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廣:普惠金融非“慈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商業化

貝多廣:普惠金融非“慈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商業化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演講。 鍾欣 攝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演講。 鍾欣 攝

中新網杭州11月2日電(張斌)“普惠金融不是完全的社會責任,並不像一種需要情懷去做的‘慈善’。實際上,普惠金融必須通過商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11月2日在杭州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說。

當日,以“長三角一體化:金融、科技、產業的新使命”為主題的第三屆(2019)錢塘江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在論壇平行峰會——“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普惠金融峰會上,貝多廣以《長三角一體化中的數字普惠金融》為題發表演講。

他分析指出,目前來看,長三角地區一方面科技發展領先全國,另一方面集聚大量金融機構,能夠較好滿足資金需求,此外也是中國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創業創新頻繁。“從全國看,長三角地區在發展普惠金融,尤其是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最有優勢和潛力,最有可能性。”

同時,結合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歷程與現狀,貝多廣亦從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及普惠金融的對象等角度,對參與普惠金融發展建設的各方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中國雖然是一個‘後進者’,但卻實現了‘彎道超車’——中國的普惠金融‘一下子’就進入數字化,通過擁抱金融科技,採取更新穎的手段,實現‘後來者居上’。”據貝多廣觀察,過去,從事普惠金融的金融機構以中小銀行為主,如今幾乎所有銀行都成立中小企業業務部等類似機構,參與普惠金融。“可以說近年來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積極地推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推進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普惠金融在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困擾。

“發展普惠金融,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非常關鍵。據我觀察,現在政府引導已經比較全面,但在市場主導方面還‘參差不齊’。比如金融科技數字化方面,個別傳統金融機構還有點像‘完成任務’。”貝多廣指出,之所以一開始市場沒有做普惠金融,是因為其成本高、風險大,市場機構缺乏積極性,導致“市場缺陷”現象出現。

在貝多廣看來,不應將普惠金融理解為“做公益”。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與市場都應承擔相應工作。“政府需予以引導,建立完善完備的徵信系統與配套措施,修好‘路’這一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條件後自然會吸引金融機構;市場機構也應該樹立發展普惠金融的主動意識,提升利用金融科技、數字化手段的能力與效果。”

他舉例提出,普惠金融不僅是信貸,也包括保險等各類產品。目前來看,普惠金融的保險類產品在提升覆蓋率方面仍有很大空間。“金融服務跟上去以後,能夠很大程度上推動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

普惠金融實現良性發展,需要“兩隻手”才能出現“掌聲”,這不僅用於描述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關係,還可用於描述普惠金融機構與普惠金融的對象之間的關係。

貝多廣認為,以長三角地區為例,眾多中小微企業也應該提升自身金融能力,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週期尋求資本市場的不同融資渠道。

“老百姓也應該提升自身的‘金融健康’意識,就像人需要在乎自己的血脂等健康指標一樣,‘大魚大肉’並不一定好,會對身體形成危險——金融也是這樣,借債越多,或在投資時追求超出平常的投資回報率,都具有一定的風險。”貝多廣說。

據悉,普惠金融峰會是第三屆(2019)錢塘江論壇的組成部分,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浙江省金融業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新聞週刊、中新經緯協辦,浙江中國五金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