又一移動支付的成功衍生品?其技術領域內是否仍存安全隱患?消費者在享受這一支付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又應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及財產安全?

■記者 朱蓉

動態

銀聯入局刷臉支付,“三分天下”雛形初現

10月20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多項賦能”論壇上,中國銀聯發佈其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此舉動靜頗大,除銀聯外,“刷臉付”背後還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等60餘家機構。

“刷臉付”官宣雖晚,但銀聯在刷臉支付領域的嘗試卻早已開始。

2018年12月,銀聯曾推出刷臉支付產品,消費者在“雲閃付”App上註冊並開通“刷臉支付”功能後,選擇一張銀行卡作為默認支付卡,便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小範圍商戶交易時進行該功能的體驗。截至目前,長沙、寧波、杭州、廣州等7個地區已可率先通過“雲閃付”App體驗銀聯“刷臉付”服務。

至此,在刷臉支付領域內,由支付寶“蜻蜓”、微信支付“青蛙”以及銀聯“刷臉付”構成的“三分天下”之態已雛形初現。

觀察

“跑馬圈地”尚在進行,“彎道超車”仍有機會

10月3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在長沙家樂福芙蓉廣場店內看到,該店的自助收銀通道內,同時擺放了分別支持微信支付及支付寶刷臉支付的數臺自助收銀設備。一些消費者隨機選擇了支付設備,也有消費者留意選擇微信支付或支付寶設備進行付款。

這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線下支付場景爭奪戰中,出現的饒有趣味的一幕。事實上,在卜蜂蓮花、華潤萬家、家樂福、步步高、沃爾瑪等長沙市內大型連鎖賣場,均可見到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投放的自助收銀設備。

記者注意到,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因社交屬性的用戶黏性更高,微信支付在線下移動支付領域的應用場景運用更為廣泛。而刷臉支付的出現,則為支付寶提供了在線下支付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支持刷臉支付後,選擇支付寶付款的顧客比以前多了。”陳家渡路上一家天貓小店店主李女士告訴記者,過去顧客喜歡使用微信掃碼付款的習慣開始出現細微改變。

今年以來,除大型商超、賣場內上線同步支持掃碼付、刷臉付的大型自助收銀設備外,在不少街邊小店的收銀機前,一個比成年人手掌大不了多少的支付寶小型刷臉設備也開始頻頻露臉。

支付寶相關負責人向三湘都市報記者證實,支付寶刷臉支付商業化一年多時間以來,已經進入了零售、餐飲、醫療等多個行業領域,目前,包括長沙在內的全國上百個城市的用戶都可以使用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功能。

儘管巨頭們的地盤爭奪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聯“刷臉付”的快速跟上,刷臉支付在線下各個支付場景的市場份額的輸贏尚未有定論。

一長沙聚合支付公司負責人就認為,比起掃碼付,刷臉支付更考驗支付機構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程度,銀聯在一眾中老年市場上更具優勢,而支付寶的“快人一步”和微信支付的“深度社交屬性”也是其他兩家的優勢所在,“這一支付方式的端口尚有很多空白領域,幾大巨頭仍有較大努力空間。”

問題

隱私洩露、賬戶被盜等問題仍待解決

用楊冪的照片,可以在支付設備前刷出她的支付賬號嗎?如果選擇了刷臉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或者銀行卡里的錢還安全嗎?刷臉支付、掃碼支付和刷卡輸密碼,究竟哪一種非現金支付方式更讓人放心?

在三湘都市報記者的隨機調查中,對於如今逐漸升溫的刷臉支付,受訪者均保持著新鮮感與疑問並存的心態。

與密碼、二維碼不同,人臉屬於相對公開的生物特徵,除特殊使用場景的攝像頭外,公共領域的監控設備等很多場景下都能夠獲取相關信息特點。

談及刷臉支付的安全隱患問題,曾參與過商城軟件系統刷臉登錄研發、在IT研發領域已有近十年工作經驗的長沙某軟件研發公司CTO劉先生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刷臉支付本質上是依靠用戶的面部特徵進行識別的過程,程序通過攝像頭將當前人臉信息與用戶事先上傳的人臉信息進行匹配,因信息匹配難以100%吻合,於是在這一過程中就存在少數刷錯的可能。

他坦言,其此前研發的刷臉登錄工具是基於2D人臉圖像,在上線前測試中,就曾經出現過用照片成功刷開相關賬號的情況。

“即使不是照片,黑客也可能通過視頻來獲取目標用戶的人臉數據,而這種方式,就難以通過檢測眼睛、頭部是否會搖動來避免。”劉先生表示,不過,相較於2D人臉圖像識別,3D人臉圖像安全級別更高,“現在商用的刷臉支付技術相對成熟,但也難以避免小概率盜刷事件的發生。”

除賬戶安全問題外,用戶的隱私如何保障也頗受關注。密碼可以隨時更改,但你的人臉數據一旦上傳,便可能成為了相關技術企業數據庫裡永久的一部分,這些對用戶而言至關重要的信息會被技術企業用在何處、用於何事便難以控制,繼而,用戶的隱私安全要如何保護也就成了問題。

目前,國家尚未有相關完善的監管條例出臺。

應對

支付平臺多方發力補足“安全隱患”

如何解決用戶使用刷臉支付功能的後顧之憂,成了各大平臺的當務之急。據瞭解,三大巨頭正在不斷嘗試從各個方面對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補足。

如,銀聯的“刷臉付”,就嘗試通過數字簽名、加密等技術手段有效保證人臉採集、傳輸、存儲等各環節處理安全;而其受理終端,經過金融安全檢測的銀聯智能POS符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終端安全要求。

支付寶方面則表示,“蜻蜓”等刷臉支付設備上配備了最新的3D結構光攝像頭,會通過軟硬件結合的辦法進行檢測,來判斷採集到的人臉是否為照片、視頻或軟件模擬生成,能夠有效避免各種人臉偽造帶來的身份冒用情況。該負責人同時表示,如出現用戶賬戶被盜用或冒用的極小概率事件,支付寶將通過保險公司全額賠付。

今年8月,支付寶還發布了國內首個《生物識別用戶隱私與安全保護倡議》,呼籲從事該行業的科技企業加入進來,一起規範和保護用戶信息。

倡議提到,企業在採集用戶生物信息時應遵循“最小、夠用”的原則,同時應明確和規範用戶信息使用的目的以及範圍,避免信息被過度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